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便于調節的移動教學板,涉及教學板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包括底座和固定架,底座上表面固定連接有第一圓管;第一圓管內表面滑動連接有第一直桿;第一直桿周側面固定連接有第一齒輪;第一齒輪周側面嚙合有第一齒套;第一齒套周側面固定連接有第二圓管;第二圓管內表面固定連接有第一彈簧;第一彈簧另一端與第一直桿一端固定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設置第二直桿和第三圓管,解決了現有的教學板書寫角度不可調問題;通過設置第一圓管和第一直桿,解決了現有的教學板高度不可調的問題;通過設置第一直桿和第二圓管,解決了現有的教學板擺放角度不可調的問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便于調節的移動教學板
本技術屬于教學板
,特別是涉及一種便于調節的移動教學板。
技術介紹
教學板即從事教育行業書寫演示所使用的器具,通常教學板是放置在教室中或會議室中的板面,用粉筆或者水性筆書寫內容,起到講解演示的作用。現有的教學板書寫角度不可調,教學板一般方便學生觀看,一般都是豎直設置的,豎直設置的教學板不方便老師書寫;現有的教學板高度不可調,不同的老師身高不同,所需要的教學板高度也不一樣,不可變的教學板高度限制了教學板的使用范圍;現有的教學板擺放角度不可調,老師在書寫完后,不可調的教學板擺放角度不方便學生觀看,需要轉動整個裝置才可以方便學生觀看,浪費時間。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便于調節的移動教學板,通過設置第二直桿和第三圓管,解決了現有的教學板書寫角度不可調問題;通過設置第一圓管和第一直桿,解決了現有的教學板高度不可調的問題;通過設置第一直桿和第二圓管,解決了現有的教學板擺放角度不可調的問題。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本技術為一種便于調節的移動教學板,包括底座和固定架,所述底座上表面固定連接有第一圓管;所述第一圓管內表面滑動連接有第一直桿;所述第一直桿周側面固定連接有第一齒輪;所述第一齒輪周側面嚙合有第一齒套;所述第一齒套周側面固定連接有第二圓管;所述第二圓管內表面固定連接有第一彈簧;所述第一彈簧另一端與第一直桿一端固定連接;所述固定架下表面與第二圓管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固定架一相對內表面均固定連接有第二直桿;所述第二直桿周側面固定連接有第二齒輪;所述第二齒輪周側面嚙合有第二齒套;所述第二齒套周側面固定連接有第三圓管;所述第三圓管一表面固定連接有教學板本體;其中,所述第一圓管周側面開有第一貫穿孔;所述第一貫穿孔內表面滑動連接有一卡銷;其中,所述第一直桿周側面線性陣列有第二貫穿孔;所述第二貫穿孔內表面與卡銷周側面滑動連接。進一步地,所述底座底部固定連接有四個萬向輪;四個所述萬向輪上均設有制動片。進一步地,所述卡銷包括第四圓管和第五圓管;所述第四圓管內表面開有若干滑槽;所述第五圓管周側面固定連接有若干滑塊;所述第五圓管內表面間隙配合有第二彈簧;所述第二彈簧另一端與第四圓管內表面間隙配合;所述第五圓管一端固定連接有一半球體。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圓管內徑長度大于第一直桿外徑長度,差值在2cm-3cm的范圍,方便滑動。進一步地,所述第三圓管內徑長度大于第二直桿外徑長度,差值在1cm-2cm的范圍,方便滑動。本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術通過設置第二直桿和第三圓管,解決了現有的教學板書寫角度不可調,教學板一般方便學生觀看,一般都是豎直設置的,豎直設置的教學板不方便老師書寫的問題,設置的第二直桿和第三圓管可以幫助調節書寫角度,具有方便老師書寫的優點。2、本技術通過設置第一圓管和第一直桿,解決了現有的教學板高度不可調,不同的老師身高不同,所需要的教學板高度也不一樣,不可變的教學板高度限制了教學板的使用范圍的問題,設置的第一圓管和第一直桿可以調節高度,具有提高教學板的使用范圍的優點。3、本技術通過設置第一直桿和第二圓管,解決了現有的教學板擺放角度不可調,老師在書寫完后,不可調的教學板擺放角度不方便學生觀看,需要轉動整個裝置才可以方便學生觀看,浪費時間的問題,設置的第一直桿和第二圓管可以調節擺放角度,具有方便學生觀看的優點。當然,實施本技術的任一產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時達到以上所述的所有優點。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本技術的一種便于調節的移動教學板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固定架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中A處的局部放大圖;圖4為教學板本體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第一圓管和第一直桿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卡銷的結構示意圖;附圖中,各標號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底座,2-固定架,3-第一圓管,4-第一直桿,5-第一齒輪,6-第一齒套,7-第二圓管,8-第一彈簧,9-第二直桿,10-第二齒輪,11-第二齒套,12-第三圓管,13-教學板本體,101-萬向輪,301-第一貫穿孔,302-卡銷,303-第四圓管,304-第五圓管,305-滑槽,306-滑塊,307-第二彈簧,308-半球體,401-第二貫穿孔。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請參閱圖1-6所示,本技術為一種便于調節的移動教學板,包括底座1和固定架2,底座1上表面固定連接有第一圓管3;第一圓管3內表面滑動連接有第一直桿4;第一直桿4周側面固定連接有第一齒輪5;第一齒輪5周側面嚙合有第一齒套6;第一齒套6周側面固定連接有第二圓管7;第二圓管7內表面固定連接有第一彈簧8;第一彈簧8另一端與第一直桿4一端固定連接;固定架2下表面與第二圓管7上表面固定連接;固定架2一相對內表面均固定連接有第二直桿9;第二直桿9周側面固定連接有第二齒輪10;第二齒輪10周側面嚙合有第二齒套11;第二齒套11周側面固定連接有第三圓管12;第三圓管12一表面固定連接有教學板本體13;其中,第一圓管3周側面開有第一貫穿孔301;第一貫穿孔301內表面滑動連接有一卡銷302;其中,第一直桿4周側面線性陣列有第二貫穿孔401;第二貫穿孔401內表面與卡銷302周側面滑動連接。其中如圖1所示,底座1底部固定連接有四個萬向輪101;四個萬向輪101上均設有制動片。其中如圖6所示,卡銷302包括第四圓管303和第五圓管304;第四圓管303內表面開有若干滑槽305;第五圓管304周側面固定連接有若干滑塊306;第五圓管304內表面間隙配合有第二彈簧307;第二彈簧307另一端與第四圓管303內表面間隙配合;第五圓管304一端固定連接有一半球體308。其中如圖1和3所示,第二圓管7內徑長度大于第一直桿4外徑長度,差值在2cm-3cm的范圍,方便滑動。其中如圖2和4所示,第三圓管12內徑長度大于第二直桿9外徑長度,差值在1cm-2cm的范圍,方便滑動。本實施例的一個具體應用為:通過按壓固定架2,使得第一齒套6和第一齒輪5分離,從而轉動固定架2,然后通過第一彈簧8的作用,使得第一齒輪5和第一齒套6嚙合,使得固定架2不在轉動,通過第一圓管3和第一直桿4可以調節高度,通過滑動教學板本體13,使得第二齒輪10和第二齒套11發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便于調節的移動教學板,包括底座(1)和固定架(2),其特征在于:/n所述底座(1)上表面固定連接有第一圓管(3);所述第一圓管(3)內表面滑動連接有第一直桿(4);所述第一直桿(4)周側面固定連接有第一齒輪(5);所述第一齒輪(5)周側面嚙合有第一齒套(6);所述第一齒套(6)周側面固定連接有第二圓管(7);所述第二圓管(7)內表面固定連接有第一彈簧(8);所述第一彈簧(8)另一端與第一直桿(4)一端固定連接;/n所述固定架(2)下表面與第二圓管(7)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固定架(2)一相對內表面均固定連接有第二直桿(9);所述第二直桿(9)周側面固定連接有第二齒輪(10);所述第二齒輪(10)周側面嚙合有第二齒套(11);所述第二齒套(11)周側面固定連接有第三圓管(12);所述第三圓管(12)一表面固定連接有教學板本體(13);/n其中,所述第一圓管(3)周側面開有第一貫穿孔(301);所述第一貫穿孔(301)內表面滑動連接有一卡銷(302);/n其中,所述第一直桿(4)周側面線性陣列有第二貫穿孔(401);所述第二貫穿孔(401)內表面與卡銷(302)周側面滑動連接。/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便于調節的移動教學板,包括底座(1)和固定架(2),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座(1)上表面固定連接有第一圓管(3);所述第一圓管(3)內表面滑動連接有第一直桿(4);所述第一直桿(4)周側面固定連接有第一齒輪(5);所述第一齒輪(5)周側面嚙合有第一齒套(6);所述第一齒套(6)周側面固定連接有第二圓管(7);所述第二圓管(7)內表面固定連接有第一彈簧(8);所述第一彈簧(8)另一端與第一直桿(4)一端固定連接;
所述固定架(2)下表面與第二圓管(7)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固定架(2)一相對內表面均固定連接有第二直桿(9);所述第二直桿(9)周側面固定連接有第二齒輪(10);所述第二齒輪(10)周側面嚙合有第二齒套(11);所述第二齒套(11)周側面固定連接有第三圓管(12);所述第三圓管(12)一表面固定連接有教學板本體(13);
其中,所述第一圓管(3)周側面開有第一貫穿孔(301);所述第一貫穿孔(301)內表面滑動連接有一卡銷(302);
其中,所述第一直桿(4)周側面線性陣列有第二貫穿孔(401);所述第二貫穿孔(401)內表面與...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洪宇,
申請(專利權)人:劉洪宇,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山東;37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