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自動接料機構,包括機架及安裝于所述機架上的接料平臺,所述機架包括前支架及后支架,所述接料平臺的前端設置有與所述前支架鉸接的接料部,所述接料平臺的后端設置有與所述后支架鉸接的放料部,所述前支架的側面上設置有主動輪,所述后支架的側面上設置有從動輪,所述主動輪通過傳送帶與所述從動輪連接,所述主動輪之間通過主傳動軸連接,所述從動輪之間通過后傳動軸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能夠實現自動接料,并且大大提高生產效率,節省人工成本、使用效果好。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自動接料機構
本技術涉及傳輸設備
,特別涉及一種自動接料機構。
技術介紹
在工廠生產車間的生產線上,需要將生產完成的材料收納到收納框中,以便于該材料在下一生產工序中使用,以前生產出來的材料是員工自己接并且自己搬,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工成本,勞動力多,接料時比較費力,生產效率低,使用效果差。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種自動接料機構,能夠實現自動接料、大大提高生產效率、減少人工成本、使用效果好。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自動接料機構,包括機架及安裝于所述機架上的接料平臺,所述機架包括前支架及后支架,所述接料平臺的前端設置有與所述前支架鉸接的接料部,所述接料平臺的后端設置有與所述后支架鉸接的放料部,所述前支架的側面上設置有主動輪,所述后支架的側面上設置有從動輪,所述主動輪通過傳送帶與所述從動輪連接,所述主動輪之間通過主傳動軸連接,所述從動輪之間通過后傳動軸連接。優選地,所述前支架平行設置于所述接料部的下表面,所述前支架與接料部之間通過導軌活動連接,所述后支架平行設置于所述放料部的下表面,所述后支架與所述放料部之間通過所述導軌活動連接。優選地,所述主動輪套接于所述主傳動軸的兩端,所述從動輪套接與所述后傳動軸的兩端,所述主動輪與主傳動軸之間設置有前軸承,所述從動輪與后傳動軸之間設置后軸承,所述前軸承與所述后軸承的直徑比為1:3。優選地,所述接料平臺與所述接料部之間設置有第一鉸接軸,所述接料平臺與所述放料部之間設置有第二鉸接軸。優選地,所述接料平臺的前端及接料部上設置有用于供所述第一鉸接軸穿過的第一軸孔,所述接料平臺的后端及放料部上均設置有用于供所述第二鉸接軸穿過的第二軸孔。優選地,所述第一軸孔與第二軸孔的直徑比為1:2。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技術提供的一種自動接料機構,該自動接料機構中的接料平臺的前端設置有與前支架鉸接的接料部,接料平臺的后端設置有與后支架鉸接的放料部,前支架的側面上設置有主動輪,后支架的側面上設置有從動輪,主動輪通過傳送帶與從動輪連接,主動輪之間通過主傳動軸連接,從動輪之間通過后傳動軸連接,由接料部進行接料,通過該主動輪與從動輪的配合傳動,實現生產材料在接料平臺上的自動輸送,再通過放料部接收該生產材料或傳輸至下一生產工序中,無需人工接收生產材料,從而大大提高生產效率、減少人工成本,大大提升用戶的使用滿意度,使用效果好。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一種自動接料機構的局部剖視圖;圖中,1-機架、2-接料平臺、3-傳送帶、4-主動輪、5-從動輪、6-主傳動軸、7-后傳動軸、11-前支架、12-后支架、21-接料部、22-放料部。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對于這些實施方式的說明用于幫助理解本技術,但并不構成對本技術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術各個實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術特征只要彼此之間未構成沖突就可以相互組合。如圖1所示,在本技術一種自動接料機構的局部剖視圖中,該自動接料機構包括機架1及安裝于該機架1上的接料平臺2,該機架1包括前支架11及后支架12,該接料平臺2的前端設置有與該前支架11鉸接的接料部21,該接料平臺2的后端設置有與該后支架12鉸接的放料部22,該前支架11的側面上設置有主動輪4,該后支架12的側面上設置有從動輪5,該主動輪4通過傳送帶3與該從動輪5連接,該主動輪4之間通過主傳動軸6連接,該從動輪5之間通過后傳動軸7連接。可以理解的,該機架1通過鉸鏈與接料平臺2鉸接,該前支架11與該后支架12圍成方形框架,該自動接料機構通過傳送帶3和接料架21的設置使零件能夠被送出機床外,方便車間工人機械手取出生產物料,在生產設備生產出合格產品時,就不用人工去接了,該自動接料機構就配套生產設備一起用,生產設備出來就自動進自動接料接,這樣就大大減少了勞動力,減少了人工,提供了生產效率,做出來的效果比人員做的效果還好。具體地,該前支架11平行設置于該接料部21的下表面,該前支架11與接料部21之間通過導軌活動連接,該后支架12平行設置于該放料部22的下表面,該后支架12與該放料部22之間通過該導軌活動連接;該主動輪4套接于該主傳動軸6的兩端,該從動輪5套接與該后傳動軸7的兩端,并通過卡接件固定,該主動輪4與主傳動軸6之間設置有前軸承,該從動輪5與后傳動軸7之間設置后軸承,該前軸承與該后軸承的直徑比為1:3;該接料平臺2與該接料部21之間設置有第一鉸接軸,該接料平臺2與該放料部22之間設置有第二鉸接軸,該接料平臺2的前端及接料21上設置有用于供該第一鉸接軸穿過的第一軸孔,該接料平臺2的后端及放料部22上均設置有用于供該第二鉸接軸穿過的第二軸孔,該第一軸孔與第二軸孔的直徑比為1:2,該第一鉸接軸與第二鉸接軸的直徑比為1:2。可以理解的,該前支架11的一端通過螺絲與導軌連接,該接料部21的下表面設置有卡扣,其通過卡扣設置于導軌上的卡接槽上,該后支架12的一端通過螺絲與該導軌連接,該放料部22的下表面設置有卡扣,其通過卡扣設置于導軌上的卡接槽上,該卡扣與卡槽相適配。可以理解的,本技術設計合理,構造獨特,該自動接料機構的工作原理是:首先由接料平臺2上的接料部21進行接料,再通過該主動輪4與從動輪5的配合傳動,實現生產材料在接料平臺2上的自動輸送,再通過放料部22接收并收納該生產材料或將該生產材料直接傳輸至下一生產工序中,實現車床的自動接料及送料,無需通過人工接收生產材料,在實際生產過程中,若生產材料過多,可通過在主動輪4和從動輪5之間安裝驅動電機或氣缸,用于驅動主動輪4與從動輪5之間的傳動,加快傳送速度,從而大大提高生產效率、減少人工成本,代替人工整理物料,大大提升用戶的使用滿意度,使用效果好。以上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本技術不限于所描述的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而言,在不脫離本技術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對這些實施方式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仍落入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自動接料機構,包括機架及安裝于所述機架上的接料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包括前支架及后支架,所述接料平臺的前端設置有與所述前支架鉸接的接料部,所述接料平臺的后端設置有與所述后支架鉸接的放料部,所述前支架的側面上設置有主動輪,所述后支架的側面上設置有從動輪,所述主動輪通過傳送帶與所述從動輪連接,所述主動輪之間通過主傳動軸連接,所述從動輪之間通過后傳動軸連接。/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自動接料機構,包括機架及安裝于所述機架上的接料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包括前支架及后支架,所述接料平臺的前端設置有與所述前支架鉸接的接料部,所述接料平臺的后端設置有與所述后支架鉸接的放料部,所述前支架的側面上設置有主動輪,所述后支架的側面上設置有從動輪,所述主動輪通過傳送帶與所述從動輪連接,所述主動輪之間通過主傳動軸連接,所述從動輪之間通過后傳動軸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接料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架平行設置于所述接料部的下表面,所述前支架與接料部之間通過導軌活動連接,所述后支架平行設置于所述放料部的下表面,所述后支架與所述放料部之間通過所述導軌活動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接料機構,其特征在于:...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何耀洪,張學進,
申請(專利權)人:江門市新會區柏洪金屬制品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