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為新能源電動有軌公交車組。該車組的電動力驅動系統主要為車載超級電容儲能裝置,系統設有受電臂;車組的車廂為輕量化整體承載車廂,矮斷面薄型底架的地板面距軌道的高度在780mm至350mm之間;車廂下設有小輪徑S型輻板輕型車輪及轉向架。本車組具有運載量大,運行快捷、高效、準時、舒適和無污染排放等優點,可與地鐵、輕軌和現代超級有軌電車相媲美,制造成本約為地鐵車輛的1/3、輕軌車輛和現代超級有軌電車的1/2。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是新能源有軌公交運營系統(ERT)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支撐新能源有軌公交運營系統全面實施,使系統處于最佳運行狀態。?(*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城市公共交通運輸車輛,特別涉及應用新能源的電動有軌公交車組。
技術介紹
城市交通是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設施和先導動力。世界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顯示當工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城市交通都以公共交通為主體。目前,在全球范圍內成熟高效的城市公共交通運輸模式主要有地鐵、輕軌與現代超級有軌電車、BRT快速公交等三種。地鐵、輕軌與現代超級有軌電車運量大、速度快、效率高,是破解大中城市公共交通難題的根本出路和最有效途徑,但建設成本高、投入大、周期長。對一些經濟力量尚不足,而又必須解決交通問題的中小型城市,現階段采用BRT快速公交運輸模式居多。BRT快速公交運輸模式是一種介于快速軌道交通與常規公交之間的城市公共客運系統。20世紀70年代,起源于巴西,目前,全球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城市建設了 BRT快速公交系統。該系統開辟 專用公交道路,并實行道口信號優先的智能管理,其運行快捷、準時;采用加長版公交車,擴大了運量;建設新型封閉式公交車站,提高了換乘速度和改善了換乘環境。該系統以較低的投入,快速提升了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輸能力,并達到“準輕軌”的服務水準,為解決城市交通的擁堵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該系統又存在一些為人所公認的缺陷,例如車輪顛簸乘坐舒適度較差,人均能耗、尾氣排放量大,占用土地資源率較高,可持續發展的前景不足。近幾年來,申請人經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和多方面的可行性論證,提出了一種“新能源有軌公交運營系統”(已申請專利技術專利,申請號為2012101255121)。該新能源有軌公交運營系統(簡稱ERT)是借鑒國內外城市公共交通發展的經驗和教訓,結合城市自身公共交通的市場需求、經濟發展水平、財力支撐限度等實際情況而設計的公共交通新模式。該模式是沿用快速公交系統(BRT)相關技術特征的基礎上,再吸取融入輕軌或現代超級有軌電車的基本技術特征,以較少的資金實現對BRT快速公交系統模式的全面升級換代。所述的ERT是在專用通道內,鋪設軌道和在專用公交車站站臺設有地面充電站;采用太陽能發電裝置的電能為有軌公交車組充電供電,或與外部城市電網電能共同為有軌公交車組充電供電。ERT運行的快速安全、乘坐舒適平穩無噪音、智能化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優良性能和服務水準,可與地鐵、輕軌相媲美;而每單位建設投資與BRT單位建設投資基本相當,且無污染、節能環保、安全高效??赏耆朔﨎RT快速公交系統的不足之處。而全新的ERT必須設計與其系統和軌道完全匹配的新能源電動有軌公交車組,方可支撐“新能源有軌公交運營系統(ERT)”的全面實施。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提出了一種新能源電動有軌公交車組,目的在于通過對現行公交車輛進行綜合創新,使其成為ERT系統的重要組成要素,以支撐新能源有軌公交運營系統全面地有效實施。本專利技術的技術解決方案本專利技術所稱的新能源電動有軌公交車組,設置有電動力驅動系統,與道軌匹配的車輪及轉向架、制動系統、車組電牽引與運行安全控制系統、整體承載車廂、車廂鉸接式連結裝置、車內乘運設施及乘客信息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電動力驅動系統,為車載電源無線供電動力驅動系統,該系統設有車載超級電容儲能裝置,或設有車載高能蓄電池組,或設有車載超級電容與高能蓄電池組復合儲能裝置,各儲能裝置之間設有切換器;所述車載電源無線供電動力驅動系統設有受電臂;所述的整體承載車廂,為輕量化整體承載車廂,該車廂設有矮斷面薄型底架,底架的地板面距軌道的高度為中高度、或為中低高度、或為低高度;所述與道軌匹配的車輪及轉向架,其車輪為小輪徑S型輻板輕型車輪,轉向架為與之匹配的小輪徑轉向架。本專利技術進一步的技術解決方案所述的制動系統,為多功能復合制動系統,設有制動能量自動回收功能的再生電制動裝置及空氣制動裝置、磁軌制動裝置,其中,空氣制動裝置和再生電制動裝置之間設有自動轉換閥。 所述的車組電牽引與運行安全控制系統,設有同一或獨立控制轉向架電動牽引、制動和運打功能的安全控制系統。所述公交車組,每組由3— 7節車廂構成,有可同一或獨立控制的電動力驅動系統。所述車載電源無線供電動力驅動系統的車載超級電容儲能裝置設有兩套或多套,每套裝置各設有控制開關,兩套或多套裝置之間設有切換器。所述車載電源無線供電動力驅動系統連接有可伸縮受電臂,該受電臂設置于車輛兩側距地面200mm 450mm處;車輛停靠站臺同樣高度處的基礎內設有可與之連接的充電>j-U ρ α裝直。所述輕量化整體承載車廂的矮斷面薄型底架為層狀結構,自上而下由塑膠板、地板、隔熱墊、波紋板及承載鋼構組成;地板面距軌面高度范圍為780mm至350mm之間。所述小輪徑S型福板輕型車輪的滾動圓直徑為600mm 700mm。所述車組電牽引與運行安全控制系統的轉向架控制,是采用變流器、變頻器、及控制單元作牽引和控制。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一)本專利技術是新能源有軌公交運營系統(ERT)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系統的其它組成相匹配,構成新能源有軌公交完整運營系統。(二)本專利技術設置車載電源無線供電動力驅動系統,為整車提供動力,在車輛??空緯r,利用乘客上下換乘時間,自動完成對車載電源進行適時補充電能,保障了新能源電動有軌公交車組強勁的動力來源。(三)本專利技術設置的多功能復合制動系統,可將車輛制動過程中產生的電能,回饋到車載超級電容儲能裝置中,可大幅節約了外部電網電能消耗,與BRT運輸車輛相比,總能耗降低60%以上,無污染排放,節能減排效果顯著。(四)本專利技術設置中高度或中低高度、或低高度地面板車廂,可實現乘客水平登乘或一步登乘,方便了乘客的上下車,提高了換乘速度。(五)本專利技術具有運載量大,運行快捷、高效、準時、和舒適乘坐等顯著優點,可與地鐵、輕軌和現代超級有軌電車相媲美;制造成本約為地鐵車輛的1/3、輕軌車輛和現代超級有軌電車的1/2,以較少的資金匹配投入,使新能源有軌公交運營系統(ERT)實現了對BRT快速公交系統的全面升級換代。附圖說明附圖I為本專利技術以3節車廂為一組所構成車組的外形結構示意圖;附圖2為本專利技術車載電源無線供電動力驅動系統的結構示意圖;附圖3為本專利技術矮斷面薄型底架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4為本專利技術所給出的中低高度底架的輕量化車廂結構示意圖;附圖5為本專利技術小輪徑及其轉向架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本專利技術為根據《快速公交系統(BRT)規劃設計指南》的現行技術標準,參照《城市輕軌鉸接式車輛通用技術條件》、《地鐵車輛通用技術條件》、《地下鐵道車輛組裝后的檢查與試驗規則》、《城市軌道交通技術規范》、《城市軌道交通工程項目建設標準》等規定,制定出的新能源電動有軌公交車組技術標準,而進行規范設計與制造。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作簡要說明本專利技術所稱的新能源電動有軌公交車組一般由3-7節車廂組成,具體可根據線路的運力情況而定。本實施例如圖I所示,所述車組是由三節車廂構成。每節車廂I之間由車廂鉸接式連結裝置2連接,每節車廂的下方設有一套與軌道匹配的、小輪徑S型輻板輕型車輪及其轉向架3,車廂的下方還設有車載電源無線供電動力驅動系統的儲能裝置4。車廂兩側的下方設置有可伸縮受電臂5。整個車組由同一或獨立控制的電動力驅動系統驅動。當一個動力轉向架出現問題時,可由另一動力轉向架將車組拉至車輛維修中心進行維修。如圖2所示,所述的車載電源無線供電動力驅動系統4,包括所設的車載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新能源電動有軌公交車組,設置有電動力驅動系統,與軌道匹配的車輪及轉向架、制動系統、車組電牽引與運行安全控制系統、整體承載車廂、車廂鉸接式連結裝置、車內乘運設施及乘客信息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電動力驅動系統,為車載電源無線供電動力驅動系統,該系統設有車載超級電容儲能裝置,或設有車載高能蓄電池組,或設有車載超級電容與高能蓄電池組復合儲能裝置,各儲能裝置之間設有切換器;所述車載電源無線供電動力驅動系統設有受電臂;所述的整體承載車廂,為輕量化整體承載車廂,該車廂設有矮斷面薄型底架,底架的地板面距軌道的高度或為中高度、或為中低高度、或為低高度;所述與軌道匹配的車輪及轉向架,其車輪為小輪徑S型輻板輕型車輪,轉向架為與之匹配的小輪徑轉向架。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唐金成,
申請(專利權)人:江蘇中輛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