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鉸接件包括:外鉸座,包括一對均開設有第一通孔的第一支撐臂;一對軸套,均開設有第二通孔且分別設置于第一通孔內;內鉸座,包括位于一對第一支撐臂之間且開設有第三通孔的第二支撐臂;軸承,設置于第三通孔內且開設有第四通孔;連接軸,穿設于第二通孔和第四通孔內,連接軸以可拆卸方式與軸套相對固定。其中第一通孔的直徑大于軸承的外徑,以在取下軸套和連接軸時,可透過第一通孔拆卸或安裝軸承。通過上述方式,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便于對鉸接件進行維護。(*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鉸接件,特別是涉及一種大型機械設備用鉸接件。
技術介紹
機械設備中,鉸接件被廣泛用來連接兩個零部件。圖I和圖2所示為一種鉸接件,包括設有一對第一裝配孔的外鉸座I’、端蓋2’、設有第二裝配孔的內鉸座3’、密封件4’、軸承5’、連接軸6’和透蓋V。其中,軸承5’和密封件4’通過透蓋7’連接至內鉸座3’的第二裝配孔,連接軸6’套入外鉸座I’的第一裝配孔、連接至內鉸座3’的密封件4’和軸承5’。端蓋2’將連接軸6’固定至外鉸座I’。 因軸承5’的內徑與外鉸座I’的第一裝配孔孔徑大致相等,當鉸接件中的軸承5’需要更換時,必須先打開端蓋2’,取下連接軸6’,再將連接透蓋7’、密封件4’和軸承5’的內鉸座3’自外鉸接件I’中取下,方能將透蓋7’自連接軸6’中拆卸來更換軸承5’。更換完畢后再按與拆卸過程相反的順序將鉸接件組裝。上述更換軸承5’的過程受到使用鉸接件的機械設備的空間以及外鉸座的重量限制。當鉸接件安裝空間較小時,內鉸座3’很難自外鉸座I’中取出。當內鉸接件3’的質量較大時,需要用起重設備方可將內鉸座3’自外鉸座I’中取出。上述更換軸承5’的過程不方便進行鉸接件維護。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主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方便維護的鉸接件。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采用的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鉸接件包括外鉸座,包括第一座體以及間隔固定于第一座體上的一對第一支撐臂,第一支撐臂上均開設有第一通孔;一對軸套,分別設置于第一通孔內且以可拆卸方式與第一支撐臂相對固定,軸套上均開設有第二通孔;內鉸座,包括第二座體以及固定于第二座體上且位于一對第一支撐臂之間的第二支撐臂,第二支撐臂上開設有第三通孔;軸承,設置于第三通孔內,軸承以可拆卸方式與第二支撐臂相對固定且開設有第四通孔;連接軸,穿設于第二通孔和第四通孔內,連接軸以可拆卸方式與軸套相對固定,并進一步轉動支撐軸承,其中第一通孔的直徑大于軸承的外徑,以在取下軸套和連接軸時,可透過第一通孔拆卸或安裝軸承。其中,鉸接件進一步包括一對透蓋,透蓋均開設有第五通孔,連接軸進一步穿設于第五通孔內,透蓋分別位于第二支撐臂和軸承的外側,并以可拆卸方式相對固定軸承與第二支撐臂,其中第一通孔的直徑大于透蓋的外徑,以在取下軸套和連接軸時,可透過第一通孔拆卸或安裝透蓋。其中,透蓋通過沿連接軸的軸向安裝的螺絲固定于第二支撐臂上并夾持固定軸承。其中,鉸接件進一步包括一對密封圈,密封圈均開設有第六通孔,連接軸進一步穿設于第六通孔內,密封圈分別位于透蓋和軸承之間,其中第一通孔的直徑大于密封圈的外徑,以在取下軸套和連接軸時,可透過第一通孔拆卸或安裝密封圈。其中,第二通孔和第四通孔的直徑相等。其中,第五通孔的直徑大于連接軸的直徑。其中,鉸接件進一步包括一對端蓋,端蓋分別位于一對第一支撐臂的外側,并以可拆卸方式相對固定連接軸與軸套。其中,端蓋通過沿連接軸的軸向安裝的螺絲固定于軸套和連接軸上并將軸套夾持固定于第一支撐臂上。其中,軸套包括嵌入第一通孔的嵌入部。其中,軸套進一步包括與嵌入部相連并與外鉸座抵接以確定嵌入部嵌入尺寸的卡固部。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區別于現有技術的情況,本技術鉸接件設置有連接至外鉸座的軸套。通過取下軸套和連接軸,即可透過外鉸座的第一通孔來拆卸或安裝軸承,方便對鉸接件進行維護。附圖說明圖I是一種現有鉸接件的主視圖;圖2是圖I所示鉸接件沿A-A向的剖視圖;圖3是本技術鉸接件的主視圖;圖4是圖3所示鉸接件沿B-B向的剖視圖;圖5是圖3所示鉸接件的爆炸圖。具體實施方式參閱圖3和圖4,本技術實施例鉸接件包括外鉸座I、一對軸套2、內鉸座3、軸承4和連接軸5。外鉸座I包括第一座體10和間隔固定于第一座體10上的一對第一支撐臂11。第一支撐臂11上均開設有第一通孔12。開設于兩第一支撐臂11的第一通孔12的截面為圓形且兩第一通孔12的中心線共線設置。一對軸套2分別設置于第一通孔12內且以可拆卸方式與第一支撐臂11相對固定。軸套2上開設第二通孔20。第二通孔20的中心線與第一通孔12的中心線互相重合。內鉸座3包括第二座體30以及固定于第二座體30上的第二支撐臂31。第二支撐臂31上開設有第三通孔32。組裝后,第二支撐臂31位于一對第一支撐臂11之間,第三通孔32的中心線與第二通孔20的中心線重合。軸承4設置于第三通孔32內。軸承4設有第四通孔40并以可拆卸的方式與第二支撐臂31相對固定。軸承4組裝至第三通孔32后,第四通孔40的中心線與第三通孔32的中心線重合。連接軸5穿設于第二通孔20和第四通孔40內。連接軸5以可拆卸方式與軸套2相對固定,并進一步轉動支撐軸承4。通過上述組裝方式,外鉸座I、軸套2和連接軸5固定連接且彼此之間不會發生相互運動,內鉸座3通過軸承4能夠相對連接軸5轉動。其中,第一通孔12的直徑大于軸承4的外徑設置。當鉸接件在使用過程中因軸承4故障需要維護時,取下連接軸5和軸套2,因第一通孔12的直徑大于軸承4的外徑,則通過第一通孔12即可將完成軸承4的拆卸和安裝。請參照圖2和圖3,鉸接件進一步包括一對透蓋6。透蓋6均開設有第五通孔60,連接軸5進一步穿設于第五通孔60內。透蓋6分別以可拆卸方式固定至第二支撐臂31的兩側從而將軸承4和第二支撐臂31相對固定。當透蓋6固定至第二支撐臂31后,第五通孔60的中心線與第四通孔40的中心線重合。其中,第一通孔12的直徑大于透蓋6的外徑。因此,當取下連接軸5和軸套2時可透過第一通孔12拆卸或安裝透蓋6,進而能夠拆卸或安裝軸承4。一對透蓋6通過螺釘61固定于第二支撐臂31上,從而將軸承4夾持固定。螺釘61的安裝方向平行于連接軸5的軸向,如此方便穿過第一通孔12拆卸或安裝螺釘61而實現拆卸或安裝透蓋6的目的。為了防止軸承4相對內鉸座3竄動,透蓋6通過螺釘(未標示)將軸承4和透蓋6固定。進一步地,為了防止軸承4相對連接軸5竄動,鉸接件還可以進一步設置位于軸承4的內徑和連接軸5之間的定位套(未圖示)。·透蓋6 —般為非標準件,故透蓋6的制造精度可適當降低。為了便于連接軸5穿過軸承4的第四通孔40并同時穿過透蓋6的第五通孔60,第五通孔60的直徑大于連接軸5的直徑且小于軸承4的外徑設置。如此以來,透蓋6的制造公差可以適當降低,從而能達到降低鉸接件成本的目的。為了防止粉塵進入軸承4,鉸接件進一步包括一對位于軸承4和透蓋6之間的密封圈7。密封圈7均開設有第六通孔70,當密封圈7組裝至軸承4和透蓋6之間后,第六通孔70的中心線與第四通孔40的中心線重合。連接軸5進一步穿設于第六通孔70中。第一通孔12的直徑大于密封圈的外徑,因此,當取下連接軸5和軸套2時可透過第一通孔12拆卸或安裝透蓋6,進而能夠拆卸或安裝密封圈7。本實施例中,軸套2的第二通孔20、軸承4的第四通孔40和密封圈7的第六通孔70直徑相等,使穿設過第二通孔20、第四通孔40和第六通孔70的連接軸5得到更加穩定的支撐。具體應用中,因密封圈7的目的是為了防止粉塵進入軸承4,對密封件7的第六通孔70的直徑可以不進行限定,即,第六通孔70的直徑可以略大于第四通孔40的直徑設置;當密封圈7是橡膠等彈性材料時,第六通孔70的直徑還可以小于第四通孔40的直徑設置;只要保證連接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鉸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鉸接件包括:外鉸座,包括第一座體以及間隔固定于所述第一座體上的一對第一支撐臂,所述第一支撐臂上均開設有第一通孔;一對軸套,分別設置于所述第一通孔內且以可拆卸方式與所述第一支撐臂相對固定,所述軸套上均開設有第二通孔;內鉸座,包括第二座體以及固定于所述第二座體上且位于一對所述第一支撐臂之間的第二支撐臂,所述第二支撐臂上開設有第三通孔;軸承,設置于所述第三通孔內,所述軸承以可拆卸方式與所述第二支撐臂相對固定且開設有第四通孔;連接軸,穿設于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內,所述連接軸以可拆卸方式與所述軸套相對固定,并進一步轉動支撐所述軸承;其中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徑大于所述軸承的外徑,以在取下所述軸套和所述連接軸時,可透過所述第一通孔拆卸或安裝所述軸承。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彭斌彬,肖業恒,駱琪勝,
申請(專利權)人:中聯重科物料輸送設備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