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易清潔的調和罐,限位裝置包括凹槽,凹槽開設在U型支架靠近滑移槽的水平端表面,凹槽的內部滑動連接有滑板,滑板的表面固定安裝有限位桿,罐體的側面開設有限位孔,滑板遠離限位桿的一端表面固定安裝有彈簧,彈簧遠離滑板的一端和U型支架的內壁固定連接,滑板遠離限位桿的一端表面固定安裝有拉桿,拉桿遠離滑板的一端表面固定安裝有拉板,拉桿借助拉板和U型支架滑動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解決現有的潤滑油調和罐其攪拌結構和罐體之間是一體式結構,而這種固定方式長期使用后罐體內壁得不到及時的清洗,久而久之油液會依附在罐體內壁上,從而給下次潤滑油的調和帶來不便的問題。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潤滑油調和罐技術領域。領域。領域。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易清潔的調和罐
[0001]本技術屬于潤滑油調和罐
,更具體而言,涉及一種易清潔的調和罐。
技術介紹
[0002]潤滑油是用在各種類型機械上以減少摩擦,保護機械及加工件的液體潤滑劑,主要起潤滑、冷卻、防銹、清潔、密封和緩沖等作用,潤滑油最主要的性能是粘度、氧化安定性和潤滑性,它們與潤滑油餾分的組成密切相關,粘度是反映潤滑油流動性的重要質量指標,不同的使用條件具有不同的粘度要求,在潤滑油加工過程中使用調和罐輔助加工。
[0003]現有公開號為CN211329100U的一種潤滑油調和罐,該專利采用刮擦板和控制手柄的設置,在工作人員通過透明板觀察罐體內工作情況時,潤滑油飛濺至透明板上,轉動轉軸使得刮擦板與透明板相抵接,轉動控制手柄,使得控制手柄帶動刮擦板對透明板進行刮擦,實現對透明板的清洗,保障透明板的可視。
[0004]專利技術人在日常工作中發現上述潤滑油調和罐其攪拌結構和罐體之間是一體式結構,而這種固定方式長期使用后罐體內壁得不到及時的清洗,久而久之油液會依附在罐體內壁上,從而給下次潤滑油的調和帶來不便。
技術實現思路
[0005]本技術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易清潔的調和罐,方便了對罐體內部進行清理,方便下次進行調和。
[0006]根據本技術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易清潔的調和罐,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表面開設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內部滑動連接有L型板,所述L型板遠離滑槽的一端固定安裝有承載板,所述承載板的表面固定安裝有罐體,所述罐體的側面開設有滑移槽,所述滑移槽的內部滑動安裝有U型支架,所述U型支架的內壁開設有豎槽,所述豎槽的內部滑動連接有連接板,所述連接板遠離豎槽的一端固定安裝有罐蓋,所述罐蓋的表面固定安裝有第一電機,所述第一電機的輸出端固定安裝有攪拌桿,所述攪拌桿的外壁表面環形分布有多個攪拌環,所述U型支架的頂部內壁表面固定安裝有電動伸縮桿,所述電動伸縮桿的輸出端和連接板固定連接,所述U型支架靠近滑移槽的水平端表面設有限位裝置,所述限位裝置包括凹槽,所述凹槽開設在U型支架靠近滑移槽的水平端表面,所述凹槽的內部滑動連接有滑板,所述滑板的表面固定安裝有限位桿,所述罐體的側面開設有限位孔,所述限位桿遠離滑板的一端位于限位孔的內部,限位桿和限位孔的設置起到了限制U型支架在滑移槽的內部移動的效果。
[0007]本技術的一個特定的實施例中,所述滑板遠離限位桿的一端表面固定安裝有彈簧,所述彈簧遠離滑板的一端和U型支架的內壁固定連接,彈簧的設置起到了限制滑板在凹槽內部位置的效果。
[0008]本技術的一個特定的實施例中,所述滑板遠離限位桿的一端表面固定安裝有拉桿,所述拉桿遠離滑板的一端表面固定安裝有拉板,所述拉桿借助拉板和U型支架滑動連
接,拉板和拉桿的設置起到了帶動滑板在凹槽的內部移動的效果。
[0009]本技術的一個特定的實施例中,所述底座的表面設有往復裝置,所述往復裝置包括條形槽,所述條形槽開設在底座的表面,所述條形槽的內部滑動連接有兩個L型撐板,兩個所述L型撐板之間固定安裝有條形框,所述條形框的上下兩端內壁之間均設有齒牙狀結構,L型撐板的設置起到了支撐條形框的效果。
[0010]本技術的一個特定的實施例中,所述條形框的頂部表面固定安裝有兩個L型桿,所述L型桿遠離條形框的一端和承載板固定連接,L型桿的設置起到了帶動承載板移動的效果。
[0011]本技術的一個特定的實施例中,所述底座的表面固定安裝有立板,所述立板的表面固定安裝有第二電機,所述第二電機的輸出端固定安裝有轉桿,所述轉桿遠離第二電機的一端固定安裝有異型齒輪,所述異型齒輪表面的齒牙只有一半,所述異型齒輪借助第二電機和條形框上下兩端內壁表面的齒牙狀結構嚙合,第二電機的設置起到了帶動轉桿轉動的效果,轉桿的設置起到了帶動異型齒輪轉動的效果。
[0012]本技術上述技術方案中的一個技術方案至少具有如下優點或有益效果之一:
[0013]1、本技術中通過設置限位裝置,當需要對罐體進行清理時,首先拉動拉板,拉板移動帶動拉桿移動,拉桿移動帶動滑板在滑槽的內部移動,滑板在滑槽的內部移動會擠壓彈簧,使的彈簧受力壓縮,同時滑板在滑槽的內部移動還帶動限位桿移動,限位桿移動使其自身從限位孔的內部移出,限位桿和限位孔分離使的U型支架在滑移槽的內部失去限位,這時滑動U型支架,U型支架在滑移槽的內部移動帶動電動伸縮桿移動,電動伸縮桿移動帶動罐蓋移動,罐蓋移動帶動攪拌桿移動,繼續滑動U型支架,直到U型支架從滑移槽的內部滑脫,進而解除U型支架與罐體之間的連接,從而達到了便于工作人員對罐體內壁進行清洗,通過上述結構的配合,方便了對罐體內部進行清理,方便下次進行調和。
[0014]2、本技術中通過設置往復裝置,當需要對潤滑油進行攪拌時,首先啟動電動伸縮桿,電動伸縮桿啟動帶動連接板在豎槽的內部向下移動,連接板在豎槽的內部向下移動帶動罐蓋向下移動,罐蓋向下移動帶動第一電機向下移動,第一電機向下移動帶動攪拌桿和攪拌環向下移動,直到攪拌桿和攪拌環進入罐體的內部,進入完畢后,啟動第一電機,第一電機啟動帶動攪拌桿轉動,攪拌桿轉動帶動攪拌環轉動,攪拌環轉動完成對潤滑油的攪拌作業,同時在攪拌過程中,可啟動第二電機,第二電機啟動帶動轉桿轉動,轉桿轉動帶動異型齒輪轉動,異型齒輪轉動和條形框上下兩端內壁表面的齒牙嚙合,當異型齒輪和條形框下端內壁的齒牙狀結構嚙合時,會使的條形框向右移動,條形框向右移動帶動L型撐板在條形槽的內部向右移動,同時條形框向右移動還帶動L型桿向右移動,L型桿向右移動帶動承載板向右移動,承載板向右移動帶動罐體向右移動,當異型齒輪轉動一百八十度后會和條形框上端內壁表面的齒牙狀結構嚙合,進而使的條形框向左移動,通過異型齒輪的不斷轉動,從而使的罐體往復左右移動,罐體往復左右移動帶動潤滑油在罐體的內部產生晃動,通過上述結構的配合,使的潤滑油可以在罐體的內部左右搖擺,從而增加潤滑油的流動性,使的攪拌環在攪拌時更加的均勻,提高攪拌效果。
附圖說明
[0015]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進一步地說明;
[0016]圖1是本技術一個實施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7]圖2是本技術一個實施例的右視結構示意圖;
[0018]圖3是本技術一個實施例的左視結構示意圖;
[0019]圖4是圖1中A處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5是圖2中B處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詳細描述本技術的實施方式,實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自始至終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方式是示例性的,僅用于解釋本技術,而不能理解為對本技術的限制。
[0022]在本技術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技術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易清潔的調和罐,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的表面開設有滑槽(4),所述滑槽(4)的內部滑動連接有L型板(5),所述L型板(5)遠離滑槽(4)的一端固定安裝有承載板(6),所述承載板(6)的表面固定安裝有罐體(7),所述罐體(7)的側面開設有滑移槽(8),所述滑移槽(8)的內部滑動安裝有U型支架(9),所述U型支架(9)的內壁開設有豎槽(10),所述豎槽(10)的內部滑動連接有連接板(11),所述連接板(11)遠離豎槽(10)的一端固定安裝有罐蓋(12),所述罐蓋(12)的表面固定安裝有第一電機(13),所述第一電機(13)的輸出端固定安裝有攪拌桿(14),所述攪拌桿(14)的外壁表面環形分布有多個攪拌環(15),所述U型支架(9)的頂部內壁表面固定安裝有電動伸縮桿(16),所述電動伸縮桿(16)的輸出端和連接板(11)固定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支架(9)靠近滑移槽(8)的水平端表面設有限位裝置(2),所述限位裝置(2)包括凹槽(21),所述凹槽(21)開設在U型支架(9)靠近滑移槽(8)的水平端表面,所述凹槽(21)的內部滑動連接有滑板(22),所述滑板(22)的表面固定安裝有限位桿(23),所述罐體(7)的側面開設有限位孔(24),所述限位桿(23)遠離滑板(22)的一端位于限位孔(24)的內部。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易清潔的調和罐,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板(22)遠離限位桿(23)的一端表面固定安裝有彈簧(2...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文凱豐,陳朝梅,張禮林,
申請(專利權)人:廣東嘉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