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帶附加鋼筋限位器的板側不出筋混凝土疊合板,由多塊板側不出筋混凝土預制板通過附加鋼筋限位器、附加鋼筋網、面筋網和現澆層連接組成;沿相鄰兩塊板側不出筋混凝土預制板的拼接縫兩側,在兩塊板側不出筋混凝土預制板上分別間隔設有多個附加鋼筋限位器,多根附加鋼筋受力筋分別穿過限位環設置在拼接縫兩端的板側不出筋混凝土預制板上,面筋網位于附加鋼筋網上端,覆蓋相鄰兩個板側不出筋混凝土預制板。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能提高預制板與現澆層交界面的抗剪強度,有效避免了在受到較大荷載時,拼縫處新舊混凝土開裂的可能性,從而增強整體結構的可靠性。而增強整體結構的可靠性。而增強整體結構的可靠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帶附加鋼筋限位器的板側不出筋混凝土疊合板
[0001]本技術涉及一種混凝土疊合板,具體涉及一種帶附加鋼筋限位器的板側不出筋混凝土疊合板,屬于建筑結構
技術介紹
[0002]疊合板是裝配式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可靠度、制備效率、吊裝施工效率極大影響了裝配式建筑的推廣。目前我國裝配式建筑中采用的疊合板多為出筋疊合板,其制作過程帶來的較高成本的同時,難以保證構件質量。而采用不出筋技術的疊合板能夠很好避免出筋疊合板在制作、施工吊裝過程中的缺陷,但是目前采用的板側不出筋疊合板在拼縫處的截面的彎矩由混凝土現澆層與附加鋼筋承擔,但由于附加鋼筋與預制板內的受力縱筋的截面高度不一致,且沒有有效的搭接,拼縫處傳力效率低,易形成薄弱點,這極大限制了疊合板不出筋技術的推廣。
[0003]此外,與傳統出筋疊合板不同的是,板側不出筋混凝土疊合板的預制板與現澆層之間只通過桁架鋼筋進行直接連接,并無預制板內的底筋并未伸入現澆層,這導致在受到較大荷載時,附加鋼筋與預制板分離,預制板與現澆層無法協同受力,發生疊合面撕裂,從而降低結構承載力。如中國專利技術專利申請CN111119391A公開了一種裝配式建筑四面不出筋疊合板,包括疊合板混凝土、桁架鋼筋和下層鋼筋,所述的疊合板混凝土的上表面設置有桁架鋼筋,疊合板混凝土內設置有下層鋼筋;所述的疊合板混凝土的上表面四周邊緣設置有臺階,所述的下層鋼筋不伸出疊合板混凝土的四周。
技術實現思路
[0004]基于現有裝配式混凝土建筑不出筋疊合板的不足,本技術提供一種帶附加鋼筋限位器的板側不出筋混凝土疊合板,該疊合板有效提高預制板與附加鋼筋、現澆層混凝土之間的整體性,有效避免了在受到較大荷載時,拼縫處新舊混凝土開裂的可能性。
[0005]本技術的上述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進行實現:
[0006]帶附加鋼筋限位器的板側不出筋混凝土疊合板,其特征在于,由多塊板側不出筋混凝土預制板通過附加鋼筋限位器、附加鋼筋網、面筋網和現澆層連接組成;沿相鄰兩塊板側不出筋混凝土預制板的拼接縫兩側,在兩塊板側不出筋混凝土預制板上分別間隔設有多個附加鋼筋限位器,附加鋼筋限位器由限位環和支腳構成,限位環為上端連通下端帶開口的結構,支腳連接在開口的兩端,兩個支腳從開口的兩端沿相反的方向延伸,支腳設置在板側不出筋混凝土預制板的底筋網上,支腳和限位環下半部分預埋在板側不出筋混凝土預制板內,限位環上半部分伸出預制板上表面至面筋網下端,附加鋼筋網由垂直拼接縫的附加鋼筋受力筋和平行拼接縫的附加鋼筋分布筋組成,附加鋼筋受力筋和附加鋼筋分布筋分別為多根,間隔設置,多根附加鋼筋受力筋分別穿過限位環設置在拼接縫兩端的板側不出筋混凝土預制板上,面筋網位于附加鋼筋網上端,覆蓋相鄰兩個板側不出筋混凝土預制板,現澆層是由澆筑在相鄰兩個板側不出筋混凝土預制板和拼縫上,同時也在澆筑在附加鋼筋
網、面筋網上的混凝土組成。
[0007]為進一步實現本技術的目的,優選地,所述的限位環為帶有開口的圓環形、橢圓環形、矩形或梯形結構。
[0008]優選地,所述的限位環的上半部分伸出預制板1上表面的高度大于30mm。
[0009]優選地,所述的附加鋼筋限位器由直徑為6mm~12mm的鋼筋彎折出兩個支腳與一個限位環組成。
[0010]優選地,所述的支腳的長度為30mm~60mm。
[0011]優選地,所述的限位環所在平面垂直于板側不出筋混凝土預制板。
[0012]優選地,所述的底筋網由分別間隔設置橫向筋和縱向筋組成;每個縱向筋上都設有一個限位環;板側不出筋混凝土預制板是由澆筑在底筋網和部分附加鋼筋限位器上的混凝土組成。
[0013]優選地,所述的附加鋼筋限位器的兩個支腳分別連接在底筋網中第一橫向筋和第二橫向筋上,第一橫向筋和第二橫向筋都平行于拼接縫,第一橫向筋距離拼縫距離為35mm~50mm,第二橫向筋距離第一橫向筋距離為60mm~120mm。
[0014]優選地,所述的附加鋼筋限位器的兩個支腳通過綁扎或焊接與第一橫向筋和第二橫向筋連接。
[0015]優選地,所述的板側不出筋混凝土預制板與現澆層的厚度符合JGJ 1
?
2014《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和GBT51231
?
2016《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建筑技術規范》的規定;
[0016]附加鋼筋受力筋在板側不出筋混凝土預制板內的錨固長度以及相鄰兩根附加鋼筋受力筋、附加鋼筋分布筋的間距同時滿足JGJ1
?
2014《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和GBT51231
?
2016《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建筑技術規范》的規定。
[0017]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具有如下優點:
[0018]1、帶附加鋼筋限位器的板側混凝土預制板板側無鋼筋伸出,在制作過程中無需在側模處開洞,不需要根據預制板配筋情況的不同而制作新的模板,不僅降低了模板的消耗,還能避免出筋預制板在制作過程中露漿、拆模困難等問題,契合裝配式建筑經濟、高效的特點。
[0019]2、附加鋼筋限位器將附加鋼筋與預制板鋼筋網進行有效連接,形成整體,有效提高了拼縫處彎矩、剪力的傳遞能力,進一步提高板側不出筋混凝土疊合板的剛度與承載力。
[0020]3、附加鋼筋限位器的限位環部分垂直并伸出板側不出筋混凝土疊合板的上表面,解決施工現場附加鋼筋定位問題,同時保證附加鋼筋在施工過程中不發生擾動,既提高施工現場施工效率,又保證了施工質量。
[0021]4、附加鋼筋限位器的限位環伸入現澆層內,不僅加強了新舊混凝土之間的聯系,有效限制了預制板與現澆層之間發生撕裂,還保證了附加鋼筋于預制板能夠協同受力,進而提高板側不出筋混凝土疊合板拼縫處的承載力。
[0022]5、附加鋼筋限位器制作、安裝簡單,可以通過預制廠自動化生產線高效完成。
附圖說明
[0023]圖1為設有附加鋼筋限位器的板側不出筋混凝土疊合板拼縫等軸視圖;
[0024]圖2為設有附加鋼筋限位器的板側不出筋混凝土疊合板拼縫主視圖;
[0025]圖3為圖1中的附加鋼筋限位器等軸視圖;
[0026]圖4為圖3中的主視圖;
[0027]圖5為圖3中的俯視圖;
[0028]圖6為圖3中的側視圖;
[0029]圖7為圖2中的帶附加鋼筋限位器的底筋網示意圖;
[0030]圖8為設有附加鋼筋限位器的板側不出筋混凝土疊合板拼縫側視圖;
[0031]圖9為設有附加鋼筋限位器的板側不出筋混凝土疊合板拼縫俯視圖;
[0032]圖中示出:板側不出筋混凝土預制板1、附加鋼筋限位器2、限位環2a、支腳2b、底筋網3、第一橫向筋3a、第二橫向筋3b、面筋網4、附加鋼筋受力筋5a、附加鋼筋分布筋5b、現澆層6。
具體實施方式
[0033]為更好地理解本技術,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技術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
[0034]如圖1...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帶附加鋼筋限位器的板側不出筋混凝土疊合板,其特征在于,由多塊板側不出筋混凝土預制板通過附加鋼筋限位器、附加鋼筋網、面筋網和現澆層連接組成;沿相鄰兩塊板側不出筋混凝土預制板的拼接縫兩側,在兩塊板側不出筋混凝土預制板上分別間隔設有多個附加鋼筋限位器,附加鋼筋限位器由限位環和支腳構成,限位環為上端連通下端帶開口的結構,支腳連接在開口的兩端,兩個支腳從開口的兩端沿相反的方向延伸,支腳設置在板側不出筋混凝土預制板的底筋網上,支腳和限位環下半部分預埋在板側不出筋混凝土預制板內,限位環上半部分伸出預制板上表面至面筋網下端,附加鋼筋網由垂直拼接縫的附加鋼筋受力筋和平行拼接縫的附加鋼筋分布筋組成,附加鋼筋受力筋和附加鋼筋分布筋分別為多根,間隔設置,多根附加鋼筋受力筋分別穿過限位環設置在拼接縫兩端的板側不出筋混凝土預制板上,面筋網位于附加鋼筋網上端,覆蓋相鄰兩個板側不出筋混凝土預制板,現澆層是由澆筑在相鄰兩個板側不出筋混凝土預制板和拼縫上,同時也在澆筑在附加鋼筋網、面筋網上的混凝土組成。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附加鋼筋限位器的板側不出筋混凝土疊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位環為帶有開口的圓環形、橢圓環形、矩形或梯形結構。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附加鋼筋限位器的板側不出筋混凝土疊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位環的上半部分伸出預制板1上表面的高度大于30mm。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附加鋼筋限位器的板側不出筋混凝土疊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附加鋼筋限位器由直徑為6mm~12mm的鋼筋彎折出兩個支腳與一個限位環組成。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附加鋼筋限位器的板側不出筋混凝土疊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腳的...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浩,王帆,趙向東,藍豐,李鵬,
申請(專利權)人:廣州越秀城開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