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是氣門桿頸部退火生產線,其結構是雙層齒輪固定端和雙層齒輪調節端分別安裝在機架頂面上兩側,雙層齒輪固定端下部連接動力機構,雙層齒輪固定端和雙層齒輪調節端之間設兩根平行的治具限位條,傳動鏈安裝在雙層齒輪固定端、雙層齒輪調節端和治具限位條上,傳動鏈上安裝有若干個隨行夾具,治具限位條外側設治具下托板,雙層齒輪固定端旁設上料料道,兩側治具下托板外側分別設加熱區和下料區。本發明專利技術的優點:結構簡單有效,提高了生產效率,實現2?3秒即可完成對一件氣門桿的頸部退火,降低了能耗,安全性高,杜絕安全生產事故。
Valve stem neck annealing production line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氣門桿頸部退火生產線
本專利技術涉及的是氣門桿頸部退火生產線。
技術介紹
汽車氣門桿,用于向發動機內輸入空氣并排出燃燒后的廢氣。從發動機結構上分為進氣門和排氣門,進氣門用于將空氣吸入發動機內,與燃料混合燃燒,排氣門用于將燃燒后的廢氣排出并散熱。氣門桿由頭部和桿部組成,頭部和桿部之間為頸部,需要對氣門桿頸部進行退火處理。現有技術中有使用鍋爐對氣門桿整體進行退火或者進行人工退火。然而使用鍋爐對氣門桿整體進行退火耗能很高,不僅沒有必要,且不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而人工對氣門桿頸部進行退火則效率低下,且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容易造成安全生產事故。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提出的是氣門桿頸部退火生產線,其目的旨在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實現有效對氣門桿頸部進行退火且降低能耗,提高生產效率,杜絕安全事故。本專利技術的技術解決方案:氣門桿頸部退火生產線,其結構包括安裝在機架上的上料料道、隨行夾具、加熱區、下料區、雙層齒輪固定端、雙層齒輪調節端和治具限位條,其中雙層齒輪固定端和雙層齒輪調節端分別安裝在機架頂面上兩側,雙層齒輪固定端下部連接動力機構,雙層齒輪固定端和雙層齒輪調節端之間設兩根平行的治具限位條,傳動鏈安裝在雙層齒輪固定端、雙層齒輪調節端和治具限位條上,傳動鏈上安裝有若干個隨行夾具,治具限位條外側設治具下托板,雙層齒輪固定端旁設上料料道,兩側治具下托板外側分別設加熱區和下料區。優選的,所述的上料料道上設分料機構。優選的,所述的雙層齒輪固定端上方設上料輔助機構,雙層齒輪固定端與上料料道之間設定位機構,上料料道與雙層齒輪固定端旁設上料機械手和定高機構。優選的,所述的加熱區包括加熱管,加熱管連接超高頻加熱機,超高頻加熱機外接超高頻加熱主機,超高頻加熱主機設置在機架一側,超高頻加熱主機外側還設有冷水機。優選的,所述的加熱區一側設溫度檢測傳感器。優選的,所述的下料區包括下料輔助機構、過渡料道和下料料道,下料輔助機構設置在兩個治具限位條之間,過渡料道設置在下料輔助機構相對的治具限位條外側,過渡料道端部連接下料料道。優選的,所述的下料料道的上方和前方分別設冷卻風機和冷卻風扇。本專利技術的優點:結構簡單有效,提高了生產效率,實現2-3秒即可完成對一件氣門桿的頸部退火,降低了能耗,安全性高,杜絕安全生產事故。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氣門桿頸部退火生產線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去除超高頻加熱主機和冷水機后的俯視圖。圖3是圖1的主視圖。圖4是圖3去除超高頻加熱主機和冷水機后的左視圖。圖中的A是產品、1是機架、2是上料料道、21是定位機構、3是上料輔助機構、4是上料機械手、5是隨行夾具、6是定高機構、7是加熱區、71是加熱管、72是超高頻加熱機、73是超高頻加熱主機、74是冷水機、8是溫度檢測傳感器、9是下料區、91是下料輔助機構、92是過渡料道、93是下料料道、10是雙層齒輪固定端、11是雙層齒輪調節端、12是治具限位條、13是治具下托板。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如圖1-4所示,氣門桿頸部退火生產線,其結構包括安裝在機架1上的上料料道2、隨行夾具5、加熱區7、下料區9、雙層齒輪固定端10、雙層齒輪調節端11和治具限位條12,其中雙層齒輪固定端10和雙層齒輪調節端11分別安裝在機架1頂面上兩側,雙層齒輪固定端10下部連接動力機構,雙層齒輪固定端10和雙層齒輪調節端11之間設兩根平行的治具限位條12,傳動鏈安裝在雙層齒輪固定端10、雙層齒輪調節端11和治具限位條12上,傳動鏈上安裝有若干個隨行夾具5,治具限位條12外側設治具下托板13,雙層齒輪固定端1旁設上料料道2,兩側治具下托板13外側分別設加熱區7和下料區9。所述的上料料道2上設分料機構。所述的雙層齒輪固定端1上方設上料輔助機構3,雙層齒輪固定端1與上料料道2之間設定位機構21,上料料道2與雙層齒輪固定端1旁設上料機械手4和定高機構6。所述的加熱區7包括加熱管71,加熱管71形狀與氣門桿形狀配合,加熱管71連接超高頻加熱機72,超高頻加熱機72外接超高頻加熱主機73,超高頻加熱主機73設置在機架1一側,超高頻加熱主機73外側還設有冷水機74。所述的加熱區7一側設溫度檢測傳感器8。所述的下料區9包括下料輔助機構91、過渡料道92和下料料道93,下料輔助機構91設置在兩個治具限位條12之間,過渡料道92設置在下料輔助機構91相對的治具限位條12外側,過渡料道92端部連接下料料道93。所述的下料料道93的上方和前方分別設冷卻風機和冷卻風扇。所述的下料輔助機構91處設有將產品A從隨行夾具5推至過渡料道92上的推料機構,過渡料道92上也設有將產品A從過渡料道92推至下料料道93上的推料機構,推料機構可為氣缸及推板。以上所述的分料機構、上料輔助機構3、定高機構6和下料輔助機構91等都為現有技術,可使用氣缸及相應推塊。根據以上結構,工作時,1)先從上料料道2上料【可以人工上料,也可以和前道工序(沖床)直接對接】,上料料道2優選的分料結構可保證產品順利上料;2)當隨行夾具5到位后,定位機構21工作定位住隨行夾具5位置,然后上料輔助機構3工作,將隨行夾具5張開,最后上料機械手4上料,上料后上料輔助機構3回位,隨行夾具5向前運行;3)隨行夾具5裝上產品A運到定高機構6,定高機構6工作以保證每個產品A加熱時位置一致;4)產品A隨著隨行夾具5進入加熱區7,進行通過式加熱,在出加熱區7時溫度檢測傳感器8工作,檢查產品A加熱溫度,通過此數據從而確定加熱的穩定性;5)出加熱區7到下料區9過程中,屬于自然冷卻,到下料區9時,下料輔助機構91工作,將隨行夾具5打開,然后將產品A推入過渡料道92,再由過渡料道92推到下料料道93中,下料料道93正上方有一個風機,正前方有一個小風扇,其目的是加速冷卻,下料料道93的長短跟冷卻時間有關聯。以上所述各部件均為現有技術,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使用任意可實現其對應功能的型號和現有設計。以上所述的僅是本專利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專利技術創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氣門桿頸部退火生產線,其特征包括安裝在機架(1)上的上料料道(2)、隨行夾具(5)、加熱區(7)、下料區(9)、雙層齒輪固定端(10)、雙層齒輪調節端(11)和治具限位條(12),其中雙層齒輪固定端(10)和雙層齒輪調節端(11)分別安裝在機架(1)頂面上兩側,雙層齒輪固定端(10)下部連接動力機構,雙層齒輪固定端(10)和雙層齒輪調節端(11)之間設兩根平行的治具限位條(12),傳動鏈安裝在雙層齒輪固定端(10)、雙層齒輪調節端(11)和治具限位條(12)上,傳動鏈上安裝有若干個隨行夾具(5),治具限位條(12)外側設治具下托板(13),雙層齒輪固定端(1)旁設上料料道(2),兩側治具下托板(13)外側分別設加熱區(7)和下料區(9)。
【技術特征摘要】
1.氣門桿頸部退火生產線,其特征包括安裝在機架(1)上的上料料道(2)、隨行夾具(5)、加熱區(7)、下料區(9)、雙層齒輪固定端(10)、雙層齒輪調節端(11)和治具限位條(12),其中雙層齒輪固定端(10)和雙層齒輪調節端(11)分別安裝在機架(1)頂面上兩側,雙層齒輪固定端(10)下部連接動力機構,雙層齒輪固定端(10)和雙層齒輪調節端(11)之間設兩根平行的治具限位條(12),傳動鏈安裝在雙層齒輪固定端(10)、雙層齒輪調節端(11)和治具限位條(12)上,傳動鏈上安裝有若干個隨行夾具(5),治具限位條(12)外側設治具下托板(13),雙層齒輪固定端(1)旁設上料料道(2),兩側治具下托板(13)外側分別設加熱區(7)和下料區(9)。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門桿頸部退火生產線,其特征是所述的上料料道(2)上設分料機構。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門桿頸部退火生產線,其特征是所述的雙層齒輪固定端(1)上方設上料輔助機構(3),雙層齒輪固定端(1)與上料料道(2)之間設定位機構(2...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董仲偉,智應春,
申請(專利權)人:無錫眾望四維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