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發動機、氣缸蓋及其氣缸蓋減振結構,氣缸蓋減振結構包括鏈條室內壁(1)及鏈條室外壁(2),還包括:設置于所述鏈條室內壁(1)上的螺紋孔;設置于所述鏈條室外壁(2)上的連接孔;貫穿所述連接孔且與所述螺紋孔連接的減振螺栓(3);設置于所述連接孔與所述減振螺栓(3)之間的減振墊圈(4)。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的氣缸蓋減振結構,在先將減振墊圈套設于減振螺栓上,再將減振螺栓由外向內依次穿過鏈條室外壁上的連接孔及鏈條室內壁上的螺紋孔,減振螺栓的端部與鏈條室內壁上的螺紋孔螺紋配合固定,而減振墊圈位于減振螺栓與連接孔之間。在鏈條室內壁及鏈條室外壁產生相互振動時,達到減振作用,有效降低了噪音。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發動機設備
,特別涉及一種發動機、氣缸蓋及其氣缸蓋減振結構。
技術介紹
發動機在運行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發出噪音。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發動機降噪也越來越被重視。在發動機氣缸蓋中,由于氣缸蓋的鏈條室內具有鏈路,在鏈路轉動過程中,會使鏈條室內壁、鏈條及鏈條室外壁會產生相互的振動,進而發出較大噪音。因此,如何減振降噪,是本
人員亟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氣缸蓋減振結構,以便于減振降噪。本技術還提供了一種具有上述氣缸蓋減振結構的發動機及其氣缸蓋。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氣缸蓋減振結構,包括鏈條室內壁及鏈條室外壁,還包括:設置于所述鏈條室內壁上的螺紋孔;設置于所述鏈條室外壁上的連接孔;貫穿所述連接孔且與所述螺紋孔連接的減振螺栓;設置于所述連接孔與所述減振螺栓之間的減振墊圈。優選地,上述氣缸蓋減振結構中,所述連接孔為階梯孔,所述減振墊圈設置于所述連接孔的大直徑孔內,所述減振螺栓與所述連接孔的小直徑孔之間具有間隙。優選地,上述氣缸蓋減振結構中,所述減振螺栓具有與所述螺紋孔相配合的螺紋段及位于所述螺紋段靠近所述減振螺栓的頭部的阻擋凸起。優選地,上述氣缸蓋減振結構中,所述阻擋凸起為凸起環,其軸線與所述螺紋段的軸線重合。優選地,上述氣缸蓋減振結構中,所述減振螺栓還具有與所述連接孔配合的定位段及連接所述阻擋凸起與所述定位段的過渡段;所述定位段的直徑大于所述過渡段及所述螺紋段的直徑。優選地,上述氣缸蓋減振結構中,所述過渡段與所述定位段之間設置有倒角。優選地,上述氣缸蓋減振結構中,還包括設置于所述減振墊圈朝向所述減振螺栓的頭部的一側的鋼墊圈。優選地,上述氣缸蓋減振結構中,所述減振墊圈與所述鋼墊圈為一體式結構。本技術還提供了一種氣缸蓋,包括如上述任一項所述的氣缸蓋減振結構。本技術還提供了一種發動機,包括氣缸蓋,所述氣缸蓋為如上所述的氣缸蓋。從上述的技術方案可以看出,本技術提供的氣缸蓋減振結構,通過減振螺栓將鏈條室內壁及鏈條室外壁連接起來。在安裝過程中,先將減振墊圈套設于減振螺栓上,再將減振螺栓由外向內依次穿過鏈條室外壁上的連接孔及鏈條室內壁上的螺紋孔,減振螺栓的端部與鏈條室內壁上的螺紋孔螺紋配合固定,而減振墊圈位于減振螺栓與連接孔之間。在鏈條室內壁及鏈條室外壁產生相互振動時,減振螺栓與鏈條室內壁剛性連接,而減振螺栓與鏈條室外壁通過減振墊圈減振,進而達到減振作用,有效降低了噪音。本技術還提供了一種具有上述氣缸蓋減振結構的發動機及其氣缸蓋。由于上述氣缸蓋減振結構具有上述技術效果,具有上述氣缸蓋減振結構的發動機及其氣缸蓋也應具有上述技術效果,在此不再一一累述。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氣缸蓋減振結構的側視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氣缸蓋減振結構的剖視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減振螺栓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本技術公開了一種氣缸蓋減振結構,以便于減振降噪。本技術還提供了一種具有上述氣缸蓋減振結構的發動機及其氣缸蓋。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請參考圖1、圖2及圖3,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氣缸蓋減振結構的側視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氣缸蓋減振結構的剖視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減振螺栓的結構示意圖。本技術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氣缸蓋減振結構,包括鏈條室內壁1及鏈條室外壁2,還包括:設置于鏈條室內壁1上的螺紋孔;設置于鏈條室外壁2上的連接孔;貫穿連接孔且與螺紋孔連接的減振螺栓3;設置于連接孔與減振螺栓3之間的減振墊圈4。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氣缸蓋減振結構,通過減振螺栓3將鏈條室內壁1及鏈條室外壁2連接起來。在安裝過程中,先將減振墊圈4套設于減振螺栓3上,再將減振螺栓3由外向內依次穿過鏈條室外壁2上的連接孔及鏈
條室內壁1上的螺紋孔,減振螺栓3的端部與鏈條室內壁1上的螺紋孔螺紋配合固定,而減振墊圈4位于減振螺栓3與連接孔之間。在鏈條室內壁1及鏈條室外壁2產生相互振動時,減振螺栓3與鏈條室內壁1剛性連接,而減振螺栓3與鏈條室外壁2通過減振墊圈4減振,進而達到減振作用,有效降低了噪音。進一步地,連接孔為階梯孔,減振墊圈4設置于連接孔的大直徑孔內,減振螺栓3與連接孔的小直徑孔之間具有間隙。通過上述設置,方便了減振墊圈4在連接孔內的定位。本實施例中,減振螺栓3具有螺紋段31、阻擋凸起32及頭部35。螺紋段31與鏈條室內壁1的螺紋孔相配合,阻擋凸起32位于螺紋段31靠近減振螺栓3的頭部35的一端,在安裝固定后,阻擋凸起32與鏈條室內壁1朝向鏈條室外壁2的一面定位接觸。有效提高了減振螺栓3的定位效果。在本實施例中,優選將阻擋凸起32設置為凸起環,其軸線與螺紋段31的軸線重合。也可以將阻擋凸起32設置為位于螺紋段31外壁上的凸起塊等,在此不再詳細介紹。減振螺栓3還具有定位段34及過渡段33,定位段34與連接孔配合,過渡段33連接阻擋凸起32與定位段34;定位段34的直徑大于過渡段33及螺紋段31的直徑。定位段34的直徑大于過渡段33及螺紋段31的直徑,即增大了定位段34的直徑,進而增大了減振墊圈4的內壁尺寸(減振墊圈4套設于定位段34的外壁),方便增大減振墊圈4的尺寸,進一步提高了減振效果。為了避免應力集中,過渡段33與定位段34之間設置有倒角。也可以設置圓角。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氣缸蓋減振結構還包括設置于減振墊圈4朝向減振螺栓3的頭部35的一側的鋼墊圈5。可以理解的是,減振墊圈4為柔性材料,因此才能更好的起到減振作用,但是,減振墊圈4與減振螺栓3的頭部35直接接觸極易造成減振墊圈4因摩擦損失而報廢的情況,因此,在減振墊圈4朝向減振螺栓3的頭部35的一側的鋼墊圈5,以便于提高減振墊圈4的使用壽命。其中,優選將減振墊圈4設置為橡膠墊圈。為了便于安裝,本實施例中,減振墊圈4與鋼墊圈5為一體式結構。由于減振墊圈4與鋼墊圈5材料不同,因此,優選通過硫化處理方式將減振墊圈4與鋼墊圈5連接為一體式結構。也可以通過超聲波焊接或粘接等方式將減振墊圈4與鋼墊圈5連接為一體式結構。本技術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氣缸蓋,包括如上述任一種的氣缸蓋減振結構。由于上述氣缸蓋減振結構具有上述技術效果,具有上述氣缸蓋減振結構的氣缸蓋也應具有同樣的技術效果,在此不再一一累述。本技術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發動機,包括上述氣缸蓋。因此,具有同樣的技術效果。本說明書中各個實施例采用遞進的方式描述,每個實施例重點說明的都是與其他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各個實施例之間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參見即可。對所公開的實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氣缸蓋減振結構,包括鏈條室內壁(1)及鏈條室外壁(2),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設置于所述鏈條室內壁(1)上的螺紋孔;設置于所述鏈條室外壁(2)上的連接孔;貫穿所述連接孔且與所述螺紋孔連接的減振螺栓(3);設置于所述連接孔與所述減振螺栓(3)之間的減振墊圈(4)。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氣缸蓋減振結構,包括鏈條室內壁(1)及鏈條室外壁(2),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設置于所述鏈條室內壁(1)上的螺紋孔;設置于所述鏈條室外壁(2)上的連接孔;貫穿所述連接孔且與所述螺紋孔連接的減振螺栓(3);設置于所述連接孔與所述減振螺栓(3)之間的減振墊圈(4)。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缸蓋減振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孔為階梯孔,所述減振墊圈(4)設置于所述連接孔的大直徑孔內,所述減振螺栓(3)與所述連接孔的小直徑孔之間具有間隙。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缸蓋減振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減振螺栓(3)具有與所述螺紋孔相配合的螺紋段(31)及位于所述螺紋段(31)靠近所述減振螺栓(3)的頭部(35)的阻擋凸起(32)。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氣缸蓋減振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擋凸起(32)為凸起環,其軸線與所述螺紋段(31)的軸線重合...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賴民杰,袁章平,婁峰,朱長欽,王良峰,舒桂明,鄒文學,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春風動力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