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彈簧機傳動機構,包括一轉盤、一送線箱、一送線馬達及一轉線馬達;其中的轉盤具有第一、二端面,并設有主動軸,主動軸上設有齒輪;該送線箱即固設于該第二端面上,內部設有中間輪、正齒輪及兩相嚙合的圓錐齒輪,其一圓錐齒輪設于主動軸凸出第二端面的該端上,另一圓錐齒輪則與中間輪同軸,該中間輪又與正齒輪相嚙合,另于該送線箱的一側面上設有兩滾輪,其一滾輪與該正齒輪同軸;而該送線馬達則位于第一端面上,該送線馬達的轉軸上設有齒輪,該齒輪與主動軸的齒輪相嚙和;另該轉線馬達為可作正、反180度旋轉的馬達,并傳動一套置于上述轉盤圓周面上的傳動皮帶。(*該技術在201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是有關于一種彈簧機傳動機構,尤指一種可使彈簧機的送線與轉線分別獨自運作,并具有機身輕巧、組裝及制造成本均可降低的彈簧機傳動機構。只是,上述現有的彈簧機中,由于其第一、二伺服馬達是借由附齒皮帶作傳動,故需以傳動扭力較大的馬達驅動,又因其第一、二伺服馬達的扭力較大,故該彈簧機所能加工的彈簧線材的線徑大小范圍也較廣泛,因此使得目前常見的彈簧機中并無特定線徑大小的適用機種;然而,一旦彈簧機必須使用傳動扭力較大的馬達時,相對的也會使該彈簧機整體體積明顯增加許多,而使其機身較為笨重;再者,一般以彈簧機加工成形的制品,其所使用的彈簧線材的線徑往往不超過2mm,因此,就目前的彈簧機而言,實不需裝配傳動扭力較大的馬達,來增加不必要的成本負擔。另外,對于一般專為制作彈簧線材成品的廠商而言,在采購彈簧機時,往往也須視自身所生產的成品需求而選購最適合生產的機種,但若以目前所銷售的彈簧機并無適用范圍的差異,僅以一機種廣泛應用各種大小不同的線徑,如此不但使得廠商在采購時毫無選擇性,且其所購買的彈簧機不僅價格高又非專們為自己生產的成品所適用,故并不符成本上的考慮。上述現有的彈簧機在送線及轉線的運作上,是一種聯動的傳動機構,故其第一,二伺服馬達與彈簧機各部位的連結關系相當復雜而不易維護,且在轉線動作的同時產主送線動作,必須控制其第一伺服馬達反轉才能防止彈簧線材沖出,又該彈簧機的轉線與送線同時運作時不易有精準的“同步控制”,容易產生線材的不穩定性,進而導致不合格品增加的比率。所以,由上可知,上述現有的彈簧機在其傳動機構上,不僅未針對特定線徑大小的彈簧線材作設計,且顯然有功能上的不便與缺線的存在,故可有待進一步改善。本技術的另一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種彈簧機傳動機構,其不僅可運用扭力較小的伺服馬達作為彈簧機的送線馬達,以減少其整體體積,且將該送線馬達設于彈簧機的轉盤上,并使該送線馬達直接與彈簧機的送線箱作傳動,如此,即可使彈簧機的機身較為輕巧,且組裝及制造成本均可降低。為了實現上述的目的,本技術是提供一種彈簧機傳動機構,包括 一轉盤,具有一第一端面與一第二端面,并以偏心方式設有一貫穿該第一端面與第二端面的主動軸,且該主動軸于凸出第一端面的該端上設有一齒輪;一送線箱,固設于上述轉盤的第二端面上,該送線箱內部設有一中間輪、一正齒輪及兩相嚙合的圓錐齒輪,其一圓錐齒輪設于主動軸凸出第二端面的該端上,另一圓錐齒輪則與中間輪同軸,且該中間輪又與正齒輪相嚙合,另于該送線箱的一側面上設有兩滾輪,其一滾輪與該正齒輪同軸;一送線馬達,位于上述轉盤的第一端面上,該送線馬達的轉軸上設有一齒輪,該齒輪與主動軸的齒輪相嚙;及一轉線馬達,為一可作正、反180度旋轉的馬達,并傳動一套置于上述轉盤圓周面上的傳動皮帶。如上所述的彈簧機傳動機構,所述的送線箱的一側面上增設有多個滾輪,且另設兩個以上的正齒輪及在每兩個正齒輪之間以一惰輪作連動。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可改善現有的彈簧機以附齒皮帶作傳動而須采用傳動扭力較大的馬達作為送線馬達的缺陷,同時,本技術彈簧機傳動機構將該送線馬達設于轉盤上的設計,也有助于彈簧機在整體體積上的減輕,且組裝及制造成本均可降低,提供了專為制作彈簧線材的成品的廠商較為價廉的專用機種;更重要的是,本技術彈簧機傳動機構的轉線馬達是用以傳動該轉盤產生旋轉,而送線馬達則用以帶動該送線箱的滾輪推送彈簧線材前進,故兩者各為獨自運作且仍可相互配合,因而使得傳動機構較為簡化并易于維護與保養,同時可使程控更為單純,即不需考慮轉線與送線在運作上的補償值,以降低不良品產生的比率。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的特征及
技術實現思路
作進一步說明。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前視圖;圖2是本技術的右視局部剖視圖;圖3是本技術的俯視局部剖視圖。該送線箱2是固設于上述轉盤1的第二端面12上,且該送線箱2內部至少設有一中間輪20、一正齒輪21及兩相嚙合的圓錐齒輪22、23,另于該送線箱2與轉盤1中心處相近的一側面上設有兩滾輪24、25,兩滾輪24、25之間恰可供彈簧線材4線材通過,并與位于該轉盤1中心處的線材路徑10相對應。該送線箱2的兩圓錐齒輪22、23中有一圓錐齒輪22是設于主動軸13凸出第二端面12的一端上,而另一圓錐齒輪23則與上述的中間輪20同軸,且該中間輪20又與上述的正齒輪21相嚙合,并令該正齒輪21與上述兩滾輪24、25其中的一滾輪24同軸,借以構成該送線箱2的齒輪傳動。該送線馬達3是位于上述轉盤1的第一端面11上,且該送線馬達3的轉軸30上設有一齒輪31,該齒輪31與主動軸13的齒輪14相嚙合,以借由該送線馬達3的帶動而使主動軸13可對送線箱2內部的各齒輪產生連動,進而促使位于該送線箱2外側的滾輪24旋轉,以推送彈簧線材4進行刀具加工。該轉線馬達5是一可作正、反180度旋轉的馬達,用以傳動一套置于上述轉盤1圓周面上的傳動皮帶50,進而帶動該轉盤1能涵蓋360度的任何角度位置作旋轉,同時配合該送線馬達3推送彈簧線材4的運作,來提供該彈簧機具有轉線的功能。因此,借助本技術彈簧機傳動機構,利用該送線馬達3的齒輪31與主動軸13的齒輪14相嚙合以直接與送線箱2作傳動,即可改善現有的彈簧機以附齒皮帶作傳動而須采用傳動扭力較大的馬達作為送線馬達的缺陷,同時,本技術彈簧機傳動機構將該送線馬達3設于轉盤1上的設計,也有助于彈簧機在整體體積上的減輕,且組裝及制造成本均可降低,提供了專為制作彈簧線材的成品的廠商較為價廉的專用機種;更重要的是,本技術彈簧機傳動機構的轉線馬達5是用以傳動該轉盤1產生旋轉,而送線馬達3則用以帶動該送線箱2的滾輪24推送彈簧線材4前進,故兩者各為獨自運作且仍可相互配合,因而使得傳動機構較為簡化并易于維護與保養,同時可使程控更為單純,即不需考慮轉線與送線在運作上的補償值,以降低不良品產生的比率。如圖2及圖3所示,本技術的送線箱2可視其推送彈簧線材4的長度而增設兩滾輪24’、25’,并另增設兩正齒輪21’、21”及于該兩正齒輪21’、21”之間借由一惰輪26作連動,且該兩正齒輪21’、21”其中的一者與滾輪24’同軸,以此類推,即可視實際需求來配合該送線箱2推送彈簧線材4的長度。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較佳可行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定本技術的專利范圍,所有運用本技術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為的等效結構變化,均同理包含在本技術的范圍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彈簧機傳動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轉盤,具有一第一端面與一第二端面,并以偏心方式設有一貫穿該第一端面與第二端面的主動軸,且該主動軸于凸出第一端面的該端上設有一齒輪;一送線箱,固設于上述轉盤的第二端面上,該送線箱內部設有一中間輪 、一正齒輪及兩相嚙合的圓錐齒輪,其一圓錐齒輪設于主動軸凸出第二端面的該端上,另一圓錐齒輪則與中間輪同軸,且該中間輪又與正齒輪相嚙合,另于該送線箱的一側面上設有兩滾輪,其一滾輪與該正齒輪同軸;一送線馬達,位于上述轉盤的第一端面上,該送線馬 達的轉軸上設有一齒輪,該齒輪與主動軸的齒輪相嚙;及一轉線馬達,為一可作正、反180度旋轉的馬達,并傳動一套置于上述轉盤圓周面上的傳動皮帶。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彈簧機傳動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轉盤,具有一第一端面與一第二端面,并以偏心方式設有一貫穿該第一端面與第二端面的主動軸,且該主動軸于凸出第一端面的該端上設有一齒輪;一送線箱,固設于上述轉盤的第二端面上,該送線箱內部設有一中間輪、一正齒輪及兩相嚙合的圓錐齒輪,其一圓錐齒輪設于主動軸凸出第二端面的該端上,另一圓錐齒輪則與中間輪同軸,且該中間輪又與正齒輪相嚙合,另于該送線...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吳國城,
申請(專利權)人:可利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71[中國|臺灣]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