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自動調節冷熱分離設備,包括渦殼和設于渦殼內的渦流器,渦殼的側壁開設有高壓氣體入口,渦流器的側壁開設有渦流器噴嘴,渦殼一端的開口與一熱流管連接,熱流管與一熱氣收集器連接,渦殼另一端的開口與一冷氣收集器連接,渦流器內設有一可沿渦流器的軸向來回滑動的移動桿,移動桿上分別開設有彼此相通的移動桿冷氣入口和移動桿冷氣出口,移動桿冷氣入口與渦流器相通,移動桿冷氣出口與冷氣收集器相通,移動桿伸出冷氣收集器并與一驅動機構連接。本發明專利技術通過驅動機構來控制移動桿的移動距離和方向,從而調節渦流器噴嘴的大小,進而控制進入渦流器的氣體的流量和壓力,因此可適應上下游氣體的流量和壓力等參數的大幅波動,提高了制冷和制熱效率。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氣體冷熱分離設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自動調節冷熱分離設備。
技術介紹
請參閱圖1,圖I所示為現有的冷熱分離設備的示意圖,高壓氣體從進氣嘴91進入環形氣室92,通過渦流器噴嘴93沿切向高速噴入渦流器旋轉腔94,在渦流器旋轉腔94內形成高速旋轉的氣流,由于進入渦流器轉腔94的高速旋轉的氣體的內圈旋轉角速度比外圈旋轉角速度快,所以內圈的氣體對外圈的氣體做功,結果是內圈的氣體溫度下降,外圈的氣體溫度升高,熱氣流從熱流出口 95流出,冷氣流從冷流出口 96流出,同時熱氣流和冷氣流的壓力下降。因此,該自動調節冷熱分離設備可以應用于氣體的降壓過程,并產生冷熱兩股氣流。但是,現有的這種自動調節冷熱分離設備具有如下缺點由于渦流器噴嘴93的大·小不可調,所以無法避免上下游氣體的流量和壓力等參數的大幅波動,而當上下游氣體的流量和壓力等參數大幅波動時,制冷和制熱效率都會降低。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自動調節冷熱分離設備,解決了現有的冷熱分離設備的渦流器噴嘴的大小不可調而導致制冷和制熱效率低的問題。本專利技術是這樣實現的,一種自動調節冷熱分離設備,包括渦殼和設于所述渦殼內的渦流器,所述渦殼和渦流器的兩端均開口,所述渦殼的側壁開設有高壓氣體入口,所述渦流器的側壁開設有與所述高壓氣體入口相通的渦流器噴嘴,所述渦殼一端的開口與一熱流管連接,所述熱流管與一熱氣收集器連接,所述熱氣收集器上開設有熱氣出口,所述渦殼另一端的開口與一冷氣收集器連接,所述冷氣收集器上開設有冷氣出口,所述渦流器內設有一可沿所述渦流器的軸向來回滑動的移動桿,所述移動桿與所述渦流器密封連接,所述移動桿上分別開設有彼此相通的移動桿冷氣入口和移動桿冷氣出口,所述移動桿冷氣入口與所述渦流器相通,所述移動桿冷氣出口與所述冷氣收集器相通,所述移動桿伸出所述冷氣收集器并與一驅動機構連接,所述驅動機構用于驅動所述移動桿沿其軸向來回運動。進一步地,所述熱氣收集器內設有一可沿其軸向來回運動的熱流調節帽。具體地,所述渦殼和渦流器同軸設置。具體地,所述移動桿與所述渦流器同軸設置。具體地,所述移動桿通過一密封圈與所述渦流器密封連接。進一步地,所述熱氣出口通過一熱氣管與一取熱設備連接,所述冷氣出口通過一冷氣管與一取冷設備連接,所述取熱設備和取冷設備分別與一下游管道連接。具體地,所述驅動機構包括一密封箱體,所述移動桿穿設于所述箱體內,所述箱體內滑設有一與所述箱體內壁密封連接的驅動板,所述驅動板一端與所述移動桿連接,所述驅動板另一端與一彈簧連接,所述彈簧固設于所述箱體上,所述箱體通過一導管與所述下游管道連通。優選地,所述驅動板為彈性膜片。具體地,所述彈簧通過一調節螺釘固設于所述箱體上。本專利技術通過驅動機構來控制移動桿的移動距離和方向,從而調節渦流器噴嘴的大小,進而控制進入渦流器的氣體的流量和壓力,因此可適應上下游氣體的流量和壓力等參數的大幅波動,從而提高了制冷和制熱效率。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專利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I是現有技術提供的冷熱分離設備的示意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自動調節冷熱分離設備的示意圖。圖3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自動調節冷熱分離設備的另一示意圖。圖4是圖3的詳細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將結合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如圖2所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自動調節冷熱分離設備,包括渦殼I和設于渦殼I內的渦流器2,渦殼I和渦流器2同軸設置,渦殼I和渦流器2的兩端均開口,渦殼I的側壁開設有高壓氣體入口 11,渦流器2的側壁開設有與高壓氣體入口 11相通的渦流器噴嘴21,渦殼I 一端的開口與一熱流管3連接,熱流管3與一熱氣收集器4連接,熱氣收集器4上開設有熱氣出口 41,渦殼I另一端的開口與一冷氣收集器5連接,冷氣收集器5上開設有冷氣出口 51,渦流器2內設有一可沿渦流器2的軸向來回滑動的移動桿6,移動桿6與渦流器2同軸設置,且移動桿6通過一密封圈7與渦流器2密封連接,移動桿6上分別開設有彼此相通的移動桿冷氣入口 61和移動桿冷氣出口 62,移動桿冷氣入口 61與渦流器2相通,移動桿冷氣出口 62與冷氣收集器5相通,移動桿6伸出冷氣收集器5并與一驅動機構8連接,驅動機構8用于驅動移動桿6沿其軸向來回運動。本專利技術的自動調節冷熱分離設備的工作原理為高壓氣體從高壓氣體入口 11進入渦殼I內,然后通過渦流器噴嘴21沿切向高速噴入渦流器2內,在渦流器2內形成高速旋轉的氣流,由于進入渦流器2的高速旋轉的氣體的內圈旋轉角速度比外圈旋轉角速度快,所以內圈的氣體對外圈的氣體做功,結果是內圈氣體溫度下降,外圈氣體溫度升高,熱氣流沿熱流管3進入熱氣收集腔4并從熱氣出口 41流出,冷氣流經移動桿冷氣入口 61從移動桿冷氣出口 62進入冷氣收集器5內并從冷氣出口 51流出。由于驅動機構8可以驅動移動桿6沿其軸向來回運動,因此,移動桿6沿其軸向來回運動可以調節渦流器噴嘴21的大小,當移動桿6向右移動時(即向遠離于熱流管3的方向移動),渦流器噴嘴21變大,允許進入渦流器2的氣流量增加;反之,當移動桿6向左移動時(即朝向熱流管3移動),渦流器噴嘴21變小,允許進入渦流器2的氣流量減小。本專利技術通過驅動機構8來控制移動桿6的移動距離和方向,從而調節渦流器噴嘴21的大小,進而控制進入渦流器2的氣體的流量和壓力,因此可適應上下游氣體的流量和壓力等參數的大幅波動,從而提高了制冷和制熱效率。如圖2所示,進一步地,所述熱氣收集器4內設有一可沿其軸向來回運動的熱流調節帽8,熱流調節帽8的軸向移動可以調節熱氣出口 41的大小,從而可以控制從熱氣出口41流出的熱氣量,進而控制冷熱氣流的比例。如圖3所示,進一步地,所述熱氣出口 41通過一熱氣管10與一取熱設備11連接,冷氣出口 51通過一冷氣管12與一取冷設備13連接,取熱設備11和取冷設備13分別與一下游管道14連接。熱氣流通過熱氣出口 41流入熱氣管10,取熱設備11將熱氣管10內的熱能取出來進行應用;冷氣流通過冷氣出口 51流入冷氣管12,取冷設備13將冷氣管12內的冷能取出來進行應用。熱氣經取熱設備11取熱以及冷氣經取冷設備13取冷后,熱氣和冷氣最后匯合并流入下游管道14。 如圖4所示,具體地,所述驅動機構8包括一密封箱體81,移動桿6穿設于箱體81內,箱體81內滑設有一與箱體81內壁密封連接的驅動板82,驅動板82可以是彈性膜片,采用彈性膜片,可以提高驅動板82與箱體81內壁之間的密封性能,驅動板82 —端與移動桿6連接,驅動板82另一端與一彈簧83連接,彈簧83通過一調節螺釘84固設于箱體81上,通過旋轉調節螺釘84可以改變彈簧83的預應力,箱體81通過一導管85與下游管道14連通。當下游管道14內的氣壓增加時,壓力會通過導管85傳遞進入箱體81內,箱體81內的氣壓增加,這樣驅動板82所受到的壓力也會增加,所以移動桿6向左移動(即朝向熱流管3移動),并帶動移動桿6向左移動,渦流器噴嘴21變小,允許進入渦流器2的氣流量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自動調節冷熱分離設備,包括渦殼和設于所述渦殼內的渦流器,所述渦殼和渦流器的兩端均開口,所述渦殼的側壁開設有高壓氣體入口,所述渦流器的側壁開設有與所述高壓氣體入口相通的渦流器噴嘴,所述渦殼一端的開口與一熱流管連接,所述熱流管與一熱氣收集器連接,所述熱氣收集器上開設有熱氣出口,所述渦殼另一端的開口與一冷氣收集器連接,所述冷氣收集器上開設有冷氣出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渦流器內設有一可沿所述渦流器的軸向來回滑動的移動桿,所述移動桿與所述渦流器密封連接,所述移動桿上分別開設有彼此相通的移動桿冷氣入口和移動桿冷氣出口,所述移動桿冷氣入口與所述渦流器相通,所述移動桿冷氣出口與所述冷氣收集器相通,所述移動桿伸出所述冷氣收集器并與一驅動機構連接,所述驅動機構用于驅動所述移動桿沿其軸向來回運動。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邢小月,程旭青,方思睿,
申請(專利權)人:深圳市力科氣動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