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測長傳感裝置,包括卷筒、卷筒軸、測長線和信號轉換器,所述卷筒圍繞所述卷筒軸的軸線可轉動地設置,所述測長線纏繞于所述卷筒上且所述測長線的第一端與所述卷筒相對固定,所述信號轉換器包括固定部和相對于所述固定部轉動的轉動軸,所述測長傳感裝置還包括傳動裝置,所述信號轉換器的轉動軸通過所述傳動裝置與所述卷筒驅動連接并在所述卷筒的驅動下轉動,所述信號轉換器位于所述卷筒的徑向外側。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可以有效減少測長傳感裝置外形的整體軸向長度,利于在寬度較窄的空間內安裝測長傳感裝置。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測量設備
,特別涉及一種測長傳感裝置。
技術介紹
現有技術中,測長傳感裝置的一種常見形式是采用如電位器或編碼器等信號轉換器與卷筒及纏繞在卷筒上的測長線配合實現長度的測量。圖1和圖2示出了現有技術中的測長傳感裝置的結構。如圖1和圖2所示,該測長傳感裝置包括固定板10’、卷筒軸20’、卷筒30’、電位器40’、安裝板50’、鋼絲60’、防塵殼70’和卷簧80’。電位器通常由電阻體和可移動的電刷組成,當電刷沿電阻體移動時,在電位器的輸出端即獲得與位移量成一定關系的電阻值、電流、電壓、CAN或其它電信號。在該測長傳感裝置中,電位器40’包括固定部和轉動軸,電刷位于轉動軸上隨轉動軸轉動,電阻體則位于電位器40’的固定部上。其中電位器40’可以由編碼器替代。編碼器是將信號或數據進行編制、轉換為可用以通訊、傳輸和存儲的信號形式的設備。鋼絲60’是測長傳感裝置的測長線。鋼絲60’纏繞在卷筒30’上,卷筒30’上設計有防止鋼絲60’轉動脫落的結構使鋼絲60’的第一端相對于卷筒30’固定,第二端作為伸出端隨外部運動部件伸出和縮回,鋼絲60’的伸出能帶動卷筒30’轉動。卷簧80’與卷筒30’直接或間接的相連。卷簧80’是卷筒30’和鋼絲60’的復位機構。鋼絲60’隨外部運動部件的運動伸出時卷
簧80’儲能,外部運動部件動縮使鋼絲60’的第二端所受的拉力減小至一定程度或消失時,卷簧80’釋放存儲的能量以使卷筒30’作使鋼絲60’收回并纏繞于卷筒30’上的轉動。測長傳感裝置的卷筒軸20’、卷筒30’和電位器40’均安裝于固定板10’上。測長傳感裝置一般通過固定板10固定于其它基體上。防塵殼70’安裝于固定板10’上,防塵殼70’與固定板10’形成容納卷筒軸20’、卷筒30’和電位器40’的容納空間。安裝板50’是使電位器40’的固定部固定至固定板10’上的部件。卷筒30’與卷筒軸20’直接或間接的連接,且卷筒30’與卷筒軸20’一起轉動。電位器40’的轉動軸與卷筒軸20’同軸連接,電位器40’的固定部通過安裝板50’與防塵殼70’固定連接。如圖2所示,在防塵殼70’上設置了出線口71’,電位器40’的輸出端的接線從該出線口71’伸出。該現有技術的測長傳感裝置的工作原理如下:鋼絲60’的第二端連接外部運動部件,鋼絲60’隨該外部運動部件的運動能夠伸出和縮回,當鋼絲60’隨外部運動部件的運動伸出時,卷簧80’被拉伸儲存能量,卷筒軸20’隨卷筒30’一起旋轉,卷筒軸20’的旋轉帶動電位器40’的轉動軸旋轉,通過采集電位器40’的輸出端的電信號的變化實現測量外部運動部件的位移變化。當鋼絲60’隨外部運動部件的運動縮回時,卷簧80’的彈簧力使卷筒30’相對鋼絲60’伸出時逆向旋轉,卷筒30’的旋轉使鋼絲60’纏繞于卷筒30’上實現鋼絲60’的縮回,卷筒軸20’隨卷筒30’一起旋轉,則電位器40’實現旋轉,通過采集電位器40’的輸出端的電信號的變化實現測量外部運動部件的位移變化。在實現本技術的過程中,設計人員發現,以上現有技術的測長傳感裝置中,電位器40’的轉動軸的軸線與卷筒軸20’的軸線重合,電位器40’和卷筒軸20’沿軸向布置且電位器40’的轉動軸與卷筒軸20’一起轉動,這使得該測長傳感裝置的外形整體呈圓柱狀,其軸向長度比較大,在寬度較窄的空間內不易實現安裝。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測長傳感裝置,旨在減少測長傳感裝置外形的軸向長度,以利于在寬度較窄的空間內安裝測長傳感裝置。本技術提供一種測長傳感裝置,包括卷筒、卷筒軸、測長線和信號轉換器,所述卷筒圍繞所述卷筒軸的軸線可轉動地設置,所述測長線纏繞于所述卷筒上且所述測長線的第一端與所述卷筒相對固定,所述信號轉換器包括固定部和相對于所述固定部轉動的轉動軸,所述測長傳感裝置還包括傳動裝置,所述信號轉換器的轉動軸通過所述傳動裝置與所述卷筒驅動連接并在所述卷筒的驅動下轉動,所述信號轉換器位于所述卷筒的徑向外側。優選地,所述信號轉換器的轉動軸垂直于所述卷筒軸;或者,所述信號轉換器的轉動軸平行于所述卷筒軸。優選地,所述傳動裝置包括齒輪傳動機構、蝸輪蝸桿傳動機構、帶傳動機構和鏈傳動機構中的至少一種。優選地,所述傳動裝置包括所述齒輪傳動機構和所述蝸輪蝸桿傳動機構,所述齒輪傳動機構包括主動齒輪和從動齒輪,所述蝸輪蝸桿傳動機構包括蝸輪和蝸桿,所述主動齒輪與所述卷筒同軸設置并同步轉動,所述從動齒輪在所述主動齒輪的帶動下轉動,所述蝸輪和蝸桿中的一個與所述從動齒輪同軸設置并同步轉動,所述蝸輪和蝸桿中的另一個與所述信號轉換器的轉動軸同軸設置并同步轉動。優選地,所述齒輪傳動機構還包括至少一個過渡齒輪,所述過渡齒輪設置于所述主動齒輪與所述從動齒輪之間以將所述主動齒輪的轉動傳遞至所述從動齒輪。優選地,所述測長傳感裝置還包括復位機構,所述復位機構在所述卷筒作放出所述測長線的轉動時儲能,并在儲能后對所述卷筒施加使所述卷筒作收回所述測長線的轉動的復位力。優選地,所述測長傳感裝置還包括固定板,所述卷筒軸、所述傳動裝置和所述信號轉換器均安裝于所述固定板上。優選地,所述測長傳感裝置還包括安裝板,所述安裝板固定連接于所述固定板上,所述信號轉換器的所述固定部安裝于所述固定板上。優選地,所述測長傳感裝置還包括防塵殼,所述防塵殼安裝于所述固定板上并與所述固定板合圍成容納空間,所述卷筒軸、所述卷筒、所述傳動裝置和所述信號轉換器均位于所述容納空間內。優選地,所述信號轉換器為電位器或編碼器。基于本技術提供的測長傳感裝置,包括傳動裝置,信號轉換器的轉動軸通過傳動裝置與卷筒驅動連接并在卷筒的驅動下轉動,信號轉換器位于卷筒的徑向外側。該測長傳感裝置中,軸向長度只需滿足卷筒的設置即可,無需進一步考慮信號轉換器的軸向長度,因此,可以有效減少測長傳感裝置外形的整體軸向長度,利于在寬度較窄的空間內安裝測長傳感裝置。通過以下參照附圖對本技術的示例性實施例的詳細描述,本技術的其它特征及其優點將會變得清楚。附圖說明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技術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本技術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技術,并不構成對本技術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圖1為現有技術的測長傳感裝置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所示的測長傳感裝置的仰視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的測長傳感裝置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所示的測長傳感裝置的仰視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以下對至少一個示例
性實施例的描述實際上僅僅是說明性的,決不作為對本技術及其應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除非另外具體說明,否則在這些實施例中闡述的部件和步驟的相對布置、數字表達式和數值不限制本技術的范圍。同時,應當明白,為了便于描述,附圖中所示出的各個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實際的比例關系繪制的。對于相關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已知的技術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測長傳感裝置,包括卷筒(30)、卷筒軸(20)、測長線和信號轉換器,所述卷筒(30)圍繞所述卷筒軸(20)的軸線可轉動地設置,所述測長線纏繞于所述卷筒(30)上且所述測長線的第一端與所述卷筒(30)相對固定,所述信號轉換器包括固定部和相對于所述固定部轉動的轉動軸,其特征在于,所述測長傳感裝置還包括傳動裝置(90),所述信號轉換器的轉動軸通過所述傳動裝置(90)與所述卷筒(30)驅動連接并在所述卷筒(30)的驅動下轉動,所述信號轉換器位于所述卷筒(30)的徑向外側。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測長傳感裝置,包括卷筒(30)、卷筒軸(20)、測長線和信號轉換器,所述卷筒(30)圍繞所述卷筒軸(20)的軸線可轉動地設置,所述測長線纏繞于所述卷筒(30)上且所述測長線的第一端與所述卷筒(30)相對固定,所述信號轉換器包括固定部和相對于所述固定部轉動的轉動軸,其特征在于,所述測長傳感裝置還包括傳動裝置(90),所述信號轉換器的轉動軸通過所述傳動裝置(90)與所述卷筒(30)驅動連接并在所述卷筒(30)的驅動下轉動,所述信號轉換器位于所述卷筒(30)的徑向外側。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測長傳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號轉換器的轉動軸垂直于所述卷筒軸(20);或者,所述信號轉換器的轉動軸平行于所述卷筒軸(20)。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測長傳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動裝置(90)包括齒輪傳動機構、蝸輪蝸桿傳動機構、帶傳動機構和鏈傳動機構中的至少一種。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測長傳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動裝置(90)包括所述齒輪傳動機構和所述蝸輪蝸桿傳動機構,所述齒輪傳動機構包括主動齒輪(91)和從動齒輪(93),所述蝸輪蝸桿傳動機構包括蝸輪(95)和蝸桿(94),所述主動齒輪(91)與所述卷筒(30)同軸設置并同步轉動,所述從動齒輪(93)在所述主動齒輪(91)的帶動下轉動,所述蝸輪(95)和蝸桿(94)中的一個與所述從動齒輪(93)同軸設置并同步轉動,所述蝸輪(95)和蝸桿(94)中的另一個與所述信...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鄧永建,肖成林,趙瑞學,周化龍,
申請(專利權)人:徐州重型機械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