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懸臂式安裝結構及汽車,懸臂式安裝結構包括固定連接的上支架和下支架,所述上支架和下支架均構造為三角體,所述上支架與后地板縱邊梁焊接總成固定連接,所述下支架與動力電池包固定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采用多個三角形形狀構成空腔懸臂式結構,并具有連續(xù)化、多方向閉環(huán)結構,相比現(xiàn)有技術,能夠大幅提升動力電池包安裝強度和剛度,以改善現(xiàn)有技術中因安裝受力較大的零部件時需要通過多個大型加強件以滿足安裝強度帶來的冗余浪費,以提升整體模態(tài),規(guī)避與車體聲腔模態(tài)耦合,進而達到提升路噪性能的目的,同時,能夠使動力電池安裝點不受橫向空間限制,兼容多種不同大小電池包,利于平臺化。利于平臺化。利于平臺化。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一種懸臂式安裝結構及汽車
[0001]本技術涉及汽車
,具體涉及懸臂式安裝結構。
技術介紹
[0002]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簡稱PHEV),是介于純電動汽車與燃油汽車兩者之間的一種新能源汽車,它綜合了純電動汽車(EV)和混合動力汽車(HEV)的優(yōu)點,既可實現(xiàn)純電動、零排放行駛,也能通過混動模式增加車輛的續(xù)駛里程,解決用戶里程焦慮。
[0003]動力電池作為PHEV汽車的動力來源,在受到外部損傷時易燃易爆,因此電池包安裝固定的可靠性必須得到保證,即結構強度和剛度需要保證。現(xiàn)有PHEV車型電池包安裝結構一般需要通過多個大型加強板或加強件與盡可能多的零件表面相連,來滿足安裝強度和剛度要求。而多個加強板或加強件占用的空間較大,導致布置困難,同時因形狀復雜,導致沖壓、焊接困難,并且冗余結構會增加整車重量和成本。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0004]本技術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懸臂式安裝結構,以解決多個加強板或加強件占用的空間較大,導致布置困難的問題;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種汽車。
[0005]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6]一種懸臂式安裝結構,包括固定連接的上支架和下支架,所述上支架和下支架均構造為三角體,所述上支架與后地板縱邊梁焊接總成固定連接,所述下支架與動力電池包固定連接。
[0007]進一步,所述上支架和下支架均為空腔結構。
[0008]進一步,所述上支架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上支架側板、第二上支架側板和第三上支架側板,所述第一上支架側板和第三上支架側板分別帶有朝外延伸的第一翻邊和第二翻邊,所述第一翻邊和第二翻邊位于上支架的側部,所述上支架通過所述第一翻邊和第二翻邊與后地板縱邊梁焊接總成固定連接。
[0009]進一步,所述第二上支架側板帶有加強凸筋。
[0010]進一步,所述下支架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下支架側板、第二下支架側板和第三下支架側板,所述第二下支架側板帶有折彎,從而形成了所述下支架的頂角,所述第二下支架側板與動力電池包固定連接。
[0011]進一步,所述第二下支架側板上設有加強件,所述加強件貼合在所述第二下支架側板上,所述加強件與動力電池包螺紋連接。
[0012]進一步,所述第二下支架側板帶有朝外延伸的第三翻邊,所述第三翻邊與上支架連接,所述第三翻邊設有漏液筋,所述漏液筋延伸至所述第三翻邊的邊緣。
[0013]一種汽車,包括上述的懸臂式安裝結構。
[0014]本技術的有益效果:
[0015]本技術采用多個三角形形狀構成空腔懸臂式結構,并具有連續(xù)化、多方向閉
環(huán)結構,相比現(xiàn)有技術,能夠大幅提升動力電池包安裝強度和剛度,以改善現(xiàn)有技術中因安裝受力較大的零部件時需要通過多個大型加強件以滿足安裝強度帶來的冗余浪費,以提升整體模態(tài),規(guī)避與車體聲腔模態(tài)耦合,進而達到提升路噪性能的目的,同時,能夠使動力電池安裝點不受橫向空間限制,兼容多種不同大小電池包,利于平臺化。
附圖說明
[0016]圖1為本技術結構示意圖;
[0017]圖2為本技術結構示意圖;
[0018]圖3為懸臂式安裝結構示意圖;
[0019]圖4為懸臂式安裝結構示意圖;
[0020]圖5為圖3的A
?
A截面示意圖;
[0021]圖6為圖3的B
?
B截面示意圖。
[0022]其中,1
?
動力電池包;2
?
懸臂式安裝結構;3
?
后地板縱邊梁焊接總成;21
?
上支架;22
?
下支架;211
?
第一上支架側板;212
?
第二上支架側板;213
?
第三上支架側板;214
?
第一翻邊;215
?
第二翻邊;216
?
加強凸筋;221
?
第一下支架側板;222
?
第二下支架側板;223
?
第三翻邊;224
?
漏液筋;225
?
加強件;226
?
第三支架側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23]以下將參照附圖和優(yōu)選實施例來說明本技術技術方案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由本說明書中所揭露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技術的其他優(yōu)點與功效。本技術還可以通過另外不同的具體實施方式加以實施或應用,本說明書中的各項細節(jié)也可以基于不同觀點與應用,在沒有背離本技術的精神下進行各種修飾或改變。應當理解,優(yōu)選實施例僅為了說明本技術,而不是為了限制本技術的保護范圍。
[0024]需要說明的是,以下實施例中所提供的圖示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技術的基本構想,遂圖式中僅顯示與本技術中有關的組件而非按照實際實施時的組件數(shù)目、形狀及尺寸繪制,其實際實施時各組件的型態(tài)、數(shù)量及比例可為一種隨意的改變,且其組件布局型態(tài)也可能更為復雜。
[0025]本實施例提出了一種懸臂式安裝結構,如圖1和圖2所示,圖1采用汽車坐標正x向,正斜面展示其布置位置,圖2為圖1另一面安裝結構示意圖,本實施例中的懸臂式安裝結構作用為將動力電池包1和后地板邊梁焊接總成3連接為一體。
[0026]如圖2所示,懸臂式安裝結構2包括上支架21和下支架22,兩者上下布置并且固定連接,上支架21與后地板邊梁焊接總成3固定連接,下支架22與動力電池包1固定連接,上支架21和下支架22均構造為三角體,且均為空腔結構,在保證穩(wěn)定性的同時,最大限度減小懸臂式安裝結構的重量,本實施例中,上支架21和下支架22為面面連接,兩者均帶有朝外延伸的翻邊,兩組翻邊固定連接,增加了上支架21和下支架22的連接面積,進而提高了懸臂式安裝結構2的穩(wěn)定性。
[0027]本實施例中懸臂式安裝結構2為總裝黑漆件,可避免后地板縱邊梁焊接總成3因焊接空間影響而導致虛焊、漏焊而降低其強度,上支架21和下支架22均沖壓成型。
[0028]如圖3
?
圖6所示,上支架21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上支架側板211、第二上支架側板
212和第三上支架側板213,三者圍成三角體空腔結構,其第一上支架側板211和第三上支架側板213均為三角形形狀,并通過第二上支架側板212連接,第二上支架側板212設有自上而下的加強凸筋216,進一步提高了上支架21的強度和剛度。第一上支架側板211和第三上支架側板213分別帶有朝向外部延伸的第一翻邊214和第二翻邊214,第一翻邊214和第二翻邊214均位于上支架21的側部,上支架21通過第一翻邊214和第二翻邊214與后地板邊梁焊接總成3螺紋連接。
[0029]下支架22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下支架側板221、第二下支架側板222和第三支架側板226,三者組成三角體,其中第一下支架側板221和第三支架側板226均為三角形形狀,第二下支架側板222帶有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懸臂式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連接的上支架和下支架,所述上支架和下支架均構造為三角體,所述上支架與后地板縱邊梁焊接總成固定連接,所述下支架與動力電池包固定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懸臂式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架和下支架均為空腔結構。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懸臂式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架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上支架側板、第二上支架側板和第三上支架側板,所述第一上支架側板和第三上支架側板分別帶有朝外延伸的第一翻邊和第二翻邊,所述第一翻邊和第二翻邊位于上支架的側部,所述上支架通過所述第一翻邊和第二翻邊與后地板縱邊梁焊接總成固定連接。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懸臂式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支架側板帶有加強凸筋。5.根據權...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陳鑫,周林,陳剛,
申請(專利權)人: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