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葉蠟石復合塊壓制模具,包括底座和及其上方的頂座,底座頂部上通過機架固定架設有方盒狀模具本體,模具本體的頂底兩端均敞口且其中心對應的頂座底部上設有第一液壓缸,第一液壓缸活塞桿朝下并可拆卸連接有與模具本體的中軸線同軸設置的柱狀模芯,第一液壓缸前后左右四側的頂座底部上均設有第二液壓缸,第二液壓缸活塞桿朝下并可拆卸連接有同一個上壓板,第二液壓缸對應的底座頂部上均設有第三液壓缸,第三液壓缸活塞桿朝上并可拆卸連接有同一個下壓板,模芯、上壓板和下壓板均可伸入模具本體中且上、下壓板中心均開設有可供模芯穿過的通孔。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可實現多種孔徑的葉蠟石塊的雙向壓制成型和快速脫模,更加實用。更加實用。更加實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葉蠟石復合塊壓制模具
[0001]本技術屬于復合塊制備
,具體涉及一種葉蠟石復合塊壓制模具。
技術介紹
[0002]葉蠟石復合塊由于具有保壓、傳壓、密封、耐熱保溫、絕緣好等性能,而被廣泛應用于超硬材料合成生產中。目前,常見的葉蠟石復合塊的主體部分通常為帶有圓柱形成型腔孔的方形葉蠟石塊,主要是通過壓制成型加工制得,但其在壓制時所用的模具通常為頂部敞口、底部封閉并帶有柱狀模芯的方盒狀結構,壓制時模芯與模具內壁之間形成模腔,在將適量葉蠟石粉原料添加到模腔后,通過上壓頭的下壓實現壓制成型,這樣的壓制方式在實際中存在以下一些問題:1、單向壓制受力不均,致使成型后的葉蠟石塊質量不高;2、壓制后不易脫模,影響了整體生產效率;3、模芯尺寸固定且不可拆,只能加工出一種孔徑的葉蠟石塊,使用較為局限,不夠靈活便捷,滿足不了實際需求,有待改進。
技術實現思路
[0003]有鑒于此,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葉蠟石復合塊壓制模具,可實現多種孔徑的葉蠟石塊的雙向壓制成型和快速脫模,以解決上述問題。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葉蠟石復合塊壓制模具,包括底座和通過若干支柱固定架設在底座上方的頂座,所述底座的頂部上通過機架固定架設有方盒狀模具本體,所述模具本體的頂底兩端均敞口且其中心對應的頂座底部上豎向設有第一液壓缸,所述第一液壓缸的活塞桿朝下并可拆卸連接有與模具本體的中軸線同軸設置的柱狀模芯,所述第一液壓缸前后左右四側的頂座底部上均豎向設有第二液壓缸,所述第二液壓缸的活塞桿朝下并可拆卸連接有同一個上壓板,所述第二液壓缸對應的底座頂部上均豎向設有第三液壓缸,所述第三液壓缸的活塞桿朝上并可拆卸連接有同一個下壓板,所述模芯、上壓板和下壓板均可伸入模具本體中且上壓板和下壓板的中心均開設有可供模芯穿過的通孔。
[0005]優選的,所述第一液壓缸、第二液壓缸和第三液壓缸的活塞桿的端頭處均同軸固定連接有安裝筒,所述安裝筒靠近對應液壓缸的一端封閉且該端內部嵌設有電磁鐵、另一端敞口,所述模芯的頂部上同軸設有第一磁柱,所述第一磁柱與第一液壓缸所連接的安裝筒插接并磁吸連接,所述上壓板的頂部上設有四個第二磁柱,所述第二磁柱與四個第二液壓缸所連接的安裝筒一一對應并插接且磁吸連接,所述下壓板的底部上設有四個第三磁柱,所述第三磁柱與四個第三液壓缸所連接的安裝筒一一對應并插接且磁吸連接。
[0006]優選的,所述模具本體的四個內側壁之間通過圓弧面相連接,所述上壓板、下壓板均與模具本體的內部相適配。
[0007]優選的,所述圓弧面的半徑為1~5mm。
[0008]優選的,所述模芯與通孔相適配。
[0009]優選的,所述模具本體周側的機架上設有一方環形導軌,所述導軌上滑動設有電
動滑塊,所述電動滑塊的頂部上豎向設有立柱,所述立柱內設有電機,所述電機的輸出軸朝上伸出立柱并同軸固定連接有料筒,所述料筒的頂部敞口、一側的下部連通有排料管,所述排料管上設有排料閥,所述排料管向下傾斜設置且其尾端的端口朝下并可位于模具本體內部的上方。
[0010]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技術設計合理,結構緊湊,使用時,先運行第一液壓缸,使其活塞桿伸長,即可帶動模芯下移進模具本體內。然后,運行第三液壓缸,使其活塞桿伸長,即可帶動下壓板上移進模具本體的下部內,此時下壓板通過其上的通孔套設在模芯的下部外側上,使得模芯、下壓板與模具本體內壁之間可配合形成模腔。接著,將預先稱量好的定量葉蠟石粉物料送入模腔中,完成落料操作。之后,運行第二液壓缸,使其活塞桿伸長,即可帶動上壓板下移進模具本體的上部內,此時上壓板通過其上的通孔套設在模芯的上部外側上。然后,再次運行第二液壓缸和第三液壓缸,使兩者的活塞桿繼續伸長,即可帶動上壓板和下壓板相對移動,從而能夠配合實現對相應物料的上下雙向壓制成型,完成壓制操作。接著,使第二液壓缸的活塞桿繼續伸長、第三液壓缸的活塞桿收縮,即可使上壓板和下壓板共同下移出模具本體,從而能夠將壓制好的葉蠟石塊自動快速帶出模具本體,完成脫模操作。之后,先使第二液壓缸的活塞桿收縮,將上壓板上移復位,再從下壓板上取下壓制好的葉蠟石塊,并使第三液壓缸的活塞桿伸長,再次將下壓板上移進模具本體的下部內,便可按前述繼續進行落料、壓制和脫模操作。以此往復,便可配合實現葉蠟石塊的壓制加工作業,不僅實現了雙向壓制,使物料受力更加均勻有效,提高了成型后的葉蠟石塊的質量,又可在壓制后實現葉蠟石塊的快速脫模,更能有效提高整體生產效率。此外,通過模芯、上壓板和下壓板與對應液壓缸的活塞桿的可拆卸連接,可對模芯、上壓板和下壓板進行靈活拆裝,方便更換上具有實際所需尺寸的模芯和具有與模芯相適配的通孔的上壓板和下壓板,進而配合加工出所需孔徑的葉蠟石塊,適用范圍廣,使用更加靈活便捷,更能滿足實際需求。
附圖說明
[0011]圖1是本技術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0012]圖2是本技術第一液壓缸和第二液壓缸的仰視結構示意圖;
[0013]圖3是本技術第三液壓缸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0014]圖4是本技術模芯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0015]圖5是本技術上壓板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0016]圖6是本技術下壓板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0017]圖7是本技術下壓板的仰視結構示意圖;
[0018]圖8是本技術第三液壓缸所連接的安裝筒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0019]圖9是本技術機架和模具本體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0020]圖10是本技術料筒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0021]圖中標號:1為底座,2為支柱,3為頂座,4為機架,5為模具本體,6為第一液壓缸,7為模芯,8為第二液壓缸,9為上壓板,10為第三液壓缸,11為下壓板,12為通孔,13為安裝筒,14為電磁鐵,15為第一磁柱,16為第二磁柱,17為第三磁柱,18為圓弧面,19為導軌,20為電動滑塊,21為立柱,22為電機,23為料筒,24為排料管,25為排料閥。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0023]如圖1至10所示,一種葉蠟石復合塊壓制模具,包括底座1和通過若干支柱2固定架設在底座1上方的頂座3,底座1的頂部上通過機架4固定架設有方盒狀模具本體5。模具本體5的頂底兩端均敞口且其中心對應的頂座3的底部上豎向設有第一液壓缸6,第一液壓缸6的活塞桿朝下并可拆卸連接有與模具本體5的中軸線同軸設置的柱狀模芯7。第一液壓缸6前后左右四側的頂座3的底部上均豎向設有第二液壓缸8,第二液壓缸8的活塞桿朝下并可拆卸連接有同一個上壓板9。第二液壓缸8對應的底座1的頂部上均豎向設有第三液壓缸10,第三液壓缸10的活塞桿朝上并可拆卸連接有同一個下壓板11。模芯7、上壓板9和下壓板11均可伸入模具本體5中且上壓板9和下壓板11的中心均開設有可供模芯7穿過的通孔12;
[0024]使用時,先運行第一液壓缸6,使其活塞桿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葉蠟石復合塊壓制模具,包括底座和通過若干支柱固定架設在底座上方的頂座,所述底座的頂部上通過機架固定架設有方盒狀模具本體,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本體的頂底兩端均敞口且其中心對應的頂座底部上豎向設有第一液壓缸,所述第一液壓缸的活塞桿朝下并可拆卸連接有與模具本體的中軸線同軸設置的柱狀模芯,所述第一液壓缸前后左右四側的頂座底部上均豎向設有第二液壓缸,所述第二液壓缸的活塞桿朝下并可拆卸連接有同一個上壓板,所述第二液壓缸對應的底座頂部上均豎向設有第三液壓缸,所述第三液壓缸的活塞桿朝上并可拆卸連接有同一個下壓板,所述模芯、上壓板和下壓板均可伸入模具本體中且上壓板和下壓板的中心均開設有可供模芯穿過的通孔。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葉蠟石復合塊壓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壓缸、第二液壓缸和第三液壓缸的活塞桿的端頭處均同軸固定連接有安裝筒,所述安裝筒靠近對應液壓缸的一端封閉且該端內部嵌設有電磁鐵、另一端敞口,所述模芯的頂部上同軸設有第一磁柱,所述第一磁柱與第一液壓缸所連接的安裝筒插接并磁吸連接,所述...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秋卿,陳沖,李德斌,李德成,
申請(專利權)人:河南神州靈山新材料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