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是一種預制不出筋疊合板整體式連接結構;包括相鄰的預制混凝土板及板件連接件,在相鄰兩塊預制混凝土板的連接端面處對稱開設投影為“L”形的直角凹槽,位于拼縫兩端的“L”形凹槽為等長結構,位于拼縫中間的“L”形凹槽為非等長結構;“]”形連接鋼筋埋設于相鄰兩塊預制混凝土板的直角凹槽內,從而將相鄰兩塊預制混凝土板相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所提出的不出筋疊合板后澆帶連接結構,解決了出筋疊合板后澆帶處預留的鋼筋,生產、安裝等過程中易受干擾,施工中鋼筋易碰撞的難題,通過在相鄰疊合板的對稱槽口內布置“]”形的連接筋實現相鄰疊合板的連接,減少現場拼縫處的鋼筋定位、安放、綁扎等工作量,使得現場的安裝便捷且高質。使得現場的安裝便捷且高質。使得現場的安裝便捷且高質。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預制不出筋疊合板整體式連接結構
[0001]本技術涉及裝配式建筑的施工
,具體是一種預制不出筋疊合板整體式連接結構。
技術介紹
[0002]預制板在運輸過程中,往往會受到運輸車輛、途徑道路的限制而無法制作尺寸過大的整體預制板,為此,必須將大尺寸的預制板分割為若干塊小尺寸的預制板從而滿足運輸要求。
[0003]在將切割后的預制板運輸到現場后,需要進行拼接作業,而預制板的拼接作業與后澆帶的作業程序近似,而常規后澆帶作業方法存在著一系列問題,例如傳統后澆帶處理程序復雜,設計階段需進行錯縫設計、設計完成構件間需進行鋼筋碰撞復核、確定吊裝順序等導致設計難度大和成本高;并且運輸過程紅,后澆帶處伸出鋼筋會占用空間,降低運輸車的利用率,且伸出鋼筋易受擾動變形;在現場安裝階段,后澆帶處伸出鋼筋末端帶彎鉤,對鋼筋工人的造作安全有不利影響。
技術實現思路
[0004]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出一種用于預制不出筋疊合板整體式連接結構,其能夠提升相鄰預制疊合板的拼接作業。
[0005]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是這樣實現的:
[0006]一種預制不出筋疊合板整體式連接結構,其特征是:包括至少兩塊相鄰的預制混凝土板及俯視投影為“]”的板件連接件,以后澆拼縫中心線為對稱軸,在相鄰兩塊預制混凝土板的連接端面處對稱開設投影為“L”形的直角凹槽,所述“]”板件連接件同時設于相鄰兩塊預制混凝土板的直角凹槽內,從而將相鄰兩塊預制混凝土板相連接。
[0007]所述的預制不出筋疊合板整體式連接結構,在相鄰兩塊預制混凝土板的連接端面處,位于后澆拼縫兩端的“L”形直角凹槽為等長結構。
[0008]所述的預制不出筋疊合板整體式連接結構,在相鄰兩塊預制混凝土板的連接端面處,位于后澆拼縫中間的“L”形直角凹槽為非等長結構,凹槽轉角處設置弧度,內部倒角20mm,外部倒角30mm。
[0009]所述的預制不出筋疊合板及其后澆帶連接結構,在相鄰兩塊預制混凝土板的連接端面處開設的“L”形直角凹槽間距為250
?
300mm。
[0010]所述的預制不出筋疊合板及其后澆帶連接結構,預制混凝土板中預埋底筋和桁架鋼筋。
[0011]所述的預制不出筋疊合板及其后澆帶連接結構,位于板件邊緣“]”型連接筋長度L1=B+4*0.6La+2*L,位于板件中部的“]”型連接筋長度L2=B+2*0.6La+2*15D,其中,B為后澆帶寬度,D為后放連接鋼筋的直徑,La為受拉鋼筋的基本錨固長度35D,L取5D和二分之一支座寬度中較大值;以上后放鋼筋彎鉤處尺寸按照規范要求下料加工,伸進支座長度不小于
5D,且過支座中心線。
[0012]所述的預制不出筋疊合板及其后澆帶連接結構,其特征是:“]”形連接筋設于“L”形的直角凹槽中,埋深20mm。
[0013]本技術所提出的不出筋疊合板后澆帶連接結構,解決了出筋疊合板后澆帶處預留的鋼筋,生產、運輸、吊裝等過程中極易受到外部因素干擾,導致后期施工中鋼筋易碰撞的難題,降低施工現場后澆帶處的鋼筋工作量、工作難度。
[0014]本技術所提出的預制不出筋疊合板及其后澆帶連接結構,在相鄰疊合板的對稱槽口內只需布置“]”形的連接鋼筋即可實現相鄰疊合板的連接工作,從而能夠減少現場拼縫處的鋼筋定位、安放、綁扎等工作量,使得現場的安裝難度下降,施工速度得以提升。
[0015]進一步,本技術所提出的連接結構,克服了傳統不出筋雙拼疊合板胡子筋易受擾動并產生形變的問題,且本技術所提出的連接結構的整體性能好,受力性能、協同工作性能等更加優越。
附圖說明
[0016]圖1為本實施例1中后澆帶連接方式示意圖。
[0017]圖2為本實施例1中后澆帶處兩端]形連接方式連接筋長度確定原理圖。
[0018]圖3為本實施例1中后澆帶處中間]形連接方式連接筋長度確定原理圖。
[0019]圖4為本實施例1中圖1中的2
?
2剖面圖。
[0020]圖5為本實施例1中圖1中的1
?
1剖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以下通過具體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技術。
[0022]如圖1~圖5所示,一種預制不出筋疊合板整體式連接結構,包括至少兩塊相鄰的預制混凝土板1及俯視投影為“]”的板件連接件2,以后澆拼縫中心線為對稱軸,在相鄰兩塊預制混凝土板1的連接端面處對稱開設投影為“L”形的直角凹槽3,所述“]”板件連接件2同時設于相鄰兩塊預制混凝土板1的直角凹槽3內,從而將相鄰兩塊預制混凝土板1相連接。
[0023]所述的預制不出筋疊合板整體式連接結構,在相鄰兩塊預制混凝土板1的連接端面處,位于后澆拼縫兩端的“L”形直角凹槽3為等長結構。
[0024]所述的預制不出筋疊合板整體式連接結構,在相鄰兩塊預制混凝土板的連接端面處,位于后澆拼縫中間的“L”形直角凹槽3為非等長結構,凹槽轉角處設置弧度,內部倒角20mm,外部倒角30mm。
[0025]所述的預制不出筋疊合板及其后澆帶連接結構,在相鄰兩塊預制混凝土板1的連接端面處開設的“L”形直角凹槽間距為250
?
300mm。
[0026]所述的預制不出筋疊合板及其后澆帶連接結構,預制混凝土板中預埋底筋和桁架鋼筋4。
[0027]上述預制不出筋疊合板及其后澆帶連接結構在預制建筑的使用中,通過以下方式實施:
[0028]一種帶有L形槽的預制不出筋疊合板及其后澆帶施工方法,所述預制不出筋疊合板包括預制混凝土、底筋、桁架鋼筋、預留L形槽口、“L”形連接鋼筋、“]”形連接鋼筋;實施步
驟如下
[0029]步驟一,按照國家規范圖集、結構計算需要、加工詳圖等要求綁扎預制疊合板底部雙向鋼筋,布置桁架鋼筋,保證二者連接可靠;
[0030]步驟二,在預制板頂部用可拆卸的固定工裝開設預留L形槽口,槽口寬為30mm,深度為20mm,其中,位于預制板四角處的L形槽口等邊形開設,每邊長度均為0.6La+20mm,其余部位的L形槽口長邊為0.6La+20mm,短邊為15D+30mm,D為連接鋼筋的直徑,La為受拉鋼筋的錨固長度;
[0031]步驟三,放置和綁扎機電線盒、吊點加強筋等其他圖紙要求的工序;
[0032]步驟四,澆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初凝之后,拆除L形槽口及其他預埋件的固定工裝;
[0033]步驟五,L形槽預制不出筋疊合板初步養護、脫模、堆放養護等;
[0034]步驟六,將L形槽預制不出筋疊合板運輸至施工現場,吊裝至指定位置;
[0035]步驟七,在疊合板的槽口內部放置L形或]形節點連接鋼筋,其時,在后澆帶處放置“[”形連接鋼筋;其他的位置則放置“L”形連接鋼筋在,如圖1所示,后放鋼筋尺寸、槽口尺寸等見圖2~4所示;
[0036]步驟八,綁扎樓板上部鋼筋、現場其他梁柱墻鋼筋、放置機電管線等,澆筑混凝土;
[0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預制不出筋疊合板整體式連接結構,其特征是:包括至少兩塊相拼的預制混凝土板及俯視投影為“]”的板件連接件,以兩塊預制混凝土板的后澆拼縫中心線為對稱軸,在相鄰兩塊預制混凝土板的連接端面處對稱開設投影為“L”形的直角凹槽,所述“]”板件連接件同時設于相鄰兩塊預制混凝土板的直角凹槽內,從而將相鄰兩塊預制混凝土板相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預制不出筋疊合板整體式連接結構,其特征是:在相鄰兩塊預制混凝土板的連接端面處,位于后澆拼縫始端、末端的“L”形直角凹槽為等長結構。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預制不出筋疊合板整體式連接結構,其特征是:在相鄰兩塊預制混凝土板的連接端面處,位于后澆拼縫中間的“L”形直角凹槽為非等長結構,凹槽轉角處設置弧度,內部倒角20mm,外部倒角30mm。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預制不出筋疊合板整體式連接結構,其特征是:在相鄰兩塊預制混凝土...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威,劉洪亮,朱曉慧,周森,馬棟棟,樊繼華,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寶冶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