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集成式發動機減振風扇,包括風扇,所述風扇上設有減振器,所述減振器包括減振器外圈、減振器內圈以及位于二者之間的減振橡膠圈,在所述減振器外圈的外圍分布有多個風扇固定搭子,所述減振器外圈、減振器內圈和減振橡膠圈集成設置于所述風扇中部設有的軸孔內,所述減振橡膠圈在風扇的投影寬度方向居中布置。本發明專利技術的集成式發動機減振風扇結構簡單,拆裝方便,成本較低,用于發動機減振系統,具有良好的減振和隔振效果,減少整機零件數量,優化了發動機的整機布置。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發動機風扇,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集成式發動機減振風扇。
技術介紹
發動機在工作運行時,發動機風扇會產生振動,容易使風扇軸斷裂或者風扇脫離風扇軸,導致風扇與前端的水箱或者其他零部件碰撞,損壞發動機風扇及其他零部件。目前的發動機,其發動機風扇減振器與發動機風扇基本都是分開的,且發動機風扇安裝后與風扇減振器有一定距離,在發動機高速運轉過程中,由于風扇轉動慣量的影響,導致風扇減振器減振橡膠圈極易老化,減振效果不夠理想,風扇故障率高,且發動機風扇減振系統總體需要的零件數量多,安裝復雜,成本較高。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拆裝方便,可優化發動機風扇減振系統的集成式發動機減振風扇。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是這樣的:一種集成式發動機減振風扇,包括風扇,所述風扇上設有減振器,所述減振器包括減振器外圈、減振器內圈以及位于二者之間的減振橡膠圈,在所述減振器外圈的外圍分布有多個風扇固定搭子,所述減振器外圈、減振器內圈和減振橡膠圈集成設置于所述風扇中部設有的軸孔內,所述減振橡膠圈在風扇的投影寬度方向居中布置。作為進一步地改進,所述的減振器外圈、減振器內圈、減振橡膠圈均圍繞所述風扇的旋轉軸心線同心設置。進一步地,所述減振器外圈的回轉面內壁和減振器內圈的回轉面外壁分別設有至少一圈定位凸緣。進一步地,所述減振器外圈的回轉面內壁和減振器內圈的回轉面外壁均設有兩圈間隔分布的定位凸緣,在所述兩圈定位凸緣之間形成一圈定位凹槽。進一步地,所述的減振橡膠圈通過壓入工藝嵌入安裝在所述減振器外圈和減振器內圈的回轉面之間。進一步地,所述的減振器外圈的一端設有與其回轉面垂直的第一法蘭端面,減振器內圈的相反一端設有與其回轉面垂直的第二法蘭端面有益效果本專利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1、本減振風扇結構簡單、合理,集成度高,拆裝方便;2、本減振風扇克服了現有技術中減振器和風扇為分體設計的缺陷,通過在減振器外圈合理設計風扇安裝搭子,以及使發動機風扇在投影寬度方向與減振橡膠居中布置,可減小風扇轉動慣量對減振橡膠的影響,減振效果好,并有效降低減振橡膠的老化速度,延長使用壽命,同時可大大提高減振橡膠對發動機風扇的隔振效果;3、本減振風扇減少了整機零件數量,集成度高,可有效降低發動機風扇、水箱等前端附件故障率,大大降低制作成本及售后服務成本,同時提高風扇的可靠性?!靖綀D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的主視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的后視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的立體剖面示意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的剖面示意圖;圖5為圖4中I處的放大示意圖;圖6為本專利技術的減振器外圈放大示意圖。其中:1-風扇、2-減振器、21-減振器外圈、22-減振橡膠圈、23-減振器內圈、24-風扇固定搭子、25-定位凸緣、26-定位凹槽、27-第一法蘭端面、28-第二法蘭端面。【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中的具體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做進一步的說明。參閱圖1至圖6,一種集成式發動機減振風扇,包括風扇1,在風扇1上設有減振器2,該減振器2包括減振器外圈21、減振器內圈23以及位于二者之間的減振橡膠圈22,在減振器外圈21的外圍分布有多個風扇固定搭子24,其減振器外圈21、減振器內圈23和減振橡膠圈22集成設置于風扇1中部設有的軸孔內,且減振橡膠圈22在風扇1的投影寬度方向居中布置,本專利技術的減振器2分為內圈和外圈,減振橡膠圈22位于減振器外圈21和減振器內圈23之間,且發動機風扇1在投影寬度方向與減振橡膠圈22居中布置,減小風扇1轉動慣量對減振橡膠圈22的影響,有效降低減振橡膠圈22的老化速度,延長使用壽命,該減振器2設置在風扇1中,通過螺栓和風扇固定搭子24連接在風扇1上,具有更好的減振和隔振效果,有效避免發動機風扇1及其他零部件損壞,且減少了發動機的整體零部件數量,降低了成本。本專利技術中的減振器外圈21、減振器內圈23、減振橡膠圈22均圍繞風扇1的旋轉軸心線同心設置,確保風扇1與減振器2在同軸度運行,避免風扇1運行時發生偏擺;在減振器外圈21的回轉面內壁和減振器內圈23的回轉面外壁分別設有至少一圈定位凸緣25,且減振器外圈21的回轉面內壁和減振器內圈23的回轉面外壁均設有兩圈間隔分布的定位凸緣25,在兩圈定位凸緣25之間形成一圈定位凹槽26,防止減振器外圈21及風扇1發生軸向和徑向移動,損壞發動機風扇1或其他零部件。本專利技術中的減振橡膠圈22通過壓入工藝嵌入安裝在減振器外圈21和減振器內圈23的回轉面之間,使減振橡膠圈22與減振器外圈21和減振器內圈23之間良好擬合,連接更牢固,避免減振橡膠圈22松動或者脫落。本專利技術中的減振器外圈21和減振器內圈23均呈碗狀設置,其減振器內圈23插入減振器外圈21內,且減振器外圈21的一端設有與其回轉面垂直的第一法蘭端面27,減振器內圈23的相反一端設有與其回轉面垂直的第二法蘭端面28,用于與發動機曲軸法蘭連接,該第一法蘭端面27上的法蘭孔呈梅花型設置,且與第二法蘭端面28的法蘭孔相對應,增加了減振器外圈21的強度,同時便于該集成式發動機減振風扇的安裝固定,且方便后期拆裝檢查維護。以上所述的僅是本專利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專利技術結構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不會影響本專利技術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局鳈囗棥?.一種集成式發動機減振風扇,包括風扇(1),其特征在于,所述風扇(1)上設有減振器(2),所述減振器(2)包括減振器外圈(21)、減振器內圈(23)以及位于二者之間的減振橡膠圈(22),在所述減振器外圈(21)的外圍分布有多個風扇固定搭子(24),所述減振器外圈(21)、減振器內圈(23)和減振橡膠圈(22)集成設置于所述風扇(1)中部設有的軸孔內,所述減振橡膠圈(22)在風扇(1)的投影寬度方向居中布置。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發動機減振風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減振器外圈(21)、減振器內圈(23)、減振橡膠圈(22)均圍繞所述風扇(1)的旋轉軸心線同心設置。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發動機減振風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減振器外圈(21)的回轉面內壁和減振器內圈(23)的回轉面外壁分別設有至少一圈定位凸緣(25)。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發動機減振風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減振器外圈(21)的回轉面內壁和減振器內圈(23)的回轉面外壁均設有兩圈間隔分布的定位凸緣(25),在所述兩圈定位凸緣(25)之間形成一圈定位凹槽(26)。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項所述的集成式發動機減振風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減振橡膠圈(22)通過壓入工藝嵌入安裝在所述減振器外圈(21)和減振器內圈(23)的回轉面之間。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發動機減振風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減振器外圈(21)的一端設有與其回轉面垂直的第一法蘭端面(27),減振器內圈(23)的相反一端設有與其回轉面垂直的第二法蘭端面(28)。【專利摘要】本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集成式發動機減振風扇,包括風扇,所述風扇上設有減振器,所述減振器包括減振器外圈、減振器內圈以及位于二者之間的減振橡膠圈,在所述減振器外圈的外圍分布有多個風扇固定搭子,所述減振器外圈、減振器內圈和減振橡膠圈集成設置于所述風扇中部設有的軸孔內,所述減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集成式發動機減振風扇,包括風扇(1),其特征在于,所述風扇(1)上設有減振器(2),所述減振器(2)包括減振器外圈(21)、減振器內圈(23)以及位于二者之間的減振橡膠圈(22),在所述減振器外圈(21)的外圍分布有多個風扇固定搭子(24),所述減振器外圈(21)、減振器內圈(23)和減振橡膠圈(22)集成設置于所述風扇(1)中部設有的軸孔內,所述減振橡膠圈(22)在風扇(1)的投影寬度方向居中布置。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朱素琳,陳小峰,磨小重,蔡文華,覃勇,吳顯玲,魏曉東,
申請(專利權)人:廣西玉柴機器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廣西;45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