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為一種井下油水分離器,包括分離器進液口、限流管路和摩阻管路,限流管路的下端與分離器進液口連通,限流管路的上端形成限流管路出口;限流管路的內部形成供液體流動的過流通道,過流通道包括多個交替設置的大截面段和小截面段,大截面段的過流面積大于小截面段的過流面積;摩阻管路的下端與分離器進液口連通,摩阻管路的上端形成摩阻管路出口;摩阻管路內部的過流面積均相同;摩阻管路與限流管路并列設置,摩阻管路的長度大于限流管路的長度。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還提供了一種分離系統,包括頂部封隔器、篩管、隔離封隔器和油水分離管柱。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能使不同類型的流體沿不同的管路流動,調整井下采出液的流量和含水率,分離效率高,處理量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是關于一種在井內分離井中所產物質的裝置,尤其涉及一種井下油水分離器及分離系統。
技術介紹
隨著油田開采時間的增長,產出液中含水率逐年增加,為此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對產出液進行分離處理,并將處理后的水回注到注水層,這使得油井經濟效益顯著降低。井下油水分離系統是指將油水分離器直接安裝在井底,分離出產液中的絕大部分水并直接回注到注水層,而只將富油液體舉升到地表,大幅減小地面產出液處理量,降低原油生產費用,并減少地面污水排放量。目前,有兩種井下油水分離技術得到廣泛利用,分別為重力分離器和水力旋流器。重力分離器利用油水密度不同引起的重力差異進行分離,重質相的水下沉,而輕質相的油漂浮在水層上,從而實現油水的分離;水力旋流器則利用油水在高速旋轉流場的離心力差異實現分離,重質相的水被甩向邊壁,螺旋向下運動并從底流口流出,而輕質相的油則在旋流器中心軸附近形成油核,從上部的溢流口流出,從而達到油水分離的目的。然而,在有限的井筒空間內,這兩種井下油水分離器均存在較大局限性,主要表現為重力分離器體積大、分離效果差、分離效率低,水力旋流器附加壓降過大、處理量低,這限制了井下油水分離技術在稠油油藏、深水開發以及高溫高壓環境的使用和推廣。由此,本專利技術人憑借多年從事相關行業的經驗與實踐,提出一種井下油水分離器及分離系統,以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井下油水分離器及分離系統,能自動識別流體類型,使不同類型的流體沿不同的管路流動,從而調整井下采出液的流量和含水率;油水分離效率高,處理量大。本技術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井下油水分離器,所述井下油水分離器包括:分離器進液口,井下采出液從所述分離器進液口進入該井下油水分離器內部;限流管路,所述限流管路的下端與所述分離器進液口連通,所述限流管路的上端向上延伸并形成限流管路出口;所述限流管路的內部形成供液體流動的過流通道,所述過流通道包括多個交替設置的大截面段和小截面段,所述大截面段的過流面積大于所述小截面段的過流面積;摩阻管路,所述摩阻管路的下端與所述分離器進液口連通,所述摩阻管路的上端向上延伸并形成摩阻管路出口;所述摩阻管路內部的過流面積均相同;所述摩阻管路與所述限流管路并列設置,所述摩阻管路的長度大于所述限流管路的長度。在本技術的一較佳實施方式中,所述限流管路沿直線向上延伸;所述摩阻管路彎曲盤繞向上延伸;所述限流管路出口與所述摩阻管路出口位于同一高度。在本技術的一較佳實施方式中,所述限流管路由多段大直徑鋼管和多段小直徑鋼管交替連接構成;所述大直徑鋼管的內徑大于所述小直徑鋼管的內徑;所述摩阻管路由彎曲鋼管構成。在本技術的一較佳實施方式中,所述井下油水分離器的下部還設有一緩沖腔,所述分離器進液口位于所述緩沖腔的下端,所述限流管路的下端和所述摩阻管路的下端均與所述緩沖腔連通。本技術的目的還可以這樣實現,一種采用所述井下油水分離器的分離系統,所述分離系統包括頂部封隔器、篩管、隔離封隔器和油水分離管柱;所述頂部封隔器設置在所述篩管的上端,所述隔離封隔器設置在所述篩管的中部;所述頂部封隔器與所述隔離封隔器之間為注水層,所述隔離封隔器的下方為產液層;所述油水分離管柱包括所述井下油水分離器、插入密封裝置和油管,所述插
入密封裝置通過所述油管連接在所述井下油水分離器的下方,所述插入密封裝置與所述隔離封隔器密封插接配合;所述摩阻管路出口與所述注水層連通;所述限流管路出口連通到地表。在本技術的一較佳實施方式中,所述井下油水分離器與所述插入密封裝置之間設有下部灌裝泵。在本技術的一較佳實施方式中,所述井下油水分離器的上方設有上部灌裝泵。在本技術的一較佳實施方式中,所述上部灌裝泵與所述井下油水分離器之間設有封隔器。在本技術的一較佳實施方式中,所述插入密封裝置的下端連接帶孔管。在本技術的一較佳實施方式中,所述分離系統內形成有產出液流入通道、富油液體舉升通道和低含油液體回注通道;所述產出液流入通道將所述分離器進液口與所述產液層連通;所述富油液體舉升通道將所述限流管路的下端與地表連通;所述低含油液體回注通道將所述摩阻管路的下端與所述注水層連通。由上所述,該井下油水分離器的限流管路內具有大小交替設置的過流面積,以局部阻力損失為主;摩阻管路的內部具有均勻的過流面積,且長度大于限流管路的長度,以沿程阻力損失為主。當油水兩相混合流體進入該井下油水分離器后,油水將自動分離并進入不同的管路,粘度較高的油相主要流入以局部阻力損失為主的限流管路,并沿油管舉升到地表;粘度較低的水相主要流入以沿程阻力損失為主的摩阻管路,并回注到注水層,從而實現對油水兩相混合流體的分離,油水分離效率高,處理量大。附圖說明以下附圖僅旨在于對本技術做示意性說明和解釋,并不限定本技術的范圍。其中:圖1:為本技術井下油水分離器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井下油水分離系統的結構示意圖。1.上部罐裝泵,2.封隔器,3.井下油水分離器,31.分離器進液口,4.下部罐裝泵,5.油管,6.頂部封隔器,7.篩管,8.隔離封隔器,9.插入密封裝置,10.帶孔管,11.限流管路,111.限流管路入口,112.限流管路出口,12.摩阻管路,121.摩阻管路入口,122.摩阻管路出口,131.大直徑鋼管,132.小直徑鋼管,133.直管段,14.彎曲管段,A.產出液流入通道,B.富油液體舉升通道,C.低含油液體回注通道,W.注水層,P.產液層。具體實施方式為了對本技術的技術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現對照附圖說明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一如圖1所示,本技術提供了一種井下油水分離器3,包括分離器進液口31、限流管路11和摩阻管路12。分離器進液口31設在井下油水分離器3的下端,井下采出液從所述分離器進液口31進入該井下油水分離器3內部。限流管路的下端(限流管路入口111)和摩阻管路的下端(摩阻管路入口121)均與所述分離器進液口31連通,所述摩阻管路12與所述限流管路11并列設置。所述限流管路的上端向上延伸并形成限流管路出口112,富油液體從限流管路出口112流
出并經過舉升到達地表。所述限流管路11的內部形成供液體流動的過流通道,所述過流通道包括多個交替設置的大截面段和小截面段,所述大截面段的過流面積大于所述小截面段的過流面積。因此,限流管路11內以局部摩擦阻力損失(局部阻力損失)為主,局部摩擦阻力是指流體的邊界在局部地區發生急劇變化時,迫使主流脫離邊壁而形成漩渦,流體質點間產生劇烈的碰撞所形成的阻力。限流管路11內的過流面積變化多,故局部摩擦阻力損失大。所述摩阻管路的上端向上延伸并形成摩阻管路出口122,低含油液體從摩阻管路出口122流出,流到井下油水分離器3的外部。所述摩阻管路12內部的過流面積均相同;所述摩阻管路12的長度大于所述限流管路11的長度。因此,摩阻管路12內以沿程阻力損失為主,沿程阻力是流體流經一定管徑的管路時,由于流體內摩擦力而產生的阻力,阻力的大小與流動路程長度成正比。由于摩阻管路12的路程長度長,故沿程阻力損失大。當產液層P產出的流體(油水混合相)流經井下油水分離器3之前,油水兩相尚未分離,具有相同壓力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井下油水分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井下油水分離器包括:分離器進液口,井下采出液從所述分離器進液口進入該井下油水分離器內部;限流管路,所述限流管路的下端與所述分離器進液口連通,所述限流管路的上端向上延伸并形成限流管路出口;所述限流管路的內部形成供液體流動的過流通道,所述過流通道包括多個交替設置的大截面段和小截面段,所述大截面段的過流面積大于所述小截面段的過流面積;摩阻管路,所述摩阻管路的下端與所述分離器進液口連通,所述摩阻管路的上端向上延伸并形成摩阻管路出口;所述摩阻管路內部的過流面積均相同;所述摩阻管路與所述限流管路并列設置,所述摩阻管路的長度大于所述限流管路的長度。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井下油水分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井下油水分離器包括:分離器進液口,井下采出液從所述分離器進液口進入該井下油水分離器內部;限流管路,所述限流管路的下端與所述分離器進液口連通,所述限流管路的上端向上延伸并形成限流管路出口;所述限流管路的內部形成供液體流動的過流通道,所述過流通道包括多個交替設置的大截面段和小截面段,所述大截面段的過流面積大于所述小截面段的過流面積;摩阻管路,所述摩阻管路的下端與所述分離器進液口連通,所述摩阻管路的上端向上延伸并形成摩阻管路出口;所述摩阻管路內部的過流面積均相同;所述摩阻管路與所述限流管路并列設置,所述摩阻管路的長度大于所述限流管路的長度。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油水分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流管路沿直線向上延伸;所述摩阻管路彎曲盤繞向上延伸;所述限流管路出口與所述摩阻管路出口位于同一高度。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井下油水分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流管路由多段大直徑鋼管和多段小直徑鋼管交替連接構成;所述大直徑鋼管的內徑大于所述小直徑鋼管的內徑;所述摩阻管路由彎曲鋼管構成。4.如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井下油水分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井下油水分離器的下部還設有一緩沖腔,所述分離器進液口位于所述緩沖腔的下端,所述限流管路的下端和所述摩阻管路的下端均與所述緩沖腔連通。5.采用權利要求1至4中任...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汪志明,王小秋,曾泉樹,趙振宇,趙巖龍,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