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公開太陽能電池串、電池組件和電池組件的制備方法,其中所述太陽能電池串包括多串子電池串和兩個第一匯流條,多串所述子電池串沿水平方向依次排列;兩個所述第一匯流條,被分別粘貼在依次排列的多串所述子電池串的所述正極端和所述負極端,以使多串所述子電池串之間形成并聯,進而組成所述太陽能電池串;所述子電池串包括多個電池塊,每個所述電池塊均由電池片A和電池片B組成,所述電池片A和所述電池片B依次間隔分布,并分別于各自的受光面和背光面具有相反的極性,且每個所述子電池串中的所述電池片A和所述電池片B之間通過第二匯流條依次串聯。本申請提供的太陽能電池串和電池組件發電效率高,成本低。成本低。成本低。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太陽能電池串、電池組件和電池組件的制備方法
[0001]本專利技術涉及太陽能電池設備
,尤其涉及太陽能電池串、電池組件和電池組件的制備方法。
技術介紹
[0002]太陽能電池組件是一種能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的半導體器件。目前,光伏行業的主流產品為常規組件,具備產品工藝成熟,工藝流程簡單等優勢。
[0003]一般情況下,常規組件通過匯流條串焊工藝形成電池串,其中匯流條由前一片電池片的受光面串焊至下一片電池片的背光面。這樣一來,前后兩片電池片之間需要有足夠的安全間距,以使匯流條能夠穿過。然而,如果兩片電池片之間的間距太近,在對電池組件進行層壓時,匯流條非常容易硌壞電池片,即損壞電池片;而如果兩片電池片之間的間距太遠,前后兩片電池片之間的安全間距就會使得太陽能電池組件的有效發電面積得不到充分利用,嚴重浪費資源。
[0004]因此,常規組件的有效發電面積、工藝流程、生產成本等方面仍有進一步優化的空間。
[0005]此外,也有人提出過電池片疊瓦技術,即:在不同的電池片之間通過鄰近的邊緣互相疊加進行串聯,從而有效縮短了電池片之間的排布間距,使得太陽能組件的有效發電面積得到了充分發揮。
[0006]但是,在疊瓦組件中,后一片電池片的背光面的邊緣柵線需要壓在前一片電池片受光面的邊緣柵線的頂部,同時二者之間通過導電銀漿進行粘連。這就使得電池片之間存在臺階,在層壓時容易發生裂片的風險,同時,電池片之間用于粘連的導電銀漿的價格較高,大大增加了疊瓦電池的生產成本。
技術實現思路
[0007]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優勢在于提供一種太陽能電池串,其中通過改變電池塊中的電池片A和電池片B的排布結構,使得相鄰的兩片電池片的受光面或背光面的電性相反,在進行串聯時,可以將第二匯流條同貼在受光面或背光面,從而將常規的串焊工藝改變為粘貼工藝,極大的降低了太陽能電池串的制作難度和生產成本,同時還可以極大的縮小兩個電池片之間的排布間距,從而提高單位面積內的有效發電面積,第三,由于所有的電池片都處于同一水平面,降低了電池組件層壓時的裂片風險。
[0008]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優勢在于提供一種電池組件,其中基于太陽能電池串的改進,使得電池組件的制作難度和制作成本降低,單位面積的有效發電面積增大,同時有效規避了在層壓處理時出現的裂片的風險。
[0009]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優勢在于提供一種電池組件的制備方法,制作難度低,制造成本低,同時制造出來的電池組件具有良好的發電效果和較佳的結構穩定性,在層壓時不易出現裂片的風險。
[0010]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優勢在于提供一種電池組件的制備方法,其中在電池片A和電池片B的邊緣柵線處通過匯流條粘貼進行串聯,能夠進一步減少匯流條的用量,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還可以有效減少匯流條對電池片A和電池片B的遮擋,進而進一步提高了單位面積內的有效發電面積,提高發電效率。
[0011]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優勢在于提供一種電池組件的制備方法,其中首先對電池片A和電池片B進行切片和絕緣處理,能夠進一步提高太陽能電池組件的電壓可變范圍,便于電池組件與太陽能電站系統進行匹配,從而具有廣泛的適用范圍。
[0012]為達到本專利技術以上至少一個優勢,第一方面,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太陽能電池串,包括:
[0013]多串子電池串,其中多串所述子電池串沿水平方向依次排列,并沿長度方向相對的兩端分別形成正極端和負極端;以及
[0014]兩個第一匯流條,被分別粘貼在依次排列的多串所述子電池串的所述正極端和所述負極端,以使多串所述子電池串之間形成并聯,進而組成所述太陽能電池串;
[0015]其中,所述子電池串包括多個電池塊,每個所述電池塊均由電池片A和電池片B組成,其中所述子電池串中的所述電池片A和所述電池片B依次間隔分布,并分別于各自的受光面和背光面具有相反的極性,且每串所述子電池串中的所述電池片A和所述電池片B之間通過第二匯流條依次串聯。
[0016]根據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所述電池片A和所述電池片B在所述子電池串的長度方向的寬度和厚度相同,所述電池片A和所述電池片B在所述子電池串的長度方向的長度相同或不相同。
[0017]根據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所述第一匯流條和所述第二匯流條被實施為銅帶、鋁帶或透明導電膜。
[0018]根據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所述電池片A和所述電池片B之間的距離為0.1mm~5mm,相鄰兩所述電池塊之間的距離為0.1mm~5mm。
[0019]根據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所述第二匯流條被粘貼于所述電池片A和所述電池片B的主柵線處,實現串聯。
[0020]根據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所述第二匯流條被粘貼于所述電池片A和所述電池片B鄰近的邊緣柵線處,實現串聯。
[0021]第二方面,本專利技術還提供了一種電池組件,包括:
[0022]光伏背板;
[0023]第一光伏封裝膠膜層,被鋪設于所述光伏背板的頂部;
[0024]前述太陽能電池串,被鋪設于所述第一光伏封裝膠膜層的頂部;
[0025]第二光伏封裝膠膜層,被鋪設于所述太陽能電池串的頂部;以及
[0026]光伏前板,被鋪設于所述第二光伏封裝膠膜層的頂部;
[0027]其中所述第一光伏封裝膠膜層和所述第二光伏封裝膠膜層的材質相同。
[0028]第三方面,本專利技術還提供了前述電池組件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29]S11,分別將一片電池片A和一片電池片B的第一側面朝上放置,并對齊排列;
[0030]S12,用匯流條粘貼所述電池片A和所述電池片B的第一側面的柵線,以將所述電池片A和所述電池片B串聯成電池塊;
[0031]S13,重復步驟S11和S12得到多個所述電池塊,將多個所述電池塊上與所述第一側面相對的第二側面朝上,并以步驟S11中所述電池片A和所述電池片B對齊排列的方式排布多個所述電池塊,用匯流條粘貼所述電池片A和所述電池片B的第二側面的柵線,將多個所述電池塊串聯得到子電池串;
[0032]S14,重復步驟S13得到多串所述子電池串,鋪設第一光伏封裝膠膜層至光伏背板的頂部,將得到的多串所述子電池串的受光面朝上、水平排列在所述第一光伏封裝膠膜層的頂部,并通過匯流條并聯多串所述子電池串,得到太陽能電池串;
[0033]S15,在所述太陽能電池串的頂部鋪設第二光伏封裝膠膜層,并在所述第二光伏封裝膠膜層的頂部鋪設光伏前板,得到疊片組件;以及
[0034]S16,層壓處理所述疊片組件,得到電池組件;
[0035]其中所述第一側面被實施為受光面或背光面,其中所述柵線被實施為主柵線或邊緣柵線。
[0036]根據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在步驟S11中,所述電池片A和所述電池片B被實施為經過切片處理,并經過絕緣處理的切片電池。
[0037]第四方面,本專利技術還提供了另一種前述電池組件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38]S21,分別將一片電池片A和一片電池片B的第一側面朝上放置,并對齊排列;
[0039]S22,用匯流條粘貼所述電池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太陽能電池串,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串子電池串,其中多串所述子電池串沿水平方向依次排列,并沿長度方向相對的兩端分別形成正極端和負極端;以及兩個第一匯流條,被分別粘貼在依次排列的多串所述子電池串的所述正極端和所述負極端,以使多串所述子電池串之間形成并聯,進而組成所述太陽能電池串;其中,所述子電池串包括多個電池塊,每個所述電池塊均由電池片A和電池片B組成,其中所述子電池串中的所述電池片A和所述電池片B依次間隔分布,并分別于各自的受光面和背光面具有相反的極性,且每串所述子電池串中的所述電池片A和所述電池片B之間通過第二匯流條依次串聯。2.如權利要求1所述太陽能電池串,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池片A和所述電池片B在所述子電池串的長度方向的寬度和厚度相同,所述電池片A和所述電池片B在所述子電池串的長度方向的長度相同或不相同。3.如權利要求1所述太陽能電池串,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匯流條和所述第二匯流條被實施為銅帶、鋁帶或透明導電膜。4.如權利要求1所述太陽能電池串,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池片A和所述電池片B之間的距離為0.1mm~5mm,相鄰兩所述電池塊之間的距離為0.1mm~5mm。5.如權利要求1至4任一項所述太陽能電池串,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匯流條被粘貼于所述電池片A和所述電池片B的主柵線處,實現串聯。6.如權利要求1至4任一項所述太陽能電池串,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匯流條被粘貼于所述電池片A和所述電池片B鄰近的邊緣柵線處,實現串聯。7.電池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光伏背板;第一光伏封裝膠膜層,被鋪設于所述光伏背板的頂部;如權利要1~6任一項所述太陽能電池串,被鋪設于所述第一光伏封裝膠膜層的頂部;第二光伏封裝膠膜層,被鋪設于所述太陽能電池串的頂部;以及光伏前板,被鋪設于所述第二光伏封裝膠膜層的頂部;其中所述第一光伏封裝膠膜層和所述第二光伏封裝膠膜層的材質相同。8.權利要求7所述電池組件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S11,分別將一片電池片A和一片電池片B的第一側面朝上放置,并對齊排列;S12,用匯流條粘貼所述電池片A和所述電池片B的第一側面的柵線,以將所述電池片A和所述電池片B串聯成電池塊;S13,重復步驟S11和S...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耀明,周曉文,
申請(專利權)人:山東中科泰陽光電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