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雙氣囊翻轉式輸送裝置,屬于城市地下管線修復技術領域;所述雙氣囊翻轉式輸送裝置固定在扎頭圓環上,包括與扎頭圓環相連接的扎頭過渡蓋,扎頭過渡蓋的側面設置有支撐氣囊,支撐氣囊內設置有翻轉氣囊,扎頭過渡蓋開設有通孔,支撐氣囊的第一端和翻轉氣囊的第一端均固定在通孔的外沿處,翻轉氣囊的第二端扎緊密封且與被輸送物體相連接,支撐氣囊的第二端可拆卸連接有封蓋,翻轉氣囊和被輸送物體位于封蓋的內側,封蓋上設有與充氣裝置相連接的充氣口。以上方案所述雙氣囊翻轉式輸送裝置作業過程操作人員無需進入軟管內,避免擠壓燈架、踏破軟管內壁,利用氣動原理移動燈架,工程技術適用性強,避免了對操作人員的要求苛刻。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雙氣囊翻轉式輸送裝置
本技術涉及城市地下管線修復
,特別是指一種雙氣囊翻轉式輸送裝置。
技術介紹
城市地下管線由于使用時間較長或局部地質條件的影響,易出現局結構性、功能性損壞的情況,需要定期進行維護修復。許多城市地下管線的施工維修作業,需要對管道上方路面進行大面積開挖,影響交通,且開挖費昂貴。隨著城市道路傳統修復方式。隨著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城市地下管網規模不斷擴大,管線錯綜復雜,維護作業開挖受限,難度增加,存在大量的技術問題,開發管道非開挖修復技術至關重要。紫外線原位固化非開挖修復技術在我國暫時屬于起步階段。隨著紫外線原位固化修復技術的發展,研究相匹配的智能修復設備,填補國內紫外線原位固化修復技術的空白,可以形成國內的自主管道修復體系,減少對國外管道修復設備的依賴,有利與建設和健全我國管道建設體系的綜合管理系統,形成統一的周密的管道修復系統,促進非開挖行業的社會效應的普及,使得非開挖行業再一次進步,具有重大意義。目前,紫外線原位固化修復過程中,在軟管與扎頭圓環綁扎固定之后,將燈架送入軟管內的操作極為困難,經常由施工人員進入軟管內操作,傳統方式是兩位或三位操作人員依次進入軟管內用身體頂托(面向扎頭,用腰和臀部向前頂托)軟管,腳踏軟管內壁(左腳4點鐘位置,右腳8點鐘位置),雙手鉗送燈架至距離扎頭5米處,具體存在以下缺陷:1.操作過程中,操作人員需要在負重的前提下從燈架上往返一個來回,存在擠壓燈架、踏破軟管內壁的現象。2.需要人員很多,施工時間很長,完全依靠人力,工程技術適用性差。3.軟管密度較大,對于體力差的操作人員來說存在危險性,其次,進管操作屬于有限空間作業,更需要體型小且機敏靈巧的操作人員,對操作人員的要求苛刻。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雙氣囊翻轉式輸送裝置,以解決目前紫外線原位固化作業過程中,軟管與扎頭圓環綁扎固定之后,將燈架送入軟管內的操作極為困難,經常由施工人員進入軟管內操作,存在容易擠壓燈架、踏破軟管內壁,以及工程技術適用性差,對施工人員要求苛刻的問題。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雙氣囊翻轉式輸送裝置,固定在扎頭圓環上,包括與扎頭圓環相連接的扎頭過渡蓋,所述扎頭過渡蓋的側面設置有支撐氣囊,所述支撐氣囊內設置有翻轉氣囊,所述扎頭過渡蓋開設有通孔,所述支撐氣囊的第一端和所述翻轉氣囊的第一端均固定在所述通孔的外沿處,所述翻轉氣囊的第二端扎緊密封且與被輸送物體相連接,所述支撐氣囊的第二端可拆卸連接有封蓋,所述翻轉氣囊和所述被輸送物體位于所述封蓋的內側,所述封蓋上設有充氣口,所述充氣口與充氣裝置的氣管相連接。其中,所述支撐氣囊的第一端和所述翻轉氣囊的第一端設有相適配的第一凸沿,所述第一凸沿的兩側設置有第一氣囊夾板,所述第一氣囊夾板通過螺栓與所述扎頭過渡蓋固定連接。其中,所述扎頭過渡蓋與相鄰的第一氣囊夾板之間設有第一密封墊。其中,所述第一氣囊夾板和所述第一密封墊的形狀與所述第一凸沿的形狀相適配。其中,所述支撐氣囊的第二端設有第二凸沿,所述第二凸沿的兩側設置有第二氣囊夾板,所述第二氣囊夾板通過螺栓與所述封蓋固定連接。其中,所述封蓋與相鄰的第二氣囊夾板之間設有第二密封墊。其中,所述第二氣囊夾板和所述第二密封墊的形狀與所述第二凸沿的形狀相適配。其中,所述支撐氣囊呈圓筒狀,所述扎頭過渡蓋的通孔尺寸與所述支撐氣囊的內徑一致。其中,所述支撐氣囊和所述翻轉氣囊的長度均不小于3m。本技術的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上述方案中,所述雙氣囊翻轉式輸送裝置固定在扎頭圓環上,支撐氣囊第二端裝上封蓋后,與翻轉氣囊形成封閉空間,在充氣后,支撐氣囊作為通道,翻轉氣囊在氣壓作用下帶動輸送物體燈架穿過扎頭圓環進入軟管內,整個作業過程操作人員無需進入軟管內部,減少了人力的同時避免了擠壓燈架、踏破軟管內壁的現象。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雙氣囊翻轉式輸送裝置結構示意圖一;圖2為本技術雙氣囊翻轉式輸送裝置結構示意圖二;圖3為本技術的支撐氣囊和翻轉氣囊的安裝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的第一氣囊夾板的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的扎頭過渡蓋的正視圖。[附圖標記]1、充氣口;2、封蓋;3、第二密封墊;4、第二氣囊夾板;5、燈架;6、支撐氣囊;7、第一氣囊夾板;8、第一密封墊;9、扎頭過渡蓋;91、通孔;10、扎頭圓環;11、扎帶;12、軟管;13、翻轉氣囊。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進行詳細描述。如圖1~圖2所示的,本技術的實施例提供一種雙氣囊翻轉式輸送裝置,固定在扎頭圓環10上,包括與扎頭圓環10相連接的扎頭過渡蓋9,扎頭過渡蓋9的側面設置有支撐氣囊6,支撐氣囊6內設置有翻轉氣囊13,扎頭過渡蓋9開設有通孔91,支撐氣囊6的第一端和翻轉氣囊13的第一端均固定在通孔91的外沿處,翻轉氣囊13的第二端通過繩索打活結扎緊密封且通過另一繩索與被輸送物體相連接,本實施例中,被輸送物體為燈架5,支撐氣囊6的第二端可拆卸連接有封蓋2,翻轉氣囊13和被輸送的燈架位于封蓋2的內側,封蓋2上設有充氣口1,充氣口1與充氣裝置的氣管相連接。如圖3所示的,支撐氣囊6的第一端和翻轉氣囊13的第一端設有相適配的第一凸沿,第一凸沿的兩側設置有第一氣囊夾板7,以將第一凸沿夾住,兩個第一氣囊夾板7通過螺栓與扎頭過渡蓋9固定連接,從而將支撐氣囊6的第一端和翻轉氣囊13的第一端固定到扎頭過渡蓋9上。其中,扎頭過渡蓋9與相鄰的第一氣囊夾板7之間設有第一密封墊8,以保證扎頭過渡蓋9與相鄰的第一氣囊夾板7之間的密封性。本實施例中,第一氣囊夾板7和第一密封墊8的形狀與第一凸沿的形狀相適配。如圖3所示的,支撐氣囊6的第二端設有第二凸沿,第二凸沿的兩側設置有第二氣囊夾板4,兩個第二氣囊夾板4通過螺栓與封蓋2固定連接,以將支撐氣囊6的第二端固定到封蓋2上。其中,封蓋2與相鄰的第二氣囊夾板4之間設有第二密封墊3,以保證封蓋2與相鄰的第二氣囊夾板4之間的密封性。本實施例中,第二氣囊夾板4和第二密封墊3的形狀與第二凸沿的形狀相適配。如圖3~圖5所示的,扎頭過渡蓋9的通孔91為圓形,支撐氣囊6呈圓筒狀,第一氣囊夾板7和第二氣囊夾板4呈圓環狀,通孔91的尺寸與支撐氣囊6的內徑一致。本實施例中,支撐氣囊6與翻轉氣囊13的長度均大于等于3m,適用于輸送常規尺寸的燈架。本技術提供的雙氣囊翻轉式輸送裝置使用過程如下:1.如圖1所示的,提前將軟管12輸送到位,用扎帶11將軟管12與扎頭圓環10固定,然后安裝本裝置,其中,翻轉氣囊13的第二端通過繩索打活結扎緊密封且通過另一繩索與燈架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雙氣囊翻轉式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雙氣囊翻轉式輸送裝置固定在扎頭圓環上,包括與扎頭圓環相連接的扎頭過渡蓋,所述扎頭過渡蓋的側面設置有支撐氣囊,所述支撐氣囊內設置有翻轉氣囊,所述扎頭過渡蓋開設有通孔,所述支撐氣囊的第一端和所述翻轉氣囊的第一端均固定在所述通孔的外沿處,所述翻轉氣囊的第二端扎緊密封且與被輸送物體相連接,所述支撐氣囊的第二端可拆卸連接有封蓋,所述翻轉氣囊和所述被輸送物體位于所述封蓋的內側,所述封蓋上設有充氣口,所述充氣口與充氣裝置的氣管相連接。/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雙氣囊翻轉式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雙氣囊翻轉式輸送裝置固定在扎頭圓環上,包括與扎頭圓環相連接的扎頭過渡蓋,所述扎頭過渡蓋的側面設置有支撐氣囊,所述支撐氣囊內設置有翻轉氣囊,所述扎頭過渡蓋開設有通孔,所述支撐氣囊的第一端和所述翻轉氣囊的第一端均固定在所述通孔的外沿處,所述翻轉氣囊的第二端扎緊密封且與被輸送物體相連接,所述支撐氣囊的第二端可拆卸連接有封蓋,所述翻轉氣囊和所述被輸送物體位于所述封蓋的內側,所述封蓋上設有充氣口,所述充氣口與充氣裝置的氣管相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氣囊翻轉式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氣囊的第一端和所述翻轉氣囊的第一端設有相適配的第一凸沿,所述第一凸沿的兩側設置有第一氣囊夾板,所述第一氣囊夾板通過螺栓與所述扎頭過渡蓋固定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雙氣囊翻轉式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扎頭過渡蓋與相鄰的第一氣囊夾板之間設有第一密封墊。
4.根據...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吳洋,任兵威,王東,
申請(專利權)人:北京隆科興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