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自行車及電動車領域,涉及一種減震連接裝置、減震車架、自行車及電動車。
技術介紹
1、減震性能對自行車的舒適度有較大影響,有些自行車將減震安裝在座椅下方,有些將減震安裝在前輪叉上或后輪叉上,或前后輪叉均設置,這均導致自行車結構復雜,成本增高;特別是會導致車架整體重量增大,不利于自行車的輕量化設計。如一種已有的自行車車架結構,采用了兩個彈性組件,分別設在前車架與座椅支架之間和后車架與座椅支架之間,盡管能夠實現前輪減震及后輪減震,但整體機構復雜,車架整體重量增加。
2、在所述
技術介紹
部分公開的上述信息僅用于加強對本申請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以包括不構成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已知的現有技術的信息。
技術實現思路
1、有鑒于此,本技術提供一種減震連接裝置、車架、自行車及電動車,其具有較好的減震緩沖性能的前提下,簡化結構,同時具有較好的結構穩定性,利于車架的輕量化。
2、根據第一個方面,一種車架的減震連接裝置,用于將所述車架的前支架、后支架及座位支架連接,所述減震連接裝置包括:
3、前接頭,其用于連接所述前支架的后端部;
4、后接頭,其用于連接所述后支架的前端部;
5、中接頭,其用于連接所述座位支架的下端部;
6、緩沖件,其能夠變形;
7、其中,所述前接頭和所述中接頭通過第一銷軸轉動連接,所述中接頭和所述后接頭通過第二銷軸轉動連接,所述前接頭和所述后接頭通過第三銷軸活動連接,并配置為允許所述前接頭或所述
8、所述中接頭的前部設有前限位件,所述前限位件具有朝向后方的前限位面,所述前接頭或所述后接頭上設有后限位件,所述后限位件具有朝向前方的后限位面,所述前限位面和所述后限位面的至少一部分為平面,所述緩沖件被限制在所述前限位面和所述后限位面之間,以在所述前接頭或所述后接頭相對所述中接頭轉動時變形。
9、在一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緩沖件的前端部抵在所述前限位面上,所述緩沖件的后端部抵在所述后限位面上。
10、在一優選的實施例中,在所述前接頭或所述后接頭相對所述中接頭翻轉的過程中,所述前限位面和所述后限位面均相互平行。減小甚至消除了緩沖件彎曲鼓出甚至向外飛出的風險。
11、在一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后限位件通過第四銷軸可轉動地設置于所述前接頭上,所述后接頭具有抵在所述后限位件后側的抵接部;所述抵接部配置為使所述后限位面維持和所述前限位面相互平行。可選地,所述后限位件通過第四銷軸可轉動地設置于所述后接頭上,所述前接頭具有抵在所述后限位件后側的抵接部;所述抵接部配置為使所述后限位面維持和所述前限位面相互平行。
12、在一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后限位件通過所述第四銷軸懸掛在所述前接頭上,所述抵接部具有弧形的向前凸出的抵接面,在所述前接頭或所述后接頭相對所述中接頭翻轉的過程中,所述后限位件和所述抵接面滑動配合以使所述后限位面維持豎直。
13、在一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中接頭和所述后限位件之間圍合形成一安裝空間,所述緩沖件設于所述安裝空間并被限制在所述安裝空間中。
14、在一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緩沖件沿前后方向設置并能夠沿前后方向變形
15、在一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緩沖件包括壓簧或氣彈簧。
16、在一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前限位件具有前限位槽,所述緩沖件的前端部位于所述前限位槽中。
17、在一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后限位件具有后限位槽,所述緩沖件的后端部位于所述后限位槽中。
18、在一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中接頭包括兩個側板及一連接管,所述兩個側板左右間隔設置,所述連接管連接于所述兩個側板的上部之間,所述連接管上設置有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貫通孔,所述座位支架的下端部自所述貫通孔中穿過;所述第一銷軸穿設在所述連接管內,并自所述前接頭、所述側板及所述座位支架的下端部中穿過。
19、在一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中接頭的下端部和所述后接頭的下端部通過所述第二銷軸轉動連接,所述前接頭的下端部和所述后接頭的上端通過所述第三銷軸轉動連接,且所述前接頭的下端部和所述后接頭的上端部中的至少一者上開設與所述第三銷軸相配合的軸孔,所述軸孔為腰形孔或弧形孔,所述第三銷軸可滑動地插設在所述軸孔中以允許所述前接頭和所述后接頭相對移動。
20、在一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后接頭上設有用于安裝腳踏的腳踏管,所述腳踏管位于所述第二銷軸的后側。
21、在一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后限位件和所述后接頭固定連接或一體設置。可選地,所述后限位件和所述前接頭固定連接或一體設置。進一步地,所述前限位件和所述中接頭固定連接或一體設置,利用前接頭或后接頭本身的結構對緩沖件進行限位,不需要另外設置限位或定位機構,進一步利于簡化結構及自行車或電動車的輕量化。
22、根據本技術的第二個方面,一種車架,包括設置有前輪的前支架、設置有后輪的后支架及設置有座位的座位支架,所述前支架、所述后支架及所述座位支架通過所述的減震連接裝置連接。
23、根據本技術的第三個方面,一種自行車,包括車架,所述車架包括所述的減震連接裝置。
24、在一實施例中,該自行車包括用于提供動力的腳踏,所述腳踏設置于所述減震連接裝置上,具體設置于所述后接頭上。
25、根據本技術的第四個方面,一種電動車,包括車架及電池,所述車架包括設置有前輪的前支架、設置有后輪的后支架及設置有座位的座位支架,所述電池設置于所述前支架或所述后支架上,所述車架還包括所述的減震連接裝置。
26、本文中,電動車包括電動自行車、電動助力車等。
27、本技術采用的上述方案具有如下優點:
28、本技術的車架,通過上述的減震連接裝置實現前支架、后支架及座位支架的活動連接,實現車架的聯動減震,減震效果好,而且因為只設置了一套減震連接裝置,簡化了車架的整體結構,利于車架的輕量化,同時具有較好的結構穩定性;特別是利用中接頭及前接頭或后接頭本身的結構對緩沖件進行限位,不需要另外設置限位或定位機構,進一步利于簡化結構及車輛的輕量化。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技術保護點】
1.一種車架的減震連接裝置,用于將所述車架的前支架、后支架及座位支架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減震連接裝置包括: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減震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緩沖件的前端部抵在所述前限位面上,所述緩沖件的后端部抵在所述后限位面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減震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接頭或所述后接頭相對所述中接頭翻轉的過程中,所述前限位面和所述后限位面均相互平行。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減震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限位件通過第四銷軸可轉動地設置于所述前接頭上,所述后接頭具有抵在所述后限位件后側的抵接部;或,所述后限位件通過第四銷軸可轉動地設置于所述后接頭上,所述前接頭具有抵在所述后限位件后側的抵接部;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減震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限位件通過所述第四銷軸懸掛在所述前接頭上,所述抵接部具有弧形的向前凸出的抵接面,在所述前接頭或所述后接頭相對所述中接頭翻轉的過程中,所述后限位件和所述抵接面滑動配合以使所述后限位面維持豎直。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減震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接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減震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限位件具有前限位槽,所述緩沖件的前端部位于所述前限位槽中;所述后限位件具有后限位槽,所述緩沖件的后端部位于所述后限位槽中。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減震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接頭包括兩個側板及一連接管,所述兩個側板左右間隔設置,所述連接管連接于所述兩個側板的上部之間,所述連接管上設置有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貫通孔,所述座位支架的下端部自所述貫通孔中穿過;所述第一銷軸穿設在所述連接管內,并自所述前接頭、所述側板及所述座位支架的下端部中穿過。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減震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接頭的下端部和所述后接頭的下端部通過所述第二銷軸轉動連接,所述前接頭的下端部和所述后接頭的上端通過所述第三銷軸轉動連接,且所述前接頭的下端部和所述后接頭的上端部中的至少一者上開設與所述第三銷軸相配合的軸孔,所述軸孔為腰形孔或弧形孔,所述第三銷軸可滑動地插設在所述軸孔中以允許所述前接頭和所述后接頭相對移動。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減震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接頭上設有用于安裝腳踏的腳踏管,所述腳踏管位于所述第二銷軸的后側。
11.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減震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限位件和所述后接頭固定連接或一體設置;或,所述后限位件和所述前接頭固定連接或一體設置。
12.一種車架,包括設置有前輪的前支架、設置有后輪的后支架及設置有座位的座位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架、所述后支架及所述座位支架通過如權利要求1至11任一項所述的減震連接裝置連接。
13.一種自行車,包括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車架包括如權利要求1至11任一項所述的減震連接裝置。
14.一種電動車,包括車架及電池,所述車架包括設置有前輪的前支架、設置有后輪的后支架及設置有座位的座位支架,所述電池設置于所述前支架或所述后支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車架還包括如權利要求1至11任一項所述的減震連接裝置。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車架的減震連接裝置,用于將所述車架的前支架、后支架及座位支架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減震連接裝置包括: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減震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緩沖件的前端部抵在所述前限位面上,所述緩沖件的后端部抵在所述后限位面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減震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接頭或所述后接頭相對所述中接頭翻轉的過程中,所述前限位面和所述后限位面均相互平行。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減震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限位件通過第四銷軸可轉動地設置于所述前接頭上,所述后接頭具有抵在所述后限位件后側的抵接部;或,所述后限位件通過第四銷軸可轉動地設置于所述后接頭上,所述前接頭具有抵在所述后限位件后側的抵接部;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減震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限位件通過所述第四銷軸懸掛在所述前接頭上,所述抵接部具有弧形的向前凸出的抵接面,在所述前接頭或所述后接頭相對所述中接頭翻轉的過程中,所述后限位件和所述抵接面滑動配合以使所述后限位面維持豎直。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減震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接頭和所述后限位件之間圍合形成一安裝空間,所述緩沖件設于所述安裝空間并被限制在所述安裝空間中;所述緩沖件沿前后方向設置并能夠沿前后方向變形;所述緩沖件包括壓簧或氣彈簧。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減震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限位件具有前限位槽,所述緩沖件的前端部位于所述前限位槽中;所述后限位件具有后限位槽,所述緩沖件的后端部位于所述后限位槽中。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減震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接頭包括兩個側板及一連接管...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建輝,
申請(專利權)人:張家港川梭車業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