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作業用車輛,車輛的左右后輪間設有駕駛座,所述駕駛座的前方設有方向盤、以及用于支撐該方向盤的支撐體,車輛的左側和/或右側的前后車輪間設有供使用者乘降用的乘降部,所述作業用車輛的設有所述乘降部側具有一端連接在所述支撐體上、另一端連接在所述乘降部上的第一扶手。此外,該車輛還具有設置在車輛中的具有所述第一扶手側的第二扶手。根據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可以使使用者雙手把持著進行乘降,有利于提高乘降時的平穩性、安全性。(*該技術在2021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在一種作業用車輛,尤其涉及該作業用車輛的扶手。
技術介紹
因為例如拖拉機等作業用車輛上的乘降部距離地面比較高,所以常常需要設置例如輔助梯等設施來輔助使用者進行乘降。此外,有的作業用車輛中還具有設置在車輛的后擋泥板上的扶手,以供使用者乘降時把持。不過,在作業用車輛中僅在后擋泥板上設有扶手的情況下,使用者乘降時只能單手進行把持,難以保持平衡,因而不易于使用者平穩地進行乘降。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是鑒于上述情況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作業用車輛,車輛的左右后輪間設有駕駛座,所述駕駛座的前方設有方向盤、以及用于支撐該方向盤的支撐體, 車輛的左側和/或右側的前后車輪間設有供使用者乘降用的乘降部,所述作業用車輛的特征在于,車輛的設有所述乘降部側具有一端連接在所述支撐體上、另一端連接在所述乘降部上的第一扶手。根據本技術的作業用車輛,在所述乘降部的前部設置所述第一扶手,便于使用者進行把持,因而有利于提高使用者乘降時的平穩性、安全性。另一方面,所述第一扶手設置在所述支撐體上,供使用者進行把持的同時,還可以對該支撐體以及所述乘降部進行進一步地保持,從而確保三者間相互支撐、保持的強度。可選地,在所述作業用車輛中,所述第一扶手包括從連接在所述支撐體上的所述一端起、沿車輛的前后方向延伸的長條狀的第一扶手上部、以及從該第一扶手上部的尾端起、向下方延伸至連接在所述乘降部上的所述另一端的長條狀的第一扶手下部。可選地,在所述作業用車輛中,所述第一扶手下部向車輛外側延伸地連接在所述乘降部上??蛇x地,在所述作業用車輛中,所述左右后輪上分別設有后擋泥板,在車輛的具有所述第一扶手側,所述作業用車輛還具有設置在該側的所述后擋泥板上的第二扶手??蛇x地,在所述作業用車輛中,所述作業用車輛設置為所述第一扶手的上部距離地面的高度與所述第二扶手距離地面的高度相同??蛇x地,在所述作業用車輛中,所述第二扶手為長條形部件,設置為其長度方向沿著車輛的前后方向。根據本技術的作業用車輛,在所述乘降部的前、后部分別設置所述第一扶手和所述第二扶手,便于使用者雙手同時把持把手進行乘降,因而有利于提高乘降時的平穩性、安全性。另一方面,由于使用者是從車輛的左側或右側進行乘降,所以所述第一扶手的扶手上部設置為沿車輛的前后方向延伸,能夠更適于使用者進行把持,以確保其平穩地進行乘降。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一實施方式的作業用車輛的從車輛左側看時的扶手的側視圖;圖2是本技術一實施方式的作業用車輛的第一扶手的主視圖;圖3A是圖2的第一扶手一變形例的俯視圖;圖3B是圖3A的第一扶手的從車輛前方看的視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參照附圖,對本技術作業用車輛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地說明。下面所示的實施方式僅為舉例說明,不應據此限制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在不脫離本技術的主旨的前提下,可以進行各種在下述實施方式中未明示的變型、技術適用等。圖1是從車輛左側看時,本技術一實施方式的作業用車輛100的扶手的側視圖,圖2是本技術一實施方式的作業用車輛100的第一扶手122的主視圖。為了能夠清楚、明確地對本實施方式的作業用車輛100進行說明,這里,結合該側視圖和俯視圖對本實施方式的作業用車輛進行說明。在本實施方式的作業用車輛100中,作業用車輛100的左右后輪間設有駕駛座, 所述駕駛座的前方設有方向盤、以及用于支撐該方向盤的支撐體140,在作業用車輛100的左側和/或右側、前后車輪間設有供使用者乘降用的乘降部160,上述構成是車輛的常見構成,已為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熟知,因而,這里省略了駕駛座、左右后輪等常見部件的示出,僅標注出支撐體140和乘降部160,以便于對本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在本實施方式中,作業用車輛100具有第一扶手122。第一扶手122位于作業用車輛100的設有乘降部160側,具體地說,既可以是作業用車輛100的左側或右側,也可以是作業用車輛100的左右兩側。結合圖1及圖2,在本實施方式作業用車輛100中,第一扶手122包括第一扶手上部122a以及第一扶手下部122b,且第一扶手122具有一端H以及另一端L。第一扶手122 的一端H通過例如螺栓連接、焊接、鉚接等方式連接在該支撐體140上、另一端L通過例如螺栓連接、焊接、鉚接等方式連接在該乘降部160上。如圖1所示,第一扶手122構成為第一扶手上部122a為長條狀,從連接在支撐體140上的一端H起、沿作業用車輛100的前后方向延伸;以及長條狀的第一扶手下部122b,從該第一扶手上部122a的尾端Q起、向下方延伸至連接在乘降部160的另一端L。通過該作業用車輛100,可以為乘降中的使用者提供便利的把持,因而,有利于提高使用者乘降時的平穩性、安全性。另外,第一扶手122設置在支撐體140上,供使用者進行把持的同時,還可以對該支撐體140進行支撐,以增強對該支撐體140的保持強度;第一扶手122設置在支撐體140上,供使用者進行把持的同時,還可以對該支撐體140進行支撐, 以增強對該支撐體140的保持強度;第一扶手122設置在乘降部160上,供使用者進行把持的同時,還可以對該乘降部160進行支撐,以增強對該乘降部160的保持強度。S卩,由此,可以使第一扶手122、支撐體140、以及乘降部160三者間相互支撐、保持,以增強其保持強度。圖3A是本實施方式第一扶手122的一變形例的俯視圖,圖3B是圖3A所示的第一扶手122的從車輛前方看的視圖。特別地,如圖3A及圖3B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一變形例中,第一扶手下部122b構成為向下方延伸且向車輛的外側延伸,即向斜下方延伸地連接到乘降部160。具體地說,位于車輛左側的第一扶手122,設置為第一扶手下部122b向車輛的左下方延伸;位于車輛右側的第一扶手122,設置為第一扶手下部122b向車輛的右下方延伸。優選第一扶手下部122b 構成為向乘降部160的乘降口側傾斜地進行連接,即第一扶手122連接在乘降部160的靠近邊沿的地方。通過使第一扶手下部122b向斜下方延伸地連接到乘降部160,可以從例如乘降部 160的外邊沿處對乘降部160進行支撐,進一步增強對乘降部160的支撐,使乘降部160在例如乘降過程中等負載較大的情況下也能夠保持穩定。在上述說明中,為了便于理解,將第一扶手122分為第一扶手上部122a、和第一扶手下部122b進行說明,但是,這并不構成對本技術的限制,關于所述第一扶手122,既可以構成為第一扶手上部122a與第一扶手下部122b —體形成,也可以構成為通過例如焊接、螺栓連接等方式將第一扶手上部122a與第一扶手下部122b連接為一體??蛇x地,在本實施方式一實施例中,作業用車輛100還具有第二扶手124,第二扶手124設置在作業用車輛100中的具有第一扶手122側。如圖1所示,作業用車輛100的左右后輪上分別設有后擋泥板180,第二扶手124設置在該后擋泥板180上。根據上述實施例的作業用車輛100,在乘降部160的前、后部分別設置第一扶手 122和第二扶手124,則可以實現使用者雙手同時把持把手進行乘降,從而提高使用者乘降時的平穩性、安全性??蛇x地,在作業用車輛100中,設置為第一扶手上部122a距離地面的高度與第二扶手124距離地面的高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作業用車輛,車輛的左右后輪間設有駕駛座,所述駕駛座的前方設有方向盤、以及用于支撐該方向盤的支撐體,車輛的左側和/或右側的前后車輪間設有供使用者乘降用的乘降部,所述作業用車輛的特征在于,車輛的設有所述乘降部側具有一端連接在所述支撐體上、另一端連接在所述乘降部上的第一扶手。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西川孝男,
申請(專利權)人:株式會社久保田,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JP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