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治療手足癬的藥物組合物,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備而成的制劑:苦參25~35份,蛇床子10~20份,地膚子15~25份,烏梅5~15份,黃精15~25份,花椒3~7份,藿香10~20份,冰片3~7份,白鮮皮15~25份,南鶴虱15~25份,生百部15~25份,榧子15~25份,大風子15~25份,生大黃10~20份,生黃柏25~35份。本發明專利技術還提供了前述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和用途。本發明專利技術藥物組合物配方精當,可以有效治療各種類型的手癬和足癬,且副作用小,制備方法簡單,為手足癬的臨床治療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治療手足癬的藥物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和用途。
技術介紹
手癬、足癬,簡稱手足癬,是皮膚科最常見的皮膚真菌病,屬于中醫學“鵝掌風”“腳濕氣”的范疇,主要是由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等感染引起,嚴重時可伴有細菌感染,臨床上常是兩種或多種菌的混合感染。中醫認為該病由生活起居不慎,脾胃濕熱下注,濕熱之邪外侵,郁于肌膚而發,日久則氣血凝滯,血敗肌腐,風蟲滋生,故瘙癢無休。該病發病率高,在人群中普遍發病率為15%左右,在全世界廣泛流行,夏秋季發病率高,常表現為夏重冬輕或夏發冬愈,多累及成年人,男女比例無明顯差異,易反復發作,不易根治,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且本病主要通過接觸傳染,用手搔抓患癬部位或與患者共用鞋襪、手套、浴巾、腳盆等是主要傳播途徑。手足癬治療多采用局部外用抗真菌乳膏如克霉唑、聯苯芐唑以及近年來上市的布替萘芬及特比萘芬乳膏,均發現存在停藥復發的可能。由于使用時間較長,患者依從性差,足癬患者外用藥物堅持不到2周者達83.5%。系統性聯合用藥存在患者懼怕副作用、依從性差等問題。中醫藥治療可明顯緩解瘙癢和皮損,還可以有效減少復發次數,延長緩解期,改善生活質量,患者接受性好。對此,中醫藥治療本病具有獨特的優勢和較好的臨床應用前景。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了一種治療手足癬的藥物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本專利技術治療手足癬的藥物組合物,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備而成的制劑:苦參25~35份,蛇床子10~20份,地膚子15~25份,烏梅5~15份,黃精15~25份,花椒3~7份,藿香10~20份,冰片3~7份,白鮮皮15~25份,南鶴虱15~25份,生百部15~25份,榧子15~25份,大風子15~25份,生大黃10~20份,生黃柏25~35份。優選地,所述藥物組合物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備而成的制劑:苦參30份,蛇床子15份,地膚子20份,烏梅10份,黃精20份,花椒5份,藿香15份,冰片5份,白鮮皮20份,南鶴虱20份,生百部20份,榧子20份,大風子20份,生大黃15份,生黃柏30份。其中,它是前述原料的原生藥粉或者水或有機溶劑提取物,加入食品領域、保健品領域或者藥學上可接受的輔料或輔助性成分制備而成的制劑。所述制劑為外用制劑。進一步地,所述外用制劑為湯劑、洗劑、散劑、貼膏劑或者凝膠劑。本專利技術還提供了一種前述藥物組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含如下步驟:(1)稱取原料藥;(2)原料藥直接打粉,或將原料藥加水煎煮或有機溶劑提取,提取液濃縮,再加入藥學上可接受的輔料或輔助性成分制備成制劑。其中,所述提取方法是:取原料藥,煎煮,即可。本專利技術還提供了一種前述藥物組合物在制備治療手癬、足癬的藥物中的用途。其中,所述藥物是治療水皰鱗屑型、角化過度型和/或浸漬糜爛型手癬、足癬的藥物。方中苦參、地膚子、生黃柏、生大黃清熱燥濕,烏梅、黃精收斂創面,藿香除濕、冰片止癢,白鮮皮“以皮治皮”引諸藥到達皮部,且兼具清熱止癢之功,南鶴虱、花椒、榧子、蛇床子、大風子、百部殺蟲止癢,諸藥合用,清熱除濕,殺蟲止癢,平復創面,促進新肌生成,治療手足癬。本專利技術藥物組合物配方精當,可以有效治療各種類型的手癬和足癬,且副作用小,制備方法簡單,為手足癬的臨床治療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顯然,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上述內容,按照本領域的普通技術知識和慣用手段,在不脫離本專利技術上述基本技術思想前提下,還可以做出其它多種形式的修改、替換或變更。以下通過實施例形式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技術的上述內容再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但不應將此理解為本專利技術上述主題的范圍僅限于以下的實例。凡基于本專利技術上述內容所實現的技術均屬于本專利技術的范圍。具體實施方式本專利技術具體實施方式中使用的原料、設備均為已知產品,通過購買市售產品獲得。實施例1本專利技術藥物組合物的制備苦參30g,蛇床子15g,地膚子20g,烏梅10g,黃精20g,花椒5g,藿香15g,冰片5g,白鮮皮20g,南鶴虱20g,生百部20g,榧子20g,大風子20g,生大黃15g,生黃柏30g。每日1劑,水煎3次,得藥液。取藥液直接使用。實施例2本專利技術藥物組合物的制備苦參25g,蛇床子10g,地膚子15g,烏梅5g,黃精15g,花椒3g,藿香10g,冰片3g,白鮮皮15g,南鶴虱15g,生百部15g,榧子15g,大風子15g,生大黃10g,生黃柏25g。每日1劑,水煎3次,得藥液。取藥液,加上藥學領域可接受的輔料制成貼膏劑。實施例3本專利技術組合物的制備苦參35g,蛇床子20g,地膚子25g,烏梅15g,黃精25g,花椒7g,藿香20g,冰片7g,白鮮皮25g,南鶴虱25g,生百部25g,榧子25g,大風子25g,生大黃20g,生黃柏35g。每日1劑,水煎3次,得藥液。取藥液,加上藥學領域可接受的輔料制成凝膠劑。以下通過實驗例證明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試驗例1本專利技術藥物組合物的臨床療效(一)收治患者標準(或診斷標準)患者性別及年齡范圍:患者100例,年齡18-65歲,女性49例,男性51例,總病程最短3月,最長3年,治療時間最短1月,最長3年。診斷標準:參照《皮膚性病學》第8版根據臨床特點,手、足癬分為三種類型:1.水皰鱗屑型:好發于指(趾)間、掌心、足趾及足側。皮損初為針尖大小的深在水皰,皰液清,壁厚而發亮,不易破潰,水皰散在或群集,可融合成多房性大皰,撕去皰壁露出蜂窩狀基地及糜爛面,水皰經數天后干涸,呈領圈狀脫屑。皮損可不斷向周圍蔓延,病情穩定時脫屑為主,瘙癢明顯。2.角化過度型:好發于掌趾部及足跟。皮損處干燥,角質明顯增厚表面粗糙脫屑,紋理加深,冬季易發生皴裂甚至出血,可伴有疼痛,一般無明顯瘙癢。3.浸漬糜爛型(間擦型):好發于指(趾)縫,足癬尤以第3-4和4-5趾間多見。多見于手足多汗、浸水、長期穿膠鞋者,夏季多發。表現為皮膚浸漬發白,表面松軟易剝脫露出潮紅糜爛面及滲液,常伴有裂隙。有明顯瘙癢,繼發細菌感染時有臭味。真菌鏡檢和培養可明確真菌感染。(二)治療標準臨床療效評價以停藥后8周的療效為最終療效,依據衛生部《抗真菌藥物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療效標準進行評定。按療效指數[療效指數=(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計算,分為痊愈、顯效、進步、無效4級。痊愈:臨床癥狀和體征完全消失,真菌鏡檢陰性;顯效:臨床癥狀和體征改善≥60%,真菌鏡檢陰性;進步:臨床癥狀和體征改善20%~59%,或真菌鏡檢陽性;無效:臨床癥狀和體征無變化、改善<20%或惡化,真菌鏡檢陽性。治愈率=(痊愈例數/病例總數)×100%。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病例總數×100%。真菌學療效評價采用真菌鏡檢按清除和未清除二級標準評價。清除:真菌鏡檢和培養均為陰性;未清除:真菌鏡檢和(或)培養陽性。真菌學清除率=清除例數/病例總數×100%。(三)治療方法1.給藥方法:明確診斷后,100例患者均采用如下藥物:苦參30g,蛇床子15g,地膚子20g,烏梅10g,黃精20g,花椒5g,藿香15g,冰片5g,白鮮皮20g,南鶴虱20g,生百部20g,榧子20g,大風子20g,生大黃15g,生黃柏30g。每日1劑,水煎3次,早、晚各1次熏患處,水溫適宜后再濕敷、浸泡患處,連用2周。治療期間,不配有其它西藥和其它療法。治療期間飲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治療手足癬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征是: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備而成的制劑:苦參25~35份,蛇床子10~20份,地膚子15~25份,烏梅5~15份,黃精15~25份,花椒3~7份,藿香10~20份,冰片3~7份,白鮮皮15~25份,南鶴虱15~25份,生百部15~25份,榧子15~25份,大風子15~25份,生大黃10~20份,生黃柏25~35份。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治療手足癬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征是: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備而成的制劑:苦參25~35份,蛇床子10~20份,地膚子15~25份,烏梅5~15份,黃精15~25份,花椒3~7份,藿香10~20份,冰片3~7份,白鮮皮15~25份,南鶴虱15~25份,生百部15~25份,榧子15~25份,大風子15~25份,生大黃10~20份,生黃柏25~35份。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備而成的制劑:苦參30份,蛇床子15份,地膚子20份,烏梅10份,黃精20份,花椒5份,藿香15份,冰片5份,白鮮皮20份,南鶴虱20份,生百部20份,榧子20份,大風子20份,生大黃15份,生黃柏30份。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是前述原料的原生藥粉或者水或有機溶劑提取物,...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郭靜,彭麗,宋宗謅,
申請(專利權)人: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四川;5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