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換熱技術領域,具體提供一種換熱器和空調器,旨在解決現有換熱器的分液裝置與分液管通過焊接方式相連的難度較大且不便于分液裝置的安裝的問題。為此,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換熱器的多個分液管與分液裝置相連且兩者呈一體式設置,端板和換熱器本體相連,在端板和換熱器本體連接到位的情況下,分液管和換熱器本體內的冷媒管相連通,端板上設置有安裝凹槽,安裝凹槽設置成能夠容納分液裝置,第一連接構件設置在分液裝置上,第二連接構件設置在安裝凹槽內,分液裝置和端板通過第一連接構件和第二連接構件相連。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將分液裝置和分液管一體式設置而省卻了焊接步驟,通過第一連接構件和第二連接構件的設置以便于分液裝置和端板的連接。分液裝置和端板的連接。分液裝置和端板的連接。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換熱器和空調器
[0001]本技術涉及換熱
,具體提供一種換熱器和空調器。
技術介紹
[0002]分液裝置是制冷循環系統中的重要部件,其能夠將制冷劑均勻等量地分配至換熱器的各個分支流路中,分液的均勻性和穩定性能夠保證換熱器的換熱效率,分液管的一端和分液裝置相連,分液管的另一端和換熱器內的冷媒管相連,通過分液管將冷媒介質引入冷媒管內,但是現有技術一般將分液管和分液裝置通過焊接的方式相連,其焊接難度較大,組裝效率低,且在焊接過程中容易使得分液管和分液裝置破損或變形,影響其均勻分液的效果,同時現有分液裝置有部分采用殼體與殼體扣合后焊接形成密封結構,不便于分液裝置安裝,且在分液裝置一般放置在端板上的凹槽內,容易脫落。
[0003]綜上所述,現有換熱器的分液裝置與分液管通過焊接的方式相連難度較大且不便于分液裝置的安裝。
[0004]相應地,本領域需要一種新的換熱器和空調器來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0005]本技術旨在解決上述技術問題,即,解決現有換熱器的分液裝置與分液管通過焊接方式相連的難度較大且不便于分液裝置的安裝的問題。
[0006]在第一方面,本技術提供一種換熱器,所述換熱器包括分液裝置、多個分液管、端板、換熱器本體、第一連接構件和第二連接構件;所述多個分液管與所述分液裝置相連且兩者呈一體式設置,所述端板和所述換熱器本體相連,在所述端板和所述換熱器本體連接到位的情況下,所述分液管和所述換熱器本體內的冷媒管相連通;所述端板上設置有安裝凹槽,所述安裝凹槽設置成能夠容納所述分液裝置,所述第一連接構件設置在所述分液裝置上,所述第二連接構件設置在所述安裝凹槽內;所述分液裝置和所述端板通過所述第一連接構件和所述第二連接構件相連。
[0007]在上述換熱器的優選技術方案中,所述分液裝置包括殼體,所述第一連接構件設置在所述殼體的外側壁上,所述殼體設置在所述安裝凹槽內,所述殼體內形成有分液腔,所述殼體上還設置有與所述分液腔相連通的進液口和多個出液口,多個所述出液口和多個所述分液管一一對應相連;所述端板上還設置有冷媒進口,所述冷媒進口和所述進液口相連通。
[0008]在上述換熱器的優選技術方案中,所述分液管為所述殼體的一部分向外延伸形成。
[0009]在上述換熱器的優選技術方案中,所述殼體和所述安裝凹槽之間設置有密封構件。
[0010]在上述換熱器的優選技術方案中,所述安裝凹槽的內壁上設置有第一環形凹槽,所述密封構件為環形橡膠圈,所述環形橡膠圈設置在所述第一環形凹槽內。
[0011]在上述換熱器的優選技術方案中,所述殼體的外側壁上還設置有第二環形凹槽,所述第一環形凹槽和所述第二環形凹槽共同固定所述環形橡膠圈。
[0012]在上述換熱器的優選技術方案中,第一連接構件和所述第二連接構件中的一個為卡勾結構,所述第一連接構件和所述第二連接構件中的另一個為和所述卡勾結構相匹配的卡勾槽。
[0013]在上述換熱器的優選技術方案中,所述分液裝置上還設置有拆卸部,在所述分液裝置和所述安裝凹槽連接到位的情況下,所述拆卸部和所述安裝凹槽之間形成有間隙。
[0014]在上述換熱器的優選技術方案中,所述拆卸部為設置在所述分液裝置上圓角結構。
[0015]在第二方面,本技術還提供一種空調器,所述空調器包括上述優選技術方案中任一項所述的換熱器。
[0016]在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情況下,本技術通過分液裝置和分液管一體式設置,省卻了焊接的步驟,防止因焊接而造成分液管或者分液裝置變形或損壞,進而防止分液不均現象的發生;分液裝置上設置有第一連接構件,在端板上設置有安裝凹槽,安裝凹槽內設置有第二連接構件,通過第一連接構件和第二連接構件便于分液裝置和端板的相連,方便分液裝置的安裝,端板和換熱器本體相連,在端板和換熱器本體連接到位的情況下能夠防止冷媒介質泄漏。
附圖說明
[0017]下面結合附圖來描述本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附圖中:
[0018]圖1是本技術的換熱器的部分結構第一視角爆炸圖;
[0019]圖2是本技術的換熱器的部分結構第二視角爆炸圖;
[0020]圖3是本技術的分液裝置和分液管連接后的結構圖;
[0021]圖4是本技術的分液裝置內部結構圖;
[0022]圖5是本技術的端板的第一視角結構圖;
[0023]圖6是本技術的端板的第二視角結構圖;
[0024]附圖標記:
[0025]1、端板;11、安裝凹槽;12、冷媒進口;13、卡勾槽;14、第一環形凹槽;2、密封構件;3、分液裝置;31、殼體;32、卡勾;33、進液口;34、第二環形凹槽;35、拆卸部;36、分液腔;37、出液口;4、分液管。
具體實施方式
[0026]下面參照附圖來描述本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的是,這些實施方式僅僅用于解釋本技術的技術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需要對其作出調整,以便適應具體的應用場合。
[0027]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技術的描述中,術語“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關系的術語是基于附圖所示的方向或位置關系,這僅僅是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技術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
暗示相對重要性。
[0028]此外,還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技術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可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技術中的具體含義。
[0029]首先參閱圖1和2,如圖1和2所示,本技術提供的換熱器包括分液裝置3、多個分液管4、端板1、換熱器本體(圖中未示出)、第一連接構件和第二連接構件;多個分液管4與分液裝置3相連且兩者呈一體式設置,端板1和換熱器本體相連,在端板1和換熱器本體連接到位的情況下,分液管4和換熱器本體內的冷媒管(圖中未示出)相連通;端板1上設置有安裝凹槽11,安裝凹槽11設置成能夠容納分液裝置3,第一連接構件設置在分液裝置3上,第二連接構件設置在安裝凹槽11內;分液裝置3和端板1通過第一連接構件和第二連接構件相連。
[0030]具體而言,端板1的形狀為方體形,安裝凹槽11的形狀也為方體形,且安裝凹槽11設置在端板1的中間部分,使得端板1的各處壁厚相同,分液裝置3的形狀也為方體形,分液裝置3設置在安裝凹槽11內,且分液裝置3和安裝凹槽通過第一連接構件和第二連接構件卡接相連,在換熱器本體和端板連接到位的情況下,安裝凹槽11和換熱器本體的一側共同形成有封閉式腔體,分液裝置3位于腔體內,且多個分液管4分別和換熱器本體內的多個冷媒管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換熱器包括分液裝置、多個分液管、端板、換熱器本體、第一連接構件和第二連接構件;所述多個分液管與所述分液裝置相連且兩者呈一體式設置,所述端板和所述換熱器本體相連,在所述端板和所述換熱器本體連接到位的情況下,所述分液管和所述換熱器本體內的冷媒管相連通;所述端板上設置有安裝凹槽,所述安裝凹槽設置成能夠容納所述分液裝置,所述第一連接構件設置在所述分液裝置上,所述第二連接構件設置在所述安裝凹槽內;所述分液裝置和所述端板通過所述第一連接構件和所述第二連接構件相連。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裝置包括殼體,所述第一連接構件設置在所述殼體的外側壁上,所述殼體設置在所述安裝凹槽內,所述殼體內形成有分液腔,所述殼體上還設置有與所述分液腔相連通的進液口和多個出液口,多個所述出液口和多個所述分液管一一對應相連;所述端板上還設置有冷媒進口,所述冷媒進口和所述進液口相連通。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管為所述殼體的一部分向外延伸形成。4.根...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孫輝,苗書東,王雷,趙雷,
申請(專利權)人:青島海爾空調電子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