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X軸、Y軸雙向膨脹式椎骨間支撐裝置,包括有置入器械,置入器械上活動連接有支撐器,其中:支撐器包括有內柱,內柱的外沿分布有限位凸臺,內柱上套設有若干支撐片組件,支撐片組件的尾端設置有擋圈,內柱的前端設置有前擋件,內柱的末端與置入器械相連,置入器械包括有內限位桿,內限位桿的前端與內柱末端相連,內限位桿的外圍設置有內鎖緊套,內鎖緊套外圍套設有外推進套,外推進套上連接有推進組件,推進組件的末端設置有鎖緊組件。由此,能夠對支撐片組件進行限位,若采用剛性擋圈,支撐片不能位移,則該椎骨間剛性支撐器即為膨脹融合器;若采用彈性擋圈,支撐片能輕微位移,該支撐器即為椎骨間彈性支撐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椎骨間支撐裝置,尤其涉及一種X軸、Y軸雙向膨脹式椎骨間剛性與彈性支撐裝置。
技術介紹
脊柱融合術是目前治療各種脊柱疾患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通常是采用“傳統”融合器配合釘棒內固定的方式,在脊柱穩定性受到影響或需要矯形時應用,讓原先失穩的脊柱活動節段融合成一個整體,從而達到恢復脊柱穩定性的治療目的。脊柱融合主要在兩椎骨的椎體間進行,也可在兩椎骨的關節突關節間實現。“傳統”融合器由于不能形變,盡管術中可以依據椎間隙的大小選擇相應規格,但這類融合器有時與觸面的適應情況并不理想,且當使用較大規格的“傳統”融合器時,需向外側切除較多的關節突骨質及向內側較大程度牽拉神經,以便“傳統”融合器進入椎間隙,操作較困難,發生神經損傷的風險也增大。近年來,隨著微創脊柱外科的技術迅速發展,各種可形變的膨脹融合器由于具有創傷小、安裝方便等優勢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具有代表性的如B-twin膨脹式椎間支撐器、中國臺灣全合椎體支柱塊等。但是,使用過程中也暴露出以下不足,如:①B-twin存在膨脹后僅能對觸面提供幾處“點支撐”,接觸面積小,易應力集中骨質吸收“下陷”,造成術后遠期椎間高度丟失,可能導致椎間孔狹窄卡壓神經根引起臨床癥狀而影響療效;②B-twin撐開處強度較差,可能發生斷裂等;③椎體支柱塊為前端一端膨脹的融合器,前端產生膨脹撐開而后端不能形變,椎體的前后方受力難以均勻一致,融合器在椎間隙內的位置不理想時膨脹撐開后易發生移位,穩定性及可靠性較差。近年來脊柱彈性固定技術也取得了長足進展,但它并不意味著脊柱融合技術的終結。脊柱彈性固定技術根據其設計原理和技術,可以分為以下4類:①棘突間分離裝置,包括DIAM裝置、X—stop系統、Wallis系統、Minns硅酮分離裝置和Coflex裝置;②棘突間紐帶裝置,包括彈性紐帶和Loop系統;③經椎弓根紐帶裝置,包括FASS系統、Dynesys系統、Graf紐帶;④經椎弓根半硬式金屬裝置,如IsobarTTL系統、Twinf Iex系統、DSS系統等;⑤椎體間彈性支撐裝置,如Z-Brace頸椎動態融合器等。它們能很好的維持脊柱運動功能,使應力均衡分布,避免了現有椎骨間融合術帶來的相應運動節段的運動功能喪失,應力異常集中于鄰近的椎間盤及關節突進而加速鄰近椎間盤和關節突的退變的問題。在臨床應用過程中,現有非融合產品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棘突彈性固定裝置適應證較窄、棘突骨折引起內固定失敗等;經椎弓根紐帶裝置需要以關節突關節及椎體后角作支撐而引起這兩者負荷過度,導致關節退變及神經根受壓等;經椎弓根螺釘彈性固定裝置需卸載椎間盤負荷引起遠期螺釘松動、創傷較大等。現有專利201310625580.9,其提供了一種防移位整體膨脹式椎間融合裝置。具體來說,該技術方案包括有置入器械,所述的置入器械上活動連接有融合器,其特點是:所述的融合器包括有形變外殼,所述的形變外殼內連接有內旋轉桿,所述的置入器械包括有外控制管,所述的外控制管內設置有內連接管,所述內連接管的一端與形變外殼的尾部相連,所述的內連接管的另一端設置有平臺,所述內旋轉桿上連接有驅動手柄。同時,其采用的形變外殼包括有前撐開部,所述前撐開部通過中部連接端連接有后形變部,所述前撐開部設有上端面與下端面,所述中部連接端設置有滑槽。并且,形變外殼的尾部設置有凹槽,所述外控制管的前端設置有主凸臺,所述形變外殼與外控制管相接觸時,所述凹槽與主凸臺相連。再者,所述形變外殼的前撐開部頂端設置有副凸臺,所述內旋轉桿側面設置與副凸臺接觸的平面,所述內旋轉桿前端設置有小凹槽。采用該技術方案后,該椎間融合器形變外殼前撐開部、中部連接端和后形變部在內旋轉桿轉動后發生不同程度膨脹,實現與椎體的下終板和上終板的弧形面形成良好接觸并限位。這樣,既能提供更大的接觸面積及良好的支撐減少下陷,又能防止融合器出現不必要的移位,增加該融合器的穩定性及可靠性。再者,本專利技術構造簡單,可以廣泛適用于多種脊柱融合手術。還有一現有技術,201210340337.8,其提供了一種格式化觸面適應式全支撐椎間融合器。具體來說,其包括有植入部組件,植入部組件后面連接有器械部組件,特點是:植入部組件包括前擋板,前擋板后部設置有支撐桿,支撐桿上連接有形變柱,形變柱尾段設置有后擋圈;器械部組件包括有外固定管,外固定管內部設置有內固定桿,所述外固定管外圍設置有傳導管,內固定桿尾端連接有驅動組件。同時,支撐桿橫截面為矩形,所述支撐桿上分布有前容納槽與后容納槽,所述支撐桿尾端設置有銜接槽,銜接槽內開設有螺紋孔。這樣,依托于植入部組件、器械部組件與驅動組件可以有效配合脊柱融合術的實施,使用的時候使形變柱受力發生形變,由折屈狀變為直柱狀,避免出現術后遠期椎間高度丟失。還有一現有技術,CN201410170179.5,其提供了一種彈性與非彈性組合式椎間支撐器。具體來說,其包括有外殼,所述的外殼上連接有頂塊組件與推進塊,所述的外殼尾端連接有限位組件,所述的頂塊組件包括有彈性頂塊或是非彈性頂塊,所述的限位組件為限位螺釘,所述的推進塊上設置有錐面。同時,外殼為矩形,所述外殼頭端的橫截面小于外殼底端的橫截面,所述的外殼上分布有通槽,所述的通槽兩端均分布有限位臺階,所述外殼的尾端設置有凹槽,所述的凹槽上設置有螺紋孔。并且,所述非彈性頂塊的底部設置有凸臺,所述非彈性頂塊的頂部分布有側翼,所述非彈性頂塊與推進塊的接觸端分布有與推進塊外形相適應的錐形凹槽。實際實施的時候,該椎間融支撐器的推進塊將頂塊自外殼內推出后,支撐器體積增大,可提供更大的接觸面積并形成良好的支撐。采用彈性或非彈性頂塊,在其他部分不變的情況下,既能組合成彈性支撐器,也能或更變為非彈性支撐器,從而實現椎間彈性固定或椎間融合。但是,它們只能實現單向的體積變大(如X軸方向),無法實現X軸、Y軸兩個方向體積均增大。如果融合器膨脹前Y軸方向不能保持一定寬度,則膨脹后融合器易沿Y軸方向翻倒,但該寬度增大會導致膨脹前融合器體積也較大,實施起來效果不理想。有鑒于上述的缺陷,本設計人,積極加以研究創新,以期創設一種X軸、Y軸雙向膨脹式椎骨間(包括椎體間、關節突關節間及棘突間等)支撐裝置,使其更具有產業上的利用價值。
技術實現思路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X軸、Y軸雙向膨脹式椎骨間支撐 目.ο本專利技術的一種X軸、Y軸雙向膨脹式椎骨間支撐裝置,包括有置入器械,所述置入器械上活動連接有支撐器,其中:所述支撐器包括有內柱,所述內柱的外沿分布有限位凸臺,所述內柱上套設有若干支撐片組件,所述支撐片組件的尾端設置有擋圈,所述內柱的前端設置有前擋件,所述內柱的末端與置入器械相連,所述置入器械包括有內限位桿,所述內限位桿的前端與所述內柱末端相連,所述內限位桿的外圍設置有內鎖緊套,所述內鎖緊套外圍套設有外推進套,所述外推進套上連接有推進組件,所述推進組件的末端設置有鎖緊組件。進一步地,上述的一種X軸、Y軸雙向膨脹式椎骨間支撐裝置,其中,所述支撐片組件為偶數個數的支撐片前后排序構成,從前至后,依次為主支撐片、副支撐片,所述主支撐片設置有容納凹槽,所述容納凹槽與內柱上分布的限位凸臺相連,所述副支撐片設置有上凸臺,所述上凸臺與主支撐片相接觸。當前第1頁1 2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X軸、Y軸雙向膨脹式椎骨間支撐裝置,包括有置入器械,所述置入器械上活動連接有支撐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器包括有內柱(4),所述內柱(4)的外沿分布有限位凸臺(6),所述內柱(4)上套設有若干支撐片組件,所述支撐片組件的尾端設置有擋圈,所述內柱(4)的前端設置有前擋件(1),所述內柱(4)的末端與置入器械相連,所述置入器械包括有內限位桿(13),所述內限位桿(13)的前端與所述內柱(4)末端相連,所述內限位桿(13)的外圍設置有內鎖緊套(12),所述內鎖緊套(12)外圍套設有外推進套(11),所述外推進套(11)上連接有推進組件,所述推進組件的末端設置有鎖緊組件。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春霖,
申請(專利權)人:蘇州點合醫療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