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氣流磨用上料裝置,包括機架,所述機架的頂部固定安裝有氣流磨機本體,所述機架的一側固定安裝有輸料管,所述輸料管的內腔軸承連接有螺旋桿,所述螺旋桿的一端貫穿輸料管并延伸至輸料管的外部,所述螺旋桿的一端固定安裝有電機。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上料斗的設置,把物料放入上料斗的內腔,第一碾壓筒與第二碾壓筒相互配合對物料進行初步的粉碎碾壓,粉碎碾壓后的物料進入輸料管的內腔,螺旋桿對物料進行輸送,把物料輸送至氣流磨機本體的內部進行更為精細的粉碎,達到了不需要借助爬梯,操作簡單,可對物料進行初步的粉碎碾壓,提高氣流磨機的工作效率的目的。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氣流磨用上料裝置
本技術涉及氣流磨用上料設備
,具體為一種氣流磨用上料裝置。
技術介紹
氣流粉碎機主要適用于的粉碎機理決定了其適用范圍廣、成品細度高等特點,典型的物料有:超硬的金剛石、碳化硅、金屬粉末等,高純要求的:陶瓷色料、醫藥、生化等,低溫要求的:醫藥、PVC;通過將氣源部份的普通空氣變更為氮氣、二氧化碳氣等惰性氣體,可使本機成為惰性氣體保護設備,適用于易燃易爆、易氧化等物料的粉碎分級加工,氣流粉碎機又叫氣流磨機。在氣流磨機進行工作時需要進行上料,目前氣流磨機的上料口位置較高,工作人員在上料中需要借助爬梯進行上料,操作十分不便,且不能對物料進行初步粉碎,因此我們需要提出一種氣流磨用上料裝置。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氣流磨用上料裝置,不需要借助爬梯,操作簡單,可對物料進行初步的粉碎碾壓,提高氣流磨機的工作效率,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氣流磨用上料裝置,包括機架,所述機架的頂部固定安裝有氣流磨機本體,所述機架的一側固定安裝有輸料管,所述輸料管的內腔軸承連接有螺旋桿,所述螺旋桿的一端貫穿輸料管并延伸至輸料管的外部,所述螺旋桿的一端固定安裝有電機,所述電機輸出軸的表面固定安裝有第一錐形齒輪,所述第一錐形齒輪嚙合有第二錐形齒輪,所述第二錐形齒輪的一側固定安裝有轉桿,所述輸料管表面的一側連通有上料斗,所述上料斗內腔的一側軸承連接有第一碾壓筒,所述第一碾壓筒的一側貼合有第二碾壓筒,所述第一碾壓筒的內軸與轉桿通過皮帶輪和皮帶傳動連接。優選的,所述第二碾壓筒的內軸與上料斗的內腔軸承連接,所述輸料管的一側且靠近氣流磨機本體的一側連通有下料管,所述下料管的一端與氣流磨機本體的進料端連通。優選的,所述上料斗內腔兩側的上端均鉸接有防護板,所述防護板底部的一側焊接有彈簧,所述彈簧遠離防護板的一側與上料斗內腔內壁的一側焊接。優選的,所述電機的底部固定安裝有固定板,所述機架的頂部且靠近輸料管的一側焊接有支撐柱,且支撐柱的頂部與輸料管表面的一側焊接。優選的,所述固定板頂部的一側焊接有豎板,所述豎板的頂部與轉桿的表面通過軸承連接。優選的,所述輸料管與機架的夾角設置為40-70度,所述固定板的一側焊接固定在機架支撐腿的側部。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術通過上料斗的設置,把物料放入上料斗的內腔,物料落入第一碾壓筒與第二碾壓筒之間,電機開始工作,電機的輸出軸帶動第一錐形齒輪轉動,第一錐形齒輪帶動第二錐形齒輪轉動,第二錐形齒輪帶動轉桿轉動,轉桿與第一碾壓筒通過皮帶輪和皮帶傳動連接,從而使得第一碾壓筒轉動,第一碾壓筒與第二碾壓筒相互配合對物料進行初步的粉碎碾壓,粉碎碾壓后的物料進入輸料管的內腔,電機的輸出軸又帶動螺旋桿轉動,螺旋桿對物料進行輸送,把物料輸送至氣流磨機本體的內部進行更為精細的粉碎,達到了不需要借助爬梯,操作簡單,可對物料進行初步的粉碎碾壓,提高氣流磨機的工作效率的目的;2、本技術通過支撐柱的設置,支撐柱可對輸料管進行支撐,增加了輸料管的穩定性,下料管與氣流磨機本體的進料端連通便于物料進入氣流磨機本體的內部進行粉碎研磨,輸料管與機架的夾角設置為40-70度,便于對物料的輸送,電機是上料動力輸出的關鍵,轉桿的表面固定安裝有軸承,軸承嵌設于豎板的頂部,便于轉桿的轉動,同時對轉桿起到支撐作用,使得轉桿轉動的更加穩定;第一碾壓筒內軸的一端和轉桿的一端均固定安裝有皮帶輪,兩個皮帶輪之間通過皮帶傳動連接,第一碾壓筒與第二碾壓筒之間相互配合使用可對物料進行初步的粉碎碾壓,防護板可對上料斗起到防護作用,防止在進行初步粉碎碾壓過程中物料飛濺出上料斗的內腔,彈簧具有彈性,當物料放置于防護板的頂部時,物料的重量會使防護板移動,彈簧受力收縮,防護板頂部的物料落入上料斗的內腔,彈簧的反作用力帶動防護板恢復原位。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豎板剖面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圖1中A區放大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機架;2、氣流磨機本體;3、下料管;4、螺旋桿;5、輸料管;6、上料斗;7、第一碾壓筒;8、第二碾壓筒;9、電機;10、豎板;11、固定板;12、第一錐形齒輪;13、第二錐形齒輪;14、轉桿;15、彈簧;16、防護板。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請參閱圖1-3,本技術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氣流磨用上料裝置,包括機架1,機架1的頂部固定安裝有氣流磨機本體2,機架1的一側固定安裝有輸料管5,輸料管5的內腔軸承連接有螺旋桿4,螺旋桿4的一端貫穿輸料管5并延伸至輸料管5的外部,螺旋桿4的一端固定安裝有電機9,輸料管5的一側且靠近氣流磨機本體2的一側連通有下料管3,下料管3的一端與氣流磨機本體2的進料端連通,機架1的頂部且靠近輸料管5的一側焊接有支撐柱,且支撐柱的頂部與輸料管5表面的一側焊接,輸料管5與機架1的夾角設置為40-70度;通過支撐柱的設置,支撐柱可對輸料管5進行支撐,增加了輸料管5的穩定性,下料管3與氣流磨機本體2的進料端連通便于物料進入氣流磨機本體2的內部進行粉碎研磨,輸料管5與機架1的夾角設置為40-70度,便于對物料的輸送;電機9輸出軸的表面固定安裝有第一錐形齒輪12,第一錐形齒輪12嚙合有第二錐形齒輪13,第二錐形齒輪13的一側固定安裝有轉桿14,電機9的底部固定安裝有固定板11,固定板11頂部的一側焊接有豎板10,豎板10的頂部與轉桿14的表面通過軸承連接,固定板11的一側焊接固定在機架1支撐腿的側部;通過電機9的設置,電機9是上料動力輸出的關鍵,轉桿14的表面固定安裝有軸承,軸承嵌設于豎板10的頂部,便于轉桿14的轉動,同時對轉桿14起到支撐作用,使得轉桿14轉動的更加穩定;輸料管5表面的一側連通有上料斗6,上料斗6內腔的一側軸承連接有第一碾壓筒7,第一碾壓筒7的一側貼合有第二碾壓筒8,第一碾壓筒7的內軸與轉桿14通過皮帶輪和皮帶傳動連接,第二碾壓筒8的內軸與上料斗6的內腔軸承連接;通過第一碾壓筒7的設置,第一碾壓筒7內軸的一端和轉桿14的一端均固定安裝有皮帶輪,兩個皮帶輪之間通過皮帶傳動連接,第一碾壓筒7與第二碾壓筒8之間相互配合使用可對物料進行初步的粉碎碾壓;上料斗6內腔兩側的上端均鉸接有防護板16,防護板16底部的一側焊接有彈簧15,彈簧15遠離防護板16的一側與上料斗6內腔內壁的一側焊接;通過防護板16的設置,防護板16可對上料斗6起到防護作用,防止在進行初步粉碎碾壓過程中物料飛濺出上料斗6的內腔,彈簧15具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氣流磨用上料裝置,包括機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1)的頂部固定安裝有氣流磨機本體(2),所述機架(1)的一側固定安裝有輸料管(5),所述輸料管(5)的內腔軸承連接有螺旋桿(4),所述螺旋桿(4)的一端貫穿輸料管(5)并延伸至輸料管(5)的外部,所述螺旋桿(4)的一端固定安裝有電機(9),所述電機(9)輸出軸的表面固定安裝有第一錐形齒輪(12),所述第一錐形齒輪(12)嚙合有第二錐形齒輪(13),所述第二錐形齒輪(13)的一側固定安裝有轉桿(14),所述輸料管(5)表面的一側連通有上料斗(6),所述上料斗(6)內腔的一側軸承連接有第一碾壓筒(7),所述第一碾壓筒(7)的一側貼合有第二碾壓筒(8),所述第一碾壓筒(7)的內軸與轉桿(14)通過皮帶輪和皮帶傳動連接。/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氣流磨用上料裝置,包括機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1)的頂部固定安裝有氣流磨機本體(2),所述機架(1)的一側固定安裝有輸料管(5),所述輸料管(5)的內腔軸承連接有螺旋桿(4),所述螺旋桿(4)的一端貫穿輸料管(5)并延伸至輸料管(5)的外部,所述螺旋桿(4)的一端固定安裝有電機(9),所述電機(9)輸出軸的表面固定安裝有第一錐形齒輪(12),所述第一錐形齒輪(12)嚙合有第二錐形齒輪(13),所述第二錐形齒輪(13)的一側固定安裝有轉桿(14),所述輸料管(5)表面的一側連通有上料斗(6),所述上料斗(6)內腔的一側軸承連接有第一碾壓筒(7),所述第一碾壓筒(7)的一側貼合有第二碾壓筒(8),所述第一碾壓筒(7)的內軸與轉桿(14)通過皮帶輪和皮帶傳動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氣流磨用上料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碾壓筒(8)的內軸與上料斗(6)的內腔軸承連接,所述輸料管(5)的一側且靠近氣流磨機本體(2)的一側連通有下料管(3),所述下料管(3...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吳小平,
申請(專利權)人:江西省永固新能源炭黑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西;36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