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錐度專用量具,特別是一種錐孔專用量角器。它包括導向桿,導向套,測量桿,連桿,主刻度盤,副刻度盤,導向桿上設有貫通的通孔,第一通孔內設有與其能夠產生相對轉動和移動的銷軸,第二通孔內設有推桿,推桿的一端連桿和鉸接;推桿的另一端裝有調整螺母;連桿的另一端與測量桿鉸接;第二測量桿的另一端裝有副刻度板,副刻度板的下表面與主刻度板的上表面相接觸;主刻度板置于導向桿的下端部;測量桿的測量面均呈圓弧形結構。本發明專利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測量桿的測量面是圓弧形結構,其與被測表面呈線接觸,從副刻度板與主刻度板相對應的刻度線上讀出分度值;要比使用目前常用的角度尺和量角器精確的多,而且方便,更加省時,省力。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錐度專用量具,特別是一種錐孔專用量角器。
技術介紹
在機械設備中,經常用到內孔為錐孔的套類零件。對于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較高的此類零件,除了用數控機床加工外,一般都是先在普通車床上車削,并留磨削余量,然后在磨床上磨削。在車床上加工圓錐孔的方法是首先要把小刀架旋轉一個相應角度。在磨床上磨削圓錐孔的方法是首先要把工作臺旋轉一個相應的角度。由于車床刀架上的刻度和磨床工作臺上的刻度都是度數,而工件錐孔的精度一般都要求精確到分或秒,所以在車削或磨削圓錐孔時,要多次測量工件的錐度,用測量出的錐度與零件圖紙要求的錐度相比較, 再根據誤差來調整刀架或工作臺的角度。因此,要想加工出合格的圓錐孔,不能單獨靠車床刀架或磨床工作臺的刻度來保證,必須要有一種能夠精確地測量出圓錐孔錐度的量角器。 而現有的各種角度尺和量角器很難甚至不能夠精確地測量出圓錐孔的錐度。其原因有兩個第一,現有的各種角度尺和量角器的測量部分一般都是一個長方形平面(因為測量部分有一定的厚度),測量時這部分與錐孔是兩條線接觸(理論上應該是一條線接觸),再加上錐孔沿軸線方向各截面的圓弧不相等,所以測量誤差很大,第二,測量時,理論上角度尺或量角器上用來測量角度的兩條測量線所組成的平面應該與錐孔的軸向剖面重合,這一點光靠操作者的眼和手是很難保證的,因此也會產生測量誤差。由于使用現有的角度尺和量角器不能精確地測量出所要加工錐孔的錐度,因此,目前在普通車床或磨床上加工錐孔時, 工人常用配做的方法。對于直徑較小的錐孔,一般用標準圓錐量規來配做。其方法是,首先在量規上摸上紅鉛粉,將量規插入錐孔中轉動,然后將量規拔出來,觀察量規上的紅鉛粉的痕跡來判斷錐孔錐度的大小。以此來調整車床刀架或磨床工作臺的角度后,再一次進行加工。對于直徑較大的錐孔,沒有與之相配的標準圓錐量規,一般都是先把與之相裝配的軸加工好,然后再來配做。這樣做,不但費勁,而且麻煩。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專利技術目的在于克服
技術介紹
之不足而提供一種能夠精確又方便的測量出套類零件上錐孔角度的錐孔專用量角器。本專利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錐孔專用量角器,包括導向桿,導向套,第一測量桿,第二測量桿,第一連桿, 第二連桿,主刻度盤,副刻度盤,所述導向桿置于導向套內,所述導向桿上設有貫通的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該第一通孔貫穿于所述導向桿的前、后端面,所述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貫穿于所述導向桿的左、右端面;所述第一通孔內設有與其能夠產生相對轉動和移動的第一銷軸,該第一銷軸并與第一測量桿的一端相固接;所述第二通孔內設有所述推桿,該推桿的兩端分別延伸至所述導向套的外部,該推桿的一端分別與對稱設置的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的一端鉸接;該推桿的另一端設有螺紋,該螺紋端裝有調整螺母;所述第一連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測量桿的中部支座鉸接;所述第二連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測量桿的中部的第一支座鉸接;該第二測量桿的第二支座內鉸接有第二銷軸,該第二銷軸的兩端置于導向桿內并與導向桿過盈配合;所述第二測量桿的另一端裝有副刻度板,該副刻度板的下表面與所述主刻度板的上表面相接觸;該主刻度板置于導向桿的下端部;所述第一測量桿與第二測量桿的測量邊均呈圓弧形結構。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本專利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測量套類零件的錐度,特別是裝夾在機床上的套類零件錐孔的錐度,推桿與對稱設置的第一測量桿連接,第一測量桿和第二測量桿的測量面是圓弧形結構,其與被測表面呈線接觸,并且能從副刻度板與主刻度板相對應的刻度線上讀出分度值;要比使用目前常用的角度尺和量角器精確的多,而且方便,更加省時,省力。作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主刻度板上連接有導向板,該導向板的延伸端與主刻度板之間構成通槽,所述副刻度板的一端置于該通槽內。作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導向套由第一側邊、第二側邊、第一端板、第二端板及第三端板構成;所述第一側邊和第二側邊對稱設置,所述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連接第一側邊和第二側邊的兩端,所述第三端板連接第一側邊和第二側邊并靠近第一端板設置,該第三端板、第一端板與第一側邊和第二側邊圍成的空間構成導向孔,該第三端板、第一側邊、第二側邊及第二端板圍成的空間構成操作孔;該第一端板、第二端板和第三端板上均設有同軸的孔。作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第一端板和第三端板上設有方孔,第二端板上設有圓孔。作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導向孔內嵌裝有導向桿,該導向桿與導向孔滑動配合。作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推桿的一端橫截面呈方形結構,嵌裝在所述導向套的方孔內。作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推桿螺紋端的調整螺母置于導向套的操作孔內部。作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第二通孔的上部設有加強筋。作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第一銷軸與第一測量桿的連接端用過盈配合。作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第一側邊和第二側邊的長度均大于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的長度。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的裝配結構圖。圖2是圖1中的A-A剖視圖。圖3是圖2中的B-B剖視圖。圖4是主刻度板和副刻度板零度對齊時的部分結構圖。圖5是圖4中的C-C剖視圖。圖6是圖5中的K向視圖。圖7是圖1中的D-D剖面圖。圖8是圖1中的E-E剖視放大圖。圖9是第一連桿的結構示意圖。圖10是圖9的側視圖。圖11是第二連桿的結構示意圖。圖12是圖11的側視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詳述本專利技術一種錐孔專用量角器,參見附圖1至附圖12,圖中導向桿1,被測工件2,推桿3, 第一螺栓4,第一測量桿5,中部支座6,第一連桿7,第二支座8,第二連桿9,第二測量桿10, 第二螺栓11,第一支座12,第二銷軸13,第一螺釘14,第一銷釘15,主刻度板16,副刻度板 17,第二銷釘18,第二螺釘19,導向板20,第三銷釘21,螺紋端22,調整螺母23,導向套24, 第一銷軸25,第一通孔沈,前端面27,右端面觀,左端面四;加強筋30,第二通孔31,第三通孔32 ;延伸端33 ;通槽34 ;第一螺母35 ;第一側邊36,圓孔37,第二端板38,操作孔39, 第三端板40,第二側邊41,導向孔42,第一端板43,方孔44。本實施例中,導向桿1上設有貫通的第一通孔沈、第二通孔31、第三通孔32,第一通孔26貫穿于導向桿1前端面27和后端面;第二通孔31和第三通孔32貫穿于導向桿1 的左端面四和右端面觀;導向桿1的左端面四是與被測工件2端面的接觸面,導向桿1的后端面是與前端面27前、后相對應平行設置的面。第一通孔沈內設有與其能夠產生相對轉動和移動的第一銷軸25,第一銷軸25并與第一測量桿5的一端相固接;第二通孔31內設有推桿3,推桿3的兩端分別延伸至導向套24的外部,推桿3的一端分別與對稱設置的第一連桿7和第二連桿9的一端鉸接;推桿 3的另一端設有螺紋,螺紋端22裝有置于導向套M內部的調整螺母23。第一連桿7的另一端與第一測量桿5的中部支座6鉸接;第二連桿9的另一端與第二測量桿10的中部的第一支座12鉸接;第二測量桿10的第二支座8內鉸接有第二銷軸 13,第二銷軸13在第二支座8中可以轉動,第二銷軸13的兩端置于導向桿1內并與導向桿 1過盈配合。第二測量桿10的另一端裝有副刻度板17,副刻度板17的下表面與主刻度板16的上表面相接觸;第一測量桿5與第二測量桿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錐孔專用量角器,包括導向桿,導向套,第一測量桿,第二測量桿,第一連桿,第二連桿,主刻度盤,副刻度盤,所述導向桿置于導向套內,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桿上設有貫通的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該第一通孔貫穿于所述導向桿的前、后端面,所述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貫穿于所述導向桿的左、右端面;所述第一通孔內設有與其能夠產生相對轉動和移動的第一銷軸,該第一銷軸并與第一測量桿的一端相固接;所述第二通孔內設有所述推桿,該推桿的兩端分別延伸至所述導向套的外部,該推桿的一端分別與對稱設置的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的一端鉸接;該推桿的另一端設有螺紋,該螺紋端裝有調整螺母;所述第一連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測量桿的中部支座鉸接;所述第二連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測量桿的中部的第一支座鉸接;該第二測量桿的第二支座內鉸接有第二銷軸,該第二銷軸的兩端置于導向桿內并與導向桿過盈配合;所述第二測量桿的另一端裝有副刻度板,該副刻度板的下表面與所述主刻度板的上表面相接觸;該主刻度板置于導向桿的下端部;所述第一測量桿與第二測量桿的測量面均呈圓弧形結構。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杜明華,杜鑫,裴未遲,
申請(專利權)人:河北聯合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1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