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passive contact full back electrode of solar cell structure and its preparing method, the structure includes a silicon substrate, the silicon substrate is provided Pyramid suede, silicon substrate formed on a polished surface, on silicon substrate is arranged on the back surface of the tunneling oxide layer in the tunneling oxide layer on the polysilicon layer and the N type are arranged alternately the P type polysilicon layer, the middle layer and the P type N type polysilicon polysilicon layer by the polysilicon layer to isolate metal metal contact electrode and the N region P region contact electrode N type polysilicon layer and the P type polysilicon layer are respectively arranged on the corresponding. As another improved structure, a reverse passivation film can be provided and a contact hole is opened on the passivation film, wherein the N zone metal contact electrode and the P zone metal contact electrode are arranged. The technical scheme of the invention will be applied to the contact means passivation battery electrodes, can greatly reduce the surface recombination velocity, especially the metal contact zone composite rate, improve the open circuit voltage, so as to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the battery.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鈍化接觸全背電極太陽電池結構及其制備方法
本專利技術涉及太陽能電池
,特別涉及一種鈍化接觸全背電極太陽電池結構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介紹
太陽電池作為一種清潔能源,是新能源,并能改變能源結構,其永恒的發展方向是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全背電極太陽電池的制備流程復雜,主要是復雜的背面圖形化過程,涉及到多次掩膜和擴散過程。一般是通過圖形化的氧化掩膜來進行定域擴散。掩膜的圖形化需要用到絲網印刷或激光工藝,增加了工藝步驟。電池開路電壓的高低取決于鈍化效果的好壞,目前一般的全背電極電池都是采用AlOx、SiNx或SiO2等薄膜結構來進行背面鈍化。這種鈍化結構可以減小表面復合速率,對開壓的提升有一定的幫助。但是,要想往更高的開路電壓發展,此種鈍化技術也遇到了瓶頸,特別是金屬接觸區的復合速率大,限制了電池效率的提升。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鈍化接觸全背電極太陽電池結構及其制備方法,有利于降低鈍化區和金屬接觸區復合速率,提升開路電壓和電池效率。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鈍化接觸全背電極太陽電池結構,包括硅片襯底,在硅片襯底正面設置金字塔絨面,硅片襯底背面形成拋光面,在硅片襯底背面設置遂穿氧化層,在遂穿氧化層上交替排列N型多晶硅層和P型多晶硅層,N型多晶硅層和P型多晶硅層中間通過本征多晶硅層隔離開來,N型多晶硅層和P型多晶硅層上分別設置對應的N區金屬接觸電極和P區金屬接觸電極。進一步改進在于,在N型多晶硅層、P型多晶硅層以及本征多晶硅層上設置背面鈍化膜,在背面鈍化膜上對應N區金屬接觸電極的位置設置有N區接觸孔,在背面鈍化膜上對應P區金屬接觸電極的 ...
【技術保護點】
一種鈍化接觸全背電極太陽電池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硅片襯底,在硅片襯底正面設置金字塔絨面,硅片襯底背面形成拋光面,在硅片襯底背面設置遂穿氧化層,在遂穿氧化層上交替排列N型多晶硅層和P型多晶硅層,N型多晶硅層和P型多晶硅層中間通過本征多晶硅層隔離開來,N型多晶硅層和P型多晶硅層上分別設置對應的N區金屬接觸電極和P區金屬接觸電極。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鈍化接觸全背電極太陽電池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硅片襯底,在硅片襯底正面設置金字塔絨面,硅片襯底背面形成拋光面,在硅片襯底背面設置遂穿氧化層,在遂穿氧化層上交替排列N型多晶硅層和P型多晶硅層,N型多晶硅層和P型多晶硅層中間通過本征多晶硅層隔離開來,N型多晶硅層和P型多晶硅層上分別設置對應的N區金屬接觸電極和P區金屬接觸電極。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鈍化接觸全背電極太陽電池結構,其特征在于:在N型多晶硅層、P型多晶硅層以及本征多晶硅層上設置背面鈍化膜,在背面鈍化膜上對應N區金屬接觸電極的位置設置有N區接觸孔,在背面鈍化膜上對應P區金屬接觸電極的位置設置有P區接觸孔,然后在N區接觸孔中設置對應的N區金屬接觸電極,在P區接觸孔中設置對應的P區金屬接觸電極,并且N區金屬接觸電極的上端伸出N區接觸孔,P區金屬接觸電極的上端伸出P區接觸孔,其中背面鈍化膜結構為AlOx/SiNx或者SiO2/AlOx/SiNx的疊層膜組合。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鈍化接觸全背電極太陽電池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硅片襯底為N型硅片襯底,金字塔絨面上還設置有前表面場,在前表面場外側設置正面鈍化減反膜。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鈍化接觸全背電極太陽電池結構,其特征在于:遂穿氧化層的厚度為0.5-5nm,多晶硅層厚度為20-300nm。5.一種鈍化接觸全背電極太陽電池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1)對N型單晶硅片襯底進行前處理,形成正面為金字塔絨面,背面為拋光面的單面拋光制絨結構;2)對經過前處理的硅片進行遂穿氧化層生長,通過爐管方式生長熱氧化層,或者通過臭氧水生長濕法氧化層,或者通過化學方法生長,遂穿氧化層厚度為0.5-5nm;3)使用LPCVD或PECVD方法在背面生長本征非晶硅層或者多晶硅層,本征非晶硅層或者多晶硅層厚度為20-300nm;4)在正面金字塔絨面上采用離子注入方法注入磷,作為前表面場,或者通過爐管擴散、APCVD方法形成,方阻為100-1000Ω/□;5)在背面需要形成P型多晶硅層摻雜區域的地方進行硼注入,硼注入通過在硅片上方設置對應圖形的掩模版來實現局域注入;6)在背面需要形成N型多晶硅層摻雜區域的地方進行磷注入,磷注入通過在硅片上方設置具有對應圖形的掩模版來實現局域注入,硼注入和磷注入的掩模版圖形呈交替排列,通過掩模版圖形來形成介于硼注入與磷注入區域中間的非摻雜區域,即本征多晶硅層區域;7)對經過三次注入的硅片襯底進行共退火處理,使非晶硅晶化成多晶硅,同時注入雜質原子擴散進入多晶硅層;8)對經過共退火處理的硅片襯底進行清洗,然后在背面形成鈍化膜,鈍化膜結構為AlOx/SiNx或者SiO2/AlOx/SiNx的疊層膜組合,在正面形成正面鈍化減反膜,結構為單層或疊層SiNx,或者SiO2/SiNx/SiNxOy的疊層膜組合;9)對背面鈍化膜進行開孔處理,在P區和N區進行開孔處理,分別開出P區接觸孔和N區接觸孔;10)在P區接觸孔和N區接觸孔上制備對應的P區金屬接觸電極和N區金屬接觸電極。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鈍化接觸...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華,魯偉明,李中蘭,
申請(專利權)人:泰州樂葉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