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版輥生產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版輥夾持裝置,包括夾持座、設置于夾持座左端的上夾爪和下夾爪、設置于兩個夾爪之間的伸縮塊、用于驅動上夾爪的第一油缸、用于驅動下夾爪的第二油缸、用于驅動伸縮塊的第三油缸、以及設置與夾持座右端的液壓缸,伸縮塊可伸縮設置于夾持座的左端,上夾爪的端部設有第一圓筒,下夾爪的端部設有第二圓筒,伸縮塊的端部設有第三圓筒,第一油缸、第二油缸和第三油缸均設于夾持座內,第一油缸、第二油缸和第三油缸均與液壓缸連接,上夾爪、下夾爪和伸縮塊聯動設置。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能夠自動定位版輥,且定位精度高。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版輥生產設備
,具體涉及一種版輥夾持裝置。
技術介紹
版輥是用于印刷的重要部件,它的質量好壞,直接影響著印刷產品的印刷質量的好壞。版輥的精車處理過程對于版輥的質量有著重要的影響,在精車處理過程中,如若定位精度不好,常常容易引起版輥偏心的的缺陷,使用偏心的版輥印刷,印刷出來的產品質量也會很差。因此在版輥的精車處理過程中用于定位版輥的設備的定位精度則顯得尤為重要,現在的生產廠家一般使用定位部件為三根定位螺栓的卡盤對版棍進行定位,在定位版棍時,操作人員擰緊三根定位螺栓,通過三根定位螺栓的端面抵住版輥的表面實現定位,但是這樣的定位方式存在以下缺陷,第一,定位螺栓是人為的擰緊的,與版輥的抵接壓力不均,定位精度較差,定位偏心的可能性較大,第二,通過人工操作定位安裝版輥,耗時長。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和不足,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版輥夾持裝置,其能夠自動定位版輥,且定位精度高。本技術的目的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一種版輥夾持裝置,包括夾持座、設置于夾持座左端的上夾爪和下夾爪、設置于兩個夾爪之間的伸縮塊、用于驅動上夾爪的第一油缸、用于驅動下夾爪的第二油缸、用于驅動伸縮塊的第三油缸、以及設置與夾持座右端的液壓缸,伸縮塊可伸縮設置于夾持座的左端,上夾爪的端部設有第一圓筒,下夾爪的端部設有第二圓筒,伸縮塊的端部設有第三圓筒,第一油缸、第二油缸和第三油缸均設于夾持座內,第一油缸、第二油缸和第三油缸均與液壓缸連接,上夾爪、下夾爪和伸縮塊聯動設置。其中,所述上夾爪的端部下側面開設有第一凹槽,第一圓筒裝設于第一凹槽內,第一圓筒的底部突出第一凹槽外。其中,所述下夾爪的端部上側面開設有第二凹槽,第二圓筒裝設于第二凹槽內,第二圓筒的頂部突出第二凹槽外。其中,所述伸縮塊的左端面開設有第三凹槽,第三圓筒裝設于第三凹槽內,第三圓筒的左側突出第三凹槽外。其中,所述上夾爪向下彎曲設置,上夾爪的下側面為圓弧面,上夾爪的下側面的圓弧半徑為240-280mm;所述下夾爪向上彎曲設置,下夾爪的上側面為圓弧面,下夾爪的上側面的圓弧半徑為240-280mm。其中,所述第一圓筒、第二圓筒和第三圓筒的外圓半徑均為30-40mm。其中,所述夾持座開設有多個安裝通孔。其中,所述第一圓筒、第二圓筒和第三圓筒的表面均設有碳化硅層,碳化硅層的厚度為2-3mm。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術通過設置于夾持座內的第一油缸、第二油缸和第三油缸聯動控制上夾爪、下夾爪和伸縮塊,第一圓筒、第二圓筒和第三圓筒將版輥夾住,完成版輥的定位,無需人工手動定位,第一油缸、第二油缸、第三油缸均與液壓缸連接,由液壓缸供油提供液壓動力,動力源一樣,第一油缸、第二油缸和第三油缸的端部的壓力大小一致,所以在夾緊版輥時第一圓筒、第二圓筒和第三圓筒施加給版輥的壓力大小相等,版輥各角度受力均勻,定位精度高,發生定位偏心的可能性極低。【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立體圖。圖2是本技術的上夾爪的端部的立體圖。圖3是本技術的下夾爪的端部的立體圖。圖4是本技術的伸縮塊的端部的立體圖。附圖標記為:I一夾持座、2—上夾爪、3—下夾爪、4一伸縮塊、5—液壓缸、6—第一圓筒、7—第二圓筒、8—第三圓筒、9 一第一凹槽、10—第二凹槽、11 一第三凹槽、12—安裝通孔?!揪唧w實施方式】為了便于本領域技術人員的理解,下面結合實施例及附圖1-4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說明,實施方式提及的內容并非對本技術的限定。見圖1-4,一種版輥夾持裝置,包括夾持座1、設置于夾持座I左端的上夾爪2和下夾爪3、設置于兩個夾爪之間的伸縮塊4、用于驅動上夾爪2的第一油缸、用于驅動下夾爪3的第二油缸、用于驅動伸縮塊4的第三油缸、以及設置與夾持座I右端的液壓缸5,伸縮塊4可伸縮設置于夾持座I的左端,上夾爪2的端部設有第一圓筒6,下夾爪3的端部設有第二圓筒7,伸縮塊4的端部設有第三圓筒8,第一油缸、第二油缸和第三油缸均設于夾持座I內,第一油缸、第二油缸和第三油缸均與液壓缸5連接,上夾爪2、下夾爪3和伸縮塊4聯動設置。在本技術的實際使用過程中,第一油缸驅動上夾爪2的端部向下運動,第一圓筒6與版輥表面相切抵接,同時第二油缸驅動下夾爪3的端部向下運動,第二圓筒7與版輥表面相切抵接,伸縮塊4的左端向左伸出,第三圓筒8與版輥表面相切抵接,完成版輥定位。本技術通過設置于夾持座I內的第一油缸、第二油缸和第三油缸聯動控制上夾爪2、下夾爪3和伸縮塊4,第一圓筒6、第二圓筒7和第三圓筒8將版輥夾住,完成版輥的定位,無需人工手動定位,第一油缸、第二油缸、第三油缸均與液壓缸5連接,由液壓缸5供油提供液壓動力,動力源一樣,第一油缸、第二油缸和第三油缸的端部的壓力大小一致,所以在夾緊版輥時第一圓筒6、第二圓筒7和第三圓筒8施加給版輥的壓力大小相等,版輥各角度受力均勻,定位精度高,發生定位偏心的可能性極低。其中,所述上夾爪2的端部下側面開設有第一凹槽9,第一圓筒6裝設于第一凹槽9內,第一圓筒6的底部突出第一凹槽9外。第一圓筒6裝設于第一凹槽9內,能夠有效降低第一圓筒6與外部環境發生碰撞的可能,避免損壞第一圓筒6,降低定位精度。其中,所述下夾爪3的端部上側面開設有第二凹槽10,第二圓筒7裝設于第二凹槽10內,第二圓筒7的頂部突出第二凹槽10外。第二圓筒7裝設于第二凹槽10內,能夠有效降低第二圓筒7與外部環境發生碰撞的可能,避免損壞第二圓筒7,降低定位精度。其中,所述伸縮塊4的左端面開設有第三凹槽11,第三圓筒8裝設于第三凹槽11內,第三圓筒8的左側突出第三凹槽11外。第三圓筒8裝設于第三凹槽11內,能夠有效降低第三圓筒8與外部環境發生碰撞的可能,避免損壞第三圓筒8,降低定位精度。其中,所述上夾爪2向下彎曲設置,上夾爪2的下側面為圓弧面,上夾爪2的下側面的圓弧半徑為240-280mm;所述下夾爪3向上彎曲設置,下夾爪3的上側面為圓弧面,下夾爪3的上側面的圓弧半徑為240-280mm。上夾爪2和下夾爪3的彎曲度設計合理,便于夾持。其中,所述第一圓筒6、第二圓筒7和第三圓筒8的外圓半徑均為30-40mm。第一圓筒6、第二圓筒7和第三圓筒8的外圓半徑設計合理,外圓半徑過大,則部件過大生產使用不便,外圓半徑過小,則與版輥的接觸面積過小,壓強過大,容易損壞版輥。其中,所述夾持座I開設有多個安裝通孔12。通過多個安裝通孔12安裝夾持裝置,穩定性好。其中,所述第一圓筒6、第二圓筒7和第三圓筒8的表面均設有碳化硅層,碳化硅層的厚度為2_3mm。碳化硅層具有較高的硬度和較好的耐磨性,能夠確保第一圓筒6。第二圓筒7和第三圓筒8在長時間使用之后依然具有良好的尺寸精度,確保版輥具有良好的定位精度。上述實施例為本技術較佳的實現方案,除此之外,本技術還可以其它方式實現,在不脫離本技術構思的前提下任何顯而易見的替換均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局鳈囗棥?.一種版輥夾持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夾持座、設置于夾持座左端的上夾爪和下夾爪、設置于兩個夾爪之間的伸縮塊、用于驅動上夾爪的第一油缸、用于驅動下夾爪的第二油缸、用于驅動伸縮塊的第三油缸、以及設置于夾持座右端的液壓缸,伸縮塊可伸縮設置于夾持座的左端,上夾爪的端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版輥夾持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夾持座、設置于夾持座左端的上夾爪和下夾爪、設置于兩個夾爪之間的伸縮塊、用于驅動上夾爪的第一油缸、用于驅動下夾爪的第二油缸、用于驅動伸縮塊的第三油缸、以及設置于夾持座右端的液壓缸,伸縮塊可伸縮設置于夾持座的左端,上夾爪的端部設有第一圓筒,下夾爪的端部設有第二圓筒,伸縮塊的端部設有第三圓筒,第一油缸、第二油缸和第三油缸均設于夾持座內,第一油缸、第二油缸和第三油缸均與液壓缸連接,上夾爪、下夾爪和伸縮塊聯動設置。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郭建武,王春雷,毛國強,雷曉棟,
申請(專利權)人:東莞市上運激光制版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