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閥門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組合閥。一種組合閥,所述組合閥包括閥體,以及設置在閥體內的第一閥芯和第二閥芯,以及與所述第一閥芯相連接的第一閥桿,以及與所述第二閥芯相連接的第二閥桿;所述閥體內部軸向貫穿設有介質流道,閥體由第一閥體和第二閥體相互連接構成,第一閥體內設有第一閥腔,第二閥體內設有第二閥腔;該組合閥適用于煤化工產業,具有耐磨性好,密封性強和使用壽命長的優勢。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閥門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組合閥。
技術介紹
我國正在大力發展煤化工產業,而在該產業中氣化爐中的排渣、排灰系統工況非常惡劣,該系統不但溫度高(短時達1000℃)、壓差高,且介質為固體顆粒或粉態狀,對閥門的性能要求非常高,要求閥門具有耐磨、耐腐蝕、耐高溫高壓、使用壽命長等特點。目前在此工況下通常采用兩臺硬密封O型球閥安裝在一起,分為進、出口側兩閥門,以保證排渣排灰系統整體運行。但這類組合閥存在以下不足之處:由于排灰鎖斗排除的介質為高溫煤渣或煤粉,使得閥門在運行過程中,渣粉態介質會堆積在球閥的閥腔內,從而造成閥芯與介質摩擦,刮傷球面,造成閥門泄漏,在高壓差情況下,閥門內件很快就被沖刷壞。并且,球閥由于其自身結構特性,使得介質在閥體腔體內易堆積,堵塞閥內腔,從而造成閥門扭矩增大、球體卡滯、閥門開關不到位、損壞密封面等現象。在高壓情況下,當閥門關不嚴時,管道介質會形成節流現象,嚴重沖刷壞閥門。在此情況下,反而受兩閥芯之間腔體內積灰影響,大大降低了兩閥門的使用壽命,從而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組合閥,該組合閥適用于煤化工產業,具有耐磨性好,密封性強和使用壽命長的優勢。為了實現上述的目的,本技術采用了以下的技術方案:一種組合閥,所述組合閥包括閥體,以及設置在閥體內的第一閥芯和第二閥芯,以及與所述第一閥芯相連接的第一閥桿,以及與所述第二閥芯相連接的第二閥桿;所述閥體內部軸向貫穿設有介質流道,閥體由第一閥體和第二閥體相互連接構成,第一閥體內設有第一閥腔,第二閥體內設有第二閥腔;所述第一閥體的第一閥腔底部定位有第一定位軸,第一閥腔頂部定位有第一閥桿;所述第一閥體上連接固定有第一散熱體,第一散熱體的外側壁上設有若干散熱翅壁,第一閥桿穿設定位在第一散熱體內;第一閥桿與第一散熱體之間設有第一桿體密封組件,第一桿體密封組件包括設置在第一閥桿與第一散熱體之間的第一填料,以及用于定位所述第一填料的第一填料套,以及用于定位所述第一填料套的第一填料壓板;所述第一填料套和第一填料壓板均套設在第一閥桿上,第一填料壓板通過連接部件連接所述第一散熱體上;所述第一閥芯設置在第一閥腔內,第一閥芯的截面呈V形,第一閥芯的V形開口一端連接固定在第一定位軸上,第一閥芯的V形開口另一端連接固定在第一閥桿上;所述第一閥腔的上游腔口內設有第一流道密封組件,第一流道密封組件包括設置在第一閥體上的第一基座,以及設置在第一基座上的第一閥座;第一基座的截面呈環形,第一基座的環體外側面上周向開設有若干槽口,槽口內設置有第一彈簧,第一彈簧的外端部抵靠在第一閥體上;所述第一閥座的外側面抵靠在第一基座上,第一閥座與第一基座之間還設有第一密封圈,第一閥座的內端口與所述第一閥芯的V形底部外側面緊密貼合;所述第二閥體的第二閥腔底部定位有第二定位軸,第二閥腔頂部定位有第二閥桿;所述第二閥體上連接固定有第二散熱體,第二散熱體的外側壁上設有若干散熱翅壁,第二閥桿穿設定位在第二散熱體內;第二閥桿與第二散熱體之間設有第二桿體密封組件,第二桿體密封組件包括設置在第二閥桿與第二散熱體之間的第二填料,以及用于定位所述第二填料的第二填料套,以及用于定位所述第二填料套的第二填料壓板;所述第二填料套和第二填料壓板均套設在第二閥桿上,第二填料壓板通過連接部件連接所述第二散熱體上;所述第二閥芯設置在第二閥腔內,第二閥芯的下端部固定在第二定位軸上,第二閥芯的上端部固定在第二閥桿上;所述第二閥芯的截面呈O形,第二閥芯內部設有閥芯流道,閥芯流道與所述介質流道同軸設置;所述第二閥腔的兩側腔口上均設置有第二流道密封組件,第二流道密封組件包括設置在第二閥體上的第二基座,以及設置在第二基座上的第二閥座;第二基座的截面呈環形,第二基座的環體外側面上周向開設有若干槽口,槽口內設置有第二彈簧,第二彈簧的外端部抵靠在第二閥體上;所述第二閥座的外側面抵靠在第二基座上,第二閥座與第二基座之間還設有第二密封圈,第二閥座的內端口與所述第二閥芯的球體外側面緊密貼合。本技術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該組合閥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優勢:1,該組合閥的閥體內部設置有第一閥芯和第二閥芯,第一閥芯是V形閥,“V”型切口的第一閥芯具有自動剪切功能,能夠有效隔離渣粉態介質;第二閥芯是O形閥,O形閥能夠保證閥體的密封性。關閉時,第一閥芯先關閉,將介質流道隔斷,有效隔離渣粉防止閥芯磨損;O形閥再行關閉,保證閥體的密封性;2,該組合閥中,閥體上設有第一散熱體和第二散熱體,第一散熱體和第二散熱體用于對閥體散熱,避免閥桿內封件由于高溫損壞,提升設備安全性。第一閥桿與第一散熱體之間設有第一桿體密封組件,第二閥桿與第二散熱體之間設有第二桿體密封組件;桿體密封組件中(包括第一桿體密封組件和第二桿體密封組件),填料用于保證桿體與散熱體之間的密封性,填料套和填料壓板用于對填料進行定位,使填料壓緊固定,防止填料在與所述閥桿長期的摩擦過程中產生松動;從而提升其密封效果,使閥體不易生產介質泄露和滲透,保障閥體運動,延長了閥體的使用壽命;3,該組合閥中,第一閥腔的上游腔口內設有第一流道密封組件,第二閥腔的兩側腔口上均設置有第二流道密封組件,從而保障閥體關閉狀態下的密封性;具體地,流道密封組件中(包括第一流道密封組件和第二流道密封組件),閥座設置在基座上,閥座與閥芯的球體外側面接觸密封,而所述基座與閥體之間設有彈簧調節,采用彈簧配合密封的這種補償式密封方式;在密封時,彈簧的彈力依次作用基座、閥座,使閥座與閥芯漲緊配合從而提升密封效果;在閥芯轉動過程中,閥座進一步壓縮彈簧,使閥芯轉動更便利;相比于硬性密封結構中的轉動過程,該閥芯轉動過程中產生摩擦力大大減小,從而緩解閥芯表面的磨損狀況,延長球閥使用壽命。附圖說明圖1為組合閥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氣動控制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優選實施方案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如圖1~2所示的一種氣動控制組合閥體機構,包括組合閥,以及控制所述組合閥的氣動控制系統。組合閥所述組合閥包括閥體,以及設置在閥體內的第一閥芯12和第二閥芯22,以及與所述第一閥芯12相連接的第一閥桿13,以及與所述第二閥芯22相連接的第二閥桿23;所述閥體內部軸向貫穿設有介質流道a,閥體由第一閥體11和第二閥體21相互連接構成,第一閥體11內設有第一閥腔14,第二閥體21內設有第二閥腔24。第一閥芯安裝結構如下:所述第一閥體11的第一閥腔14底部定位有第一定位軸15,第一閥腔14頂部定位有第一閥桿13。所述第一閥體11上連接固定有第一散熱體16,第一散熱體16的外側壁上設有若干散熱翅壁,第一閥桿13穿設定位在第一散熱體16內;第一閥桿13與第一散熱體16之間設有第一桿體密封組件,第一桿體密封組件包括設置在第一閥桿13與第一散熱體16之間的第一填料171,以及用于定位所述第一填料171的第一填料套172,以及用于定位所述第一填料套172的第一填料壓板173;所述第一填料套172和第一填料壓板173均套設在第一閥桿13上,第一填料壓板173通過連接部件(如螺栓)連接所述第一散熱體16上。所述第一閥芯12設置在第一閥腔14內,第一閥芯12的截面呈V形,第一閥芯12的V形開口一端連接固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組合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組合閥包括閥體,以及設置在閥體內的第一閥芯和第二閥芯,以及與所述第一閥芯相連接的第一閥桿,以及與所述第二閥芯相連接的第二閥桿;所述閥體內部軸向貫穿設有介質流道,閥體由第一閥體和第二閥體相互連接構成,第一閥體內設有第一閥腔,第二閥體內設有第二閥腔;所述第一閥體的第一閥腔底部定位有第一定位軸,第一閥腔頂部定位有第一閥桿;所述第一閥體上連接固定有第一散熱體,第一散熱體的外側壁上設有若干散熱翅壁,第一閥桿穿設定位在第一散熱體內;第一閥桿與第一散熱體之間設有第一桿體密封組件,第一桿體密封組件包括設置在第一閥桿與第一散熱體之間的第一填料,以及用于定位所述第一填料的第一填料套,以及用于定位所述第一填料套的第一填料壓板;所述第一填料套和第一填料壓板均套設在第一閥桿上,第一填料壓板通過連接部件連接所述第一散熱體上;所述第一閥芯設置在第一閥腔內,第一閥芯的截面呈V形,第一閥芯的V形開口一端連接固定在第一定位軸上,第一閥芯的V形開口另一端連接固定在第一閥桿上;所述第一閥腔的上游腔口內設有第一流道密封組件,第一流道密封組件包括設置在第一閥體上的第一基座,以及設置在第一基座上的第一閥座;第一基座的截面呈環形,第一基座的環體外側面上周向開設有若干槽口,槽口內設置有第一彈簧,第一彈簧的外端部抵靠在第一閥體上;所述第一閥座的外側面抵靠在第一基座上,第一閥座與第一基座之間還設有第一密封圈,第一閥座的內端口與所述第一閥芯的V形底部外側面緊密貼合;所述第二閥體的第二閥腔底部定位有第二定位軸,第二閥腔頂部定位有第二閥桿;所述第二閥體上連接固定有第二散熱體,第二散熱體的外側壁上設有若干散熱翅壁,第二閥桿穿設定位在第二散熱體內;第二閥桿與第二散熱體之間設有第二桿體密封組件,第二桿體密封組件包括設置在第二閥桿與第二散熱體之間的第二填料,以及用于定位所述第二填料的第二填料套,以及用于定位所述第二填料套的第二填料壓板;所述第二填料套和第二填料壓板均套設在第二閥桿上,第二填料壓板通過連接部件連接所述第二散熱體上;所述第二閥芯設置在第二閥腔內,第二閥芯的下端部固定在第二定位軸上,第二閥芯的上端部固定在第二閥桿上;所述第二閥芯的截面呈O形,第二閥芯內部設有閥芯流道,閥芯流道與所述介質流道同軸設置;所述第二閥腔的兩側腔口上均設置有第二流道密封組件,第二流道密封組件包括設置在第二閥體上的第二基座,以及設置在第二基座上的第二閥座;第二基座的截面呈環形,第二基座的環體外側面上周向開設有若干槽口,槽口內設置有第二彈簧,第二彈簧的外端部抵靠在第二閥體上;所述第二閥座的外側面抵靠在第二基座上,第二閥座與第二基座之間還設有第二密封圈,第二閥座的內端口與所述第二閥芯的球體外側面緊密貼合。...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組合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組合閥包括閥體,以及設置在閥體內的第一閥芯和第二閥芯,以及與所述第一閥芯相連接的第一閥桿,以及與所述第二閥芯相連接的第二閥桿;所述閥體內部軸向貫穿設有介質流道,閥體由第一閥體和第二閥體相互連接構成,第一閥體內設有第一閥腔,第二閥體內設有第二閥腔;所述第一閥體的第一閥腔底部定位有第一定位軸,第一閥腔頂部定位有第一閥桿;所述第一閥體上連接固定有第一散熱體,第一散熱體的外側壁上設有若干散熱翅壁,第一閥桿穿設定位在第一散熱體內;第一閥桿與第一散熱體之間設有第一桿體密封組件,第一桿體密封組件包括設置在第一閥桿與第一散熱體之間的第一填料,以及用于定位所述第一填料的第一填料套,以及用于定位所述第一填料套的第一填料壓板;所述第一填料套和第一填料壓板均套設在第一閥桿上,第一填料壓板通過連接部件連接所述第一散熱體上;所述第一閥芯設置在第一閥腔內,第一閥芯的截面呈V形,第一閥芯的V形開口一端連接固定在第一定位軸上,第一閥芯的V形開口另一端連接固定在第一閥桿上;所述第一閥腔的上游腔口內設有第一流道密封組件,第一流道密封組件包括設置在第一閥體上的第一基座,以及設置在第一基座上的第一閥座;第一基座的截面呈環形,第一基座的環體外側面上周向開設有若干槽口,槽口內設置有第一彈簧,第一彈簧的外端部抵靠在第一閥體上;所述第一閥座的...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粟飛,洪衛,潘益茅,孔令果,諸利君,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中德自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