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的聯軸器減少構件數,且簡化制造工序。具備:多個球體(29a~29d);曲面狀形成有承接各球體(29a~29d)的半球狀球體承接部(22a~22d)的圓柱狀內襯套(20);具有收容內襯套(20)的收容部(17)和與收容部(17)一體地形成且收容由各球體承接部(22a~22d)承接的球體(29a~29d)的多個長槽(12a~12d)的外襯套(10)。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使用于汽車、航空器、船舶或產業機械等的動力傳遞部的聯軸器(joint)。
技術介紹
以往,存在“一種滑動式等速聯軸器,其具有在內周面的圓周方向等分位置具備沿軸向延伸的軌道槽的外圈構件;在外周面的圓周方向等分位置具備沿軸向延伸的軌道槽的內圈構件;夾在內外圈構件的軌道槽之間的轉矩傳遞部,轉矩傳遞部由具備齒輪部的軸 頸構件、和旋轉自如地擔載于軸頸構件的滾柱構成,滾柱收容于外圈構件的軌道槽,在內圈構件的軌道槽的底面設置齒輪部,并且使軸頸構件的齒輪部與內圈的齒輪部嚙合,由此能夠使軸頸構件相對于內圈傾斜”(專利文獻I)。專利文獻I :特開2000-27881號公報專利文獻I中記載的聯軸器除了外圈構件及內圈構件之外,還具備轉矩傳遞部。轉矩傳遞部由具備齒輪部的軸頸構件、和旋轉自如地擔載于軸頸構件的滾柱構成。另外,軸頸構件的齒輪部經過與內圈的齒輪部嚙合的制造工序。這樣,上述聯軸器在構件數多這一方面、和在制造階段需要經過麻煩的嚙合工序這一方面存在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解決上述各問題的聯軸器。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專利技術的聯軸器,具備多個球體(例如,圖I的符號29a 29d);在頭部(例如,圖2的符號21)的側面形成有承接所述各球體的半球狀凹陷部(例如,圖2的符號22a 22d)、且圓柱狀筒體部(例如,圖2的符號24)通過頸部(例如,圖2的符號23)位于該頭部上的構件(例如,圖I的符號20);和襯套(例如,圖I的符號10),其具有收容所述構件的收容部(例如,圖I的符號17)和與該收容部一體地形成且收容由所述各凹陷部承接的球體的多個長槽(例如,圖2的符號12a 12d)。所述構件與連結于所述襯套的其他襯套(例如,圖I的符號10) —體形成。S卩,所述構件構成所述其他襯套的一部分也可。或者,所述構件跨在兩個襯套(例如,圖6的符號10、10’)之間收容也可。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使所述構件具有凹陷部,該凹陷部承接在所述襯套的各長槽中收容的球體和在連結于所述襯套的其他襯套中收容的球體。所述長槽的底部的開口部分比中央部分淺(例如,形成為圖4的符號12a 12d所示的形狀)。其結果,利用該開口部分停留球體,因此,構件和襯套在使用中不易脫落。所述襯套和連結于該襯套的軸利用螺合連結(例如,形成為圖9的符號34的結構)。所述情況尤其可以優選使用于聯軸器主體小型的情況中。還有,考慮各球體的耐久性,所述各球體的直徑在所述筒體部的直徑的大致1/4 1/8的范圍即可。若設在該范圍內,貝1J在聯軸器的使用時,對各球體施加的應力不會過度到對耐久性產生影響的程度。另外,可以使所述聯軸器具備防止部,該防止部防止所述構件和所述襯套相互脫落。防止部的類型有幾種,但可以根據所述襯套的長槽的底面和襯套的外側壁之間的壁厚選擇采用哪一種。附圖說明 圖I是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I的聯軸器結構的分解立體圖。圖2是圖I的內襯套20的側視圖及球體承接部22a的附近的放大圖。圖3是圖I的外襯套10的側視圖及剖面圖。圖4是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2的外襯套10的剖面圖、側視圖及表示連結外襯套10和內襯套20的狀態的圖。圖5是圖3的變形例。圖6是表示通過安裝有多個球體的一個連結構件20連接兩個外襯套10、10’的類型的聯軸器的圖。圖7是圖3所示的類型的外襯套10的加工工序的說明圖。圖8是防止球體從球體承接部脫落的罩60的俯視圖及側視圖。圖9是表示在各種尺寸的聯軸器上安裝軸30、40的形式的圖。圖10是表示圖I的變形例的圖。圖11是圖10所示的各構件的組裝原理的說明圖。圖12是表示圖2的變形例的圖。圖中:10、10,-外襯套;20-內襯套;29_球體;30、40_軸。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實施方式I)圖I是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I的聯軸器的分解立體圖。如圖I所示的聯軸器大致分為以下說明的外襯套10、內襯套20、球體29a 29d、軸30、40。外襯套10和內襯套20通過在形成于外襯套10的收容部17中收容內襯套20的頭部21(圖2)而連結。內襯套20如后所述,在頭部21的側面形成有承接球體29a 29d的半球狀凹陷部,圓柱狀筒體部24通過頸部23位于頭部21上。在筒體部24的底面形成有開口部25,以承接軸40。外襯套10具有收容內襯套20的收容部;與該收容部一體地形成,且收容由所述各凹陷部承接的球體的多個長槽。球體29a 29d由不銹鋼、陶瓷、金屬等磁性體等構成,其尺寸在聯軸器自身的尺寸為下述例子的情況下為4Φ左右。球體29a 29d的數目不限定于4個。通常,球體29a 29d的數目根據聯軸器主體的大小、材料(硬度)而確定即可。另外,球體29a 29d的直徑考慮球體29a 29d的耐久性,形成為內襯套20的筒體部24(圖2)的直徑的大致1/4 1/8的范圍即可。圖2(a)是從螺紋孔26b側觀察的圖 I的內襯套20的側視圖。圖2(b)是從頭部21側觀察的內襯套20的側視圖。圖2(c)是球體承接部22a附近的放大圖。內襯套20是塑料制、金屬制等。內襯套20包括大致形狀為圓柱狀的頭部21,其曲面狀形成有承接多個球體29a 29d的半球狀球體承接部22a 22d。在此,半球狀還包括大致形狀接近圓錐(在圖2(a)所示的剖面圖中呈V字狀的形狀)的形狀。在球體29a 29d和球體承接部22a 22d之間涂敷有油脂。內襯套20包括在底面形成有用于承接軸40的開口部25,且在側面形成有承接螺釘46、48的螺紋孔26a、26b的筒體部24,該螺釘46、48從筒體部24的側面固定由開口部25承接的軸40。進而,內襯套20包括連結頭部21和筒體部24,且作為容許軸30、40間的彎曲的部分發揮功能的頸部23。還有,內襯套20的尺寸的一例如下所述。頭部21 :端面直徑12. 4 Φ、與頸部23的邊界直徑12. 7 Φ、長度6. 7mm、自端面到球體承接部29a 29d的底部的長度3. 7mm、自軸心到球體承接部29a 29d的底部的長度4. 47mm、自與頸部23的邊界直徑到球體承接部29a 29d的底部的深度I. 88mm、球體承接部29a 29d的開口直徑4. 8 5. O Φ。頸部23 :自與頭部21的邊界到細徑的頭部21側的長度2. 8mm、細徑9. 2Φ、自細徑的頭部21側到與筒體部24的邊界的長度4. 5mm、自筒體部24朝向細徑的部分的角度67度。筒體部24 :直徑20 Φ、長度13mm、自端面到螺紋孔26a、26b的軸心的長度5mm、開口部25的直徑5. 7 Φ、開口部25的深度12_、螺紋孔26a、26b的直徑3. 35 Φ。另外,內襯套20利用壓模成形即可,但例如,球體承接部22a 22d利用挖掘等形成即可。圖3(a)是從開口部15側觀察的圖I的外襯套10的側視圖。圖3 (b)是外襯套10的剖面圖。圖3(c)是從收容部17側觀察的外襯套10的側視圖。外襯套10是塑料制、金屬制等。外襯套10包括第一部分11,該第一部分11包括收容內襯套20的頭部21的收容部17 ;以一定間隔與收容部17 —體地形成,且收容被各球體承接部22a 22d承接的球體29a 29d的多個長槽12a 12d。外襯套10包括第二部分13,該第二部分13在底面形成有用于承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聯軸器,其中,具備:多個球體;形成有兩列承接所述各球體的半球狀的凹陷部的圓柱狀的構件;第一襯套,其具有從所述構件的一端側收容所述構件的收容部和與該收容部一體地形成且收容由第一列的各凹陷部承接的球體的多個長槽;和第二襯套,其具有從所述構件的另一端側收容所述構件的收容部和與該收容部一體地形成且收容由第二列的各凹陷部承接的球體的多個長槽,所述各長槽以直線延伸的方式形成。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麻幸啟,
申請(專利權)人:麻電子工業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