按照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內盤管型丙烯聚合釜,包括電機、減速器、上封頭、筒體、下封頭和攪拌軸,其特征在于:所述筒體的外壁上焊接有第一螺旋半管夾套,所述下封頭的外壁上焊接有第二螺旋半管夾套,所述第二螺旋半管夾套的下管口端連接第一進/出水口,所述第二螺旋半管夾套的上管口端與第一螺旋半管夾套的下管口端連接,所述第一螺旋半管夾套的上管口端連接第二進/出水口;所述筒體內壁上安裝有支撐角鋼,在支撐角鋼上安裝有內盤管,所述筒體內設置有第一進/出水管、第二進/出水管,所述內盤管的兩個管口端分別與第一進/出水管、第二進/出水管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簡單、緊湊、合理,熱交換能力大大提高,從而能夠縮短反應時間、提高產品質量。(*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丙烯聚合釜,具體的說是一種外部采用半管夾套、內部采用螺旋盤管的內盤管型丙烯聚合釜,屬于化工設備
技術介紹
丙烯聚合釜是制備聚丙烯的化工設備。在專利技術人早先的一份名稱為“一種丙烯聚合釜”,申請號“201110043806. 5”的專利申請中,公開了一種丙烯聚合釜,該丙烯聚合釜在實際使用中存在熱交換能力不夠,反應時間比較長的缺點,因此需要加以改進。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全新型式的內盤管 型丙烯聚合釜,其結構簡單、緊湊、合理,熱交換能力大大提高,從而能夠縮短反應時間、提聞廣品質量。按照本技術提供的技術方案內盤管型丙烯聚合釜,包括電機、減速器、上封頭、筒體、下封頭和攪拌軸,所述筒體的上下端分別密封焊接上封頭、下封頭,筒體、上封頭和下封頭組成密封的釜體;所述上封頭頂部設有上凸緣,機架固定在上凸緣上,機架頂部安裝電機和減速器;所述攪拌軸豎直設置在釜體中心,攪拌軸與減速器的輸出軸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筒體的外壁上焊接有第一螺旋半管夾套,所述下封頭的外壁上焊接有第二螺旋半管夾套,所述第二螺旋半管夾套的下管口端連接第一進/出水口,所述第二螺旋半管夾套的上管口端與第一螺旋半管夾套的下管口端連接,所述第一螺旋半管夾套的上管口端連接第二進/出水口 ;所述筒體內壁上安裝有支撐角鋼,在支撐角鋼上安裝有內盤管,所述筒體內設置有第一進/出水管、第二進/出水管,所述內盤管的兩個管口端分別與第一進/出水管、第二進/出水管連接。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螺旋半管夾套、第二螺旋半管夾套是由兩根平行設置的截面呈半圓形的管子同向螺旋彎繞盤成。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內盤管共有兩根,兩根內盤管呈雙螺旋結構布置,每根內盤管均是由單根管子彎折成平行雙股后再螺旋彎繞盤成,內盤管的兩個管口端位于同一頭,所述第一進/出水管、第二進/出水管設置在上封頭內,所述內盤管的兩個管口端分別與第一進/出水管、第二進/出水管連接。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內盤管采用碳鋼管、不銹鋼管或銅管制成。優選采用純銅管。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螺旋半管夾套、第二螺旋半管夾套的管子采用半圓心角為90°的結構形式,第一螺旋半管夾套、第二螺旋半管夾套與筒體外壁的焊接為全焊透結構。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優點在于(I)、第一螺旋半管夾套、第二螺旋半管夾套焊接在筒體外壁上,由于其焊縫較多,對筒體結構具有一定的加強作用;并且采用全焊透結構,能保證第一螺旋半管夾套、第二螺旋半管夾套與筒體全焊透,焊縫也易于檢查,其適用壓力在各種夾套類型中最高,可達到6.3MPa。(2)、筒體內部的內盤管可采用碳鋼管、不銹鋼管或銅管等多種材料制作,并且其結構簡單,易于制作,換熱面積較目前丙烯聚合釜普遍采用的U形內冷管成倍提高,極大的提高了設備的熱交換能力。(3)、內盤管的兩個管口端都設置在上封頭處,便于用戶現場配管。(4)、支撐內盤管的支撐角鋼在攪拌過程中又兼作擋板使用,不僅能夠消除物料形成的“圓柱形回轉區”,還有利于催化劑在釜體內的均勻分散,防止局部堆積,同時還能增加傳熱效果。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中的A向局部視圖。圖3為圖I中的B向局部視圖。圖4為圖I中的C部放大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具體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如圖所示實施例中的內盤管型丙烯聚合釜主要由電機I、減速器2、彈性聯軸器3、機架4、上凸緣5、上封頭6、第一進/出水管7、第二進/出水管8、筒體9、第一螺旋半管夾套10、支撐角鋼11、內盤管12、攪拌軸13、單螺帶攪拌槳葉14、下封頭15、第二螺旋半管夾套16、雙螺帶攪拌槳葉17、第一進/出水口 18和第二進/出水口 19等零部件組成。如圖I所示,所述筒體9的上下端分別密封焊接上封頭6、下封頭15,筒體9、上封頭6和下封頭15組成密封的釜體;所述上封頭6頂部設有上凸緣5,機架4固定在上凸緣5上,機架4頂部安裝電機I和減速器2 ;所述攪拌軸13豎直設置在釜體中心,攪拌軸13上部裝設單螺帶攪拌槳葉14,攪拌軸13下端裝設雙螺帶攪拌槳葉17,攪拌軸13上端穿過上封頭6中心并通過彈性聯軸器3與減速器2的輸出軸連接;所述筒體9的外壁上焊接有第一螺旋半管夾套10,所述下封頭15的外壁上焊接有第二螺旋半管夾套16,所述第二螺旋半管夾套16的下管口端連接第一進/出水口 18,所述第二螺旋半管夾套16的上管口端與第一螺旋半管夾套10的下管口端連接,所述第一螺旋半管夾套10的上管口端連接第二進/出水口 19 ;所述筒體9內壁上安裝有支撐角鋼11,在支撐角鋼11上安裝有內盤管12,所述筒體9內設置有第一進/出水管7、第二進/出水管8,所述內盤管12的兩個管口端分別與第一進/出水管7、第二進/出水管8連接。如圖4所示,所述第一螺旋半管夾套10、第二螺旋半管夾套16的管子采用半圓心角為90°的結構形式,第一螺旋半管夾套10、第二螺旋半管夾套16與筒體9外壁的焊接為全焊透結構。第一螺旋半管夾套10、第二螺旋半管夾套16能夠強制夾套內冷、熱水的螺旋流動,提高了流體的換熱效率。如圖I、圖4所示,所述第一螺旋半管夾套10、第二螺旋半管夾套16是由兩根平行設置的截面呈半圓形的管子同向螺旋彎繞盤成,管子直接焊接在筒體9外壁上。如圖f圖3所示,所述內盤管12共有兩根,兩根內盤管12呈雙螺旋結構布置,每根內盤管12均是由單根管子彎折成平行雙股后再螺旋彎繞盤成,內盤管12的兩個管口端位于同一頭,所述第一進/出水管7、第二進/出水管8設置在上封頭6內,所述內盤管12的兩個管口端分別與第一進/出水管7、第二進/出水管8連接。在實際生產制造中,用來制作第一螺旋半管夾套10的管子用鋼板制成,用來制作第二螺旋半管夾套16的管子用鋼管制成。本技術中,所述內盤管12可以采用碳鋼管、不銹鋼管或銅管制成。優選采用純銅管制成,純銅管的熱交換能力最好,其熱導率約為407W/m. K,分別是碳鋼管的8. 5倍、不銹鋼管的19倍。權利要求1.內盤管型丙烯聚合釜,包括電機(I)、減速器(2)、上封頭(6)、筒體(9)、下封頭(15)和攪拌軸(13),所述筒體(9)的上下端分別密封焊接上封頭(6)、下封頭(15),筒體(9)、上封頭(6)和下封頭(15)組成密封的釜體;所述上封頭(6)頂部設有上凸緣(5),機架(4)固定在上凸緣(5)上,機架(4)頂部安裝電機(I)和減速器(2);所述攪拌軸(13)豎直設置在釜體中心,攪拌軸(13)與減速器(2)的輸出軸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筒體(9)的外壁上焊接有第一螺旋半管夾套(10),所述下封頭(15)的外壁上焊接有第二螺旋半管夾套(16),所述第二螺旋半管夾套(16)的下管口端連接第一進/出水口( 18),所述第二螺旋半管夾套(16)的上管口端與第一螺旋半管夾套(10)的下管口端連接,所述第一螺旋半管夾套(10)的上管口端連接第二進/出水口( 19 );所述筒體(9 )內壁上安裝有支撐角鋼(11),在支撐角鋼(11)上安裝有內盤管(12),所述筒體(9)內設置有第一進/出水管(7)、第二進/出水管(8),所述內盤管(12)的兩個管口端分別與第一進/出水管(7)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內盤管型丙烯聚合釜,包括電機(1)、減速器(2)、上封頭(6)、筒體(9)、下封頭(15)和攪拌軸(13),所述筒體(9)的上下端分別密封焊接上封頭(6)、下封頭(15),筒體(9)、上封頭(6)和下封頭(15)組成密封的釜體;所述上封頭(6)頂部設有上凸緣(5),機架(4)固定在上凸緣(5)上,機架(4)頂部安裝電機(1)和減速器(2);所述攪拌軸(13)豎直設置在釜體中心,攪拌軸(13)與減速器(2)的輸出軸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筒體(9)的外壁上焊接有第一螺旋半管夾套(10),所述下封頭(15)的外壁上焊接有第二螺旋半管夾套(16),所述第二螺旋半管夾套(16)的下管口端連接第一進/出水口(18),所述第二螺旋半管夾套(16)的上管口端與第一螺旋半管夾套(10)的下管口端連接,所述第一螺旋半管夾套(10)的上管口端連接第二進/出水口(19);所述筒體(9)內壁上安裝有支撐角鋼(11),在支撐角鋼(11)上安裝有內盤管(12),所述筒體(9)內設置有第一進/出水管(7)、第二進/出水管(8),所述內盤管(12)的兩個管口端分別與第一進/出水管(7)、第二進/出水管(8)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潘曉,馬宇光,林燕,
申請(專利權)人:無錫力馬化工機械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