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跳動檢測雙壓緊機構,其包括:底座;移動裝置設置在所述底座的一側面上,且所述移動裝置設置為沿所述底座的一側面上下滑動;沖壓裝置固定在移動裝置上,用于給待測制動盤施壓;驅動裝置通過萬向接頭與所述沖壓裝置連接,用于驅動所述沖壓裝置上下運動。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跳動檢測雙壓緊機構是對兩段式內圈的軸承專門設計的跳動設備,其主要增加了模擬中心螺栓的壓緊力,可以有效地消除由于兩段式內圈造成的自由狀態的軸承間隙,從而實現檢測到更真實的盤轂總成(制動盤和輪轂總成連接后的小總成)的跳動值。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汽車工裝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跳動檢測雙壓緊機構。
技術介紹
在汽車領域中,隨著對汽車的舒適性越來越高的要求,剎車抖動帶來的抱怨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而且,近年來上海大眾對于后橋制動盤也都提出了跳動小于0.08mm的要求。在現有技術中,后橋跳動檢測都是將輪轂總成和制動盤裝配后,再將裝配總成定位裝配制動盤上表面,施加800N的模擬輪胎螺栓的壓緊力,撥動制動盤旋轉,用傳感器測量制動盤外圓向內10mm處的跳動值。這種通過傳感器測量制動盤的跳動值不夠精確,無法反映制動盤的真實跳動值。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后橋跳動檢測不夠精確的缺陷,提供一種跳動檢測雙壓緊機構。本技術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一種跳動檢測雙壓緊機構,其特點在于,所述跳動檢測雙壓緊機構包括:底座;移動裝置,所述移動裝置設置在所述底座的一側面上,且所述移動裝置設置為沿所述底座的一側面上下滑動;沖壓裝置,所述沖壓裝置固定在移動裝置上,用于給待測制動盤施壓;驅動裝置,所述驅動裝置通過萬向接頭與所述沖壓裝置連接,用于驅動所述沖壓裝置上下運動。較佳地,所述底座包括支撐板和安裝板,所述支撐板固定在所述安裝板的一側面上,用于支撐固定所述安裝板。較佳地,所述移動裝置包括滑臺、多個導軌以及多個滑塊,所述導軌固定在所述安裝板的另一側面上,所述滑臺通過對應的多個所述滑塊與所述導軌滑 動連接,使得所述滑臺能夠沿著所述導軌上下移動。較佳地,所述導軌的下端設置有調整塊,用于限制所述滑臺下落后的高度。較佳地,所述驅動裝置包括氣缸和氣缸座,所述沖壓裝置包括軸承座和沖壓頭;所述氣缸固定在所述氣缸座上,所述萬向接頭的一端與所述氣缸的氣缸桿連接,另一端與所述軸承座的壓桿的一端連接,所述軸承座的壓桿的另一端與所述沖壓頭連接,所述軸承座固定在所述滑臺上。較佳地,所述軸承座的內圈壓頭與所述壓桿螺紋連接。較佳地,所述跳動檢測雙壓緊機構還包括帶輪和減速電機,所述帶輪與所述軸承座的主軸連接,固定在所述軸承座上,所述減速電機通過電機固定板安裝至所述滑臺上,且所述減速電機和所述帶輪通過環型同步帶連接。較佳地,所述跳動檢測雙壓緊機構還包括若干配重塊和配重塊安裝座,所述配重塊安裝座固定在所述滑臺上,所述配重塊安裝在對應的所述配重塊安裝座上。較佳地,所述軸承座和所述滑臺之間設有墊片。較佳地,所述滑臺的上下部為分別安裝有撞塊,在工作狀態時,所述撞塊與所述調整塊接觸。本技術的積極進步效果在于:本技術跳動檢測雙壓緊機構是對兩段式內圈的軸承專門設計的跳動設備,其主要增加了模擬中心螺栓的壓緊力,可以有效地消除由于兩段式內圈造成的自由狀態的軸承間隙,從而實現檢測到更真實的盤轂總成(制動盤和輪轂總成連接后的小總成)的跳動值。附圖說明本技術上述的以及其他的特征、性質和優勢將通過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的描述而變的更加明顯,在附圖中相同的附圖標記始終表示相同的特征,其中:圖1為本技術跳動檢測雙壓緊機構的立體圖。圖2為本技術跳動檢測雙壓緊機構的側視圖。圖3為本技術跳動檢測雙壓緊機構的主視圖。圖4為本技術跳動檢測雙壓緊機構的俯視圖。具體實施方式為讓本技術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作詳細說明。現在將詳細參考附圖描述本技術的實施例。現在將詳細參考本技術的優選實施例,其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在任何可能的情況下,在所有附圖中將使用相同的標記來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此外,盡管本技術中所使用的術語是從公知公用的術語中選擇的,但是本技術說明書中所提及的一些術語可能是申請人按他或她的判斷來選擇的,其詳細含義在本文的描述的相關部分中說明。此外,要求不僅僅通過所使用的實際術語,而是還要通過每個術語所蘊含的意義來理解本技術。圖1為本技術跳動檢測雙壓緊機構的立體圖。圖2為本技術跳動檢測雙壓緊機構的側視圖。圖3為本技術跳動檢測雙壓緊機構的主視圖。圖4為本技術跳動檢測雙壓緊機構的俯視圖。如圖1至圖4所示,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中公開了一種跳動檢測雙壓緊機構,其包括:底座、移動裝、沖壓裝置以及驅動裝置。其中,所述移動裝置設置在所述底座的一側面上,且所述移動裝置設置為沿所述底座的一側面上下滑動。所述沖壓裝置固定在移動裝置上,用于給待測制動盤施壓。所述驅動裝置通過萬向接頭50與所述沖壓裝置連接,用于驅動所述沖壓裝置上下運動。具體地說,所述底座優選地包括支撐板11和安裝板10,將支撐板11固定在安裝板10的一側面上,主要用于支撐固定安裝板10。所述移動裝置優選地包括滑臺20、多個導軌21以及多個滑塊22,將導軌21固定在安裝板10的另一側面上,滑臺20通過對應的多個滑塊22與導軌21滑動連接,使得滑臺20能夠沿著導軌21上下移動。 同時,在導軌21的下端設置有調整塊23,主要用于限制滑臺20下落后的高度。滑臺20的上下部為分別安裝有撞塊24。這樣,在工作狀態時,撞塊24與調整塊23接觸。所述驅動裝置包括氣缸30和氣缸座31,所述沖壓裝置包括軸承座40和沖壓頭41。優選地,氣缸30固定在氣缸座31上,萬向接頭50的一端與氣缸30的氣缸桿連接,另一端與軸承座40的壓桿42的一端連接,起到軸承內圈受力 均勻的功能。而且,軸承座40的壓桿42的另一端與沖壓頭41連接,軸承座40固定在滑臺20上。進一步地,在軸承座40和滑臺20之間還可以設置墊片,以減少軸承座40和滑臺20之間的磨損。此外,所述跳動檢測雙壓緊機構還包括帶輪45和減速電機60,將帶輪45與軸承座40的主軸43連接,固定在軸承座40上,而減速電機60通過電機固定板61安裝至滑臺20上,且通過環型同步帶46將減速電機60和帶輪45連接在一起。 軸承座40的主軸43的上端與帶輪45連接,中間與軸承座40的軸承內圈連接,下端與沖壓頭41連接,從而將帶輪45的旋轉傳動到沖壓頭41上,再通過摩擦帶動制動盤和輪轂軸承外部轉動。軸承內圈壓頭47與壓桿42通過螺紋連接,工作狀態時將軸承內圈壓緊。進一步地,所述跳動檢測雙壓緊機構還包括若干配重塊71和配重塊安裝座70,將配重塊安裝座70固定在滑臺20上,相應的配重塊71安裝在對應的配重塊安裝座70上。根據上述結構,進一步具體地,這里的支撐板11分別通過三個螺栓與設備主體固定,安裝板10通過四個螺栓與支撐板11連接。氣缸30和氣缸座31之間還設置有墊板32,其通過四個螺栓與設備主體連接,且氣缸30通過四個螺栓與氣缸座31連接。本實施例中撞塊24采用四個,分別通過兩個螺栓與滑臺20上下部連接,相應地調整塊23采用兩個,分別通過兩個螺栓與安裝板10連接,從而起到限制滑臺20下落后高度的作用。在工作狀態中,調整塊23與撞塊24接觸。另外,軸承座40通過兩個銷子和六個螺栓和墊片44與滑臺20連接。兩個滑塊22分別通過三個螺栓與滑臺20連接,兩個導軌21分別通過六個螺栓與安裝板10連接。電機固定板61通過四個螺栓與滑臺20連接,減速電機60通過四個螺栓與電機固定板61連接。兩個配重塊安裝座70分別通過四個螺栓固定于滑臺20上。配重塊71左邊安裝三塊,右邊安裝六塊,放置于配重塊安裝座70上,可以有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跳動檢測雙壓緊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跳動檢測雙壓緊機構包括:底座;移動裝置,所述移動裝置設置在所述底座的一側面上,且所述移動裝置設置為沿所述底座的一側面上下滑動;沖壓裝置,所述沖壓裝置固定在移動裝置上,用于給待測制動盤施壓;驅動裝置,所述驅動裝置通過萬向接頭與所述沖壓裝置連接,用于驅動所述沖壓裝置上下運動。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跳動檢測雙壓緊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跳動檢測雙壓緊機構包括:底座;移動裝置,所述移動裝置設置在所述底座的一側面上,且所述移動裝置設置為沿所述底座的一側面上下滑動;沖壓裝置,所述沖壓裝置固定在移動裝置上,用于給待測制動盤施壓;驅動裝置,所述驅動裝置通過萬向接頭與所述沖壓裝置連接,用于驅動所述沖壓裝置上下運動。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跳動檢測雙壓緊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支撐板和安裝板,所述支撐板固定在所述安裝板的一側面上,用于支撐固定所述安裝板。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跳動檢測雙壓緊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動裝置包括滑臺、多個導軌以及多個滑塊,所述導軌固定在所述安裝板的另一側面上,所述滑臺通過對應的多個所述滑塊與所述導軌滑動連接,使得所述滑臺能夠沿著所述導軌上下移動。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跳動檢測雙壓緊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導軌的下端設置有調整塊,用于限制所述滑臺下落后的高度。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跳動檢測雙壓緊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裝置包括氣缸和氣缸座,所述沖壓裝置包括軸承座和沖壓頭;所述氣...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宋守俊,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匯眾汽車制造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上海;3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