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揭示一種影像顯示系統。此系統包括:半穿反式顯示面板及相對設置的光源模塊。光源模塊包括:導光板、多個第一發光二極管、多個第二發光二極管及發光控制單元。導光板具有分別對應于半穿反式顯示面板的第一顯示區及第二顯示區的第一部及第二部。每一第一發光二極管為白色發光二極管且經由導光板的第一部而將其發出的光線傳送至第一顯示區,而第二發光二極管包括紅色、綠色及藍色發光二極管且經由導光板的第二部而將其發出的光線傳送至第二顯示區。發光控制單元電性連接至第一及第二發光二極管。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平面顯示器技術,特別是涉及一種可操作于恒光模式(constant lighting mode)及場序模式(field sequential mode)的半反穿式(transflective)顯不直ο
技術介紹
由于厚度薄、重量輕及低耗電的特色,平面顯示裝置解決了陰極射線管(cathode ray tube, CRT)顯示技術存在的問題而廣泛使用于電子裝置中,例如手提電腦、個人數字 助理(PDA)、電子書(electronic books)、投影機及手機等。上述平面顯示器包括穿透式 (transmissive)顯示器及反射式(reflective)顯示器,例如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有機發光顯示器(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OLED)、電濕潤顯示器 (electrowetting display, EffD)及電泳顯示器(electrophoretic display, EPD)等等。然而,不論是穿透式或反射式的平面顯示器都具有其限制而無法滿足一般使用者 的需求。舉例來說,由于背光模塊的電力需求,使穿透式顯示器難以有效降低電力的損耗且 無法在太陽光下呈現良好的效能。再者,反射式顯示器受限于環境光(ambient light)且 所呈現出對比率及彩飽和度不如穿透式液晶顯示器。自發光(self-emissive)型有機發光 顯示器也存在相似于穿透式顯示器的問題,而電泳顯示器低響應時間造成換頁速度慢且無 法操作于視頻(video)模式。另外,全彩平面顯示器中需使用彩色濾光片,因此會降低平面 顯示裝置的解析度及亮度。因此,有必要尋求一種新的平面顯示器結構,其可解決上述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一種影像顯示系統,包括半穿反式顯示面板及光源模塊。半穿 反式(transflective)(半穿透半反射式)顯示面板具有第一顯示區及與其鄰接的第二顯 示區。光源模塊與半穿反式顯示面板相對設置,包括導光板、多個第一發光二極管、多個第 二發光二極管及發光控制單元。導光板具有第一部及與其鄰接的第二部,其中第一部對應 于第一顯示區,且第二部對應于第二顯示區。第一發光二極管經由導光板的第一部而將其 發出的光線傳送至第一顯示區,而第二發光二極管經由導光板的第二部而將其發出的光線 傳送至第二顯示區。每一第一發光二極管為白色發光二極管,且第二發光二極管包括紅色、 綠色及藍色發光二極管。發光控制單元,電性連接于第一及第二發光二極管,使其操作于恒 光模式或場序模式。附圖說明圖1繪示出根據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具有平面顯示器的影像顯示系統剖面示意圖;圖2繪示出圖1中半穿反式顯示面板平面示意圖;圖3繪示出根據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半穿反式顯示面板剖面示意圖4繪示出根據本專利技術另一實施例的半穿反式顯示面板剖面示意圖;圖5繪示出圖1中光源模塊平面示意圖;以及圖6繪示出根據本專利技術另一實施例的影像顯示系統方塊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10、30 上基板;12、40 下基板;14、16 電極;18 微機電遮光器;20、;34 反射層;32 液晶層;100 半穿反式顯示面板;IOOa 第一顯示區;IOOb 第二顯示區;101 顯示側;103 非顯示側;200 光源模塊;201 導光板;201a 第一部;201b 第二部;203 發光二極管陣列;203a 第一發光二極管;203b 第二發光二極管;205 發光控制單元;300 平面顯示器;400 輸入單元;500 電子裝置。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說明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影像顯示系統。圖1繪示出根據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具有平 面顯示器300的影像顯示系統剖面示意圖。平面顯示器300包括半穿反式顯示面板100 以及與其相對設置的光源模塊200。在本實施例中,光源模塊200為背光(kicklight)模 塊,因而設置于半穿反式顯示面板100的非顯示側103的下方。在其他實施例中,光源模塊 200可為前光(front light)模塊,且設置于半穿反式顯示面板100的顯示側101的上方。請參照圖2,繪示出圖1中半穿反式顯示面板100平面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半穿 反式顯示面板100具有第一顯示區IOOa以及與第一顯示區IOOa鄰接的第二顯示區100b。 需注意的是第一顯示區IOOa及第二顯示區IOOb的面積大小取決于設計需求,而并未局限 于圖2所示。請參照圖3,其繪示出根據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半穿反式顯示面板100剖面示意圖。在 本實施例中,半穿反式顯示面板100為微機電(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顯示面板。半穿反式顯示面板100的每一像素包括上基板10、下基板12以及設置于上基 板10及下基板12之間的微機電遮光器(MEMS shutter) 18。上基板10及下基板12可由玻 璃、石英、或其他透明材料所構成。再者,上基板10及下基板12具有穿透區T及反射區R, 其中下基板12的反射區R上設置了反射層20,例如金屬層或已知的反射材料層。另外,有 源(active)薄膜晶體管(thin film transistor, TFT)陣列(未繪示)設置于上基板10 或下基板12,且上下基板10及12均不設置彩色濾光片。在實施例中,有源薄膜晶體管陣列 可包括由非晶硅所構成的有源層。在另一實施例中,有源薄膜晶體管陣列可包括由低溫多 晶硅(low temperature polysilicon,LTPS)所構成的有源(active)層,以進一步改善半 穿反式顯示面板100的響應時間及灰階(gray level),并降低其耗電量。位于反射層20上方的微機電遮光器18與電極14及16電性連接并透過在電極 14及16上施加電壓,使微機電遮光器18在穿透區T與反射區R之間移動(如圖中箭號所 示)。在實施例中,微機電遮光器18可為干涉調變器(interferometric modulator),其利 用光學干涉原理以選擇性地進行光線的吸收及/或反射而達到顯示的目的。請參照圖4,其繪示出根據本專利技術另一實施例的半穿反式顯示面板100剖面示意 圖。在本實施例中,半穿反式顯示面板100為液晶顯示面板。半穿反式顯示面板100的每 一像素包括上基板30、下基板40以及設置于上基板30及下基板40之間的液晶層32。上 基板30及下基板40可由玻璃、石英、或其他透明材料所構成。再者,上基板30及下基板40 具有穿透區T及反射區R,其中下基板40的反射區R上設置了反射層34,例如金屬層或已 知的反射材料層。另外,有源薄膜晶體管陣列(未繪示)設置于上基板30或下基板40,且 上下基板30及40均不設置彩色濾光片。同樣地,有源薄膜晶體管陣列可包括由非晶硅或 低溫多晶硅所構成的有源層。圖5繪示出圖1中光源模塊200平面示意圖。光源模塊200包括導光板201、鄰 近于導光板201的發光二極管(LED)陣列203以及發光控制單元205。在本實施例中,導 光板201具有第一部201a及與其鄰接的第二部201b,其中第一部201a對應于半穿反式顯 示面板100的第一顯示區100a (繪示于圖2~),且第二部201b對應于半穿反式顯示面板100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影像顯示系統,包括:半穿反式顯示面板,具有第一顯示區及與其鄰接的第二顯示區;以及光源模塊,與該半穿反式顯示面板相對設置,包括:導光板,具有第一部及與其鄰接的第二部,其中該第一部對應于該第一顯示區,且該第二部對應于該第二顯示區;多個第一發光二極管,經由該導光板的該第一部而將其發出的光線傳送至該第一顯示區;多個第二發光二極管,經由該導光板的該第二部而將其發出的光線傳送至該第二顯示區;以及發光控制單元,電性連接至該多個第一發光二極管及該多個第二發光二極管,使其操作于恒光模式或場序模式;其中每一第一發光二極管為白色發光二極管,且該多個第二發光二極管包括紅色、綠色及藍色發光二極管。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楊俊彥,
申請(專利權)人:奇美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7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