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醫用靜脈注射器械的附件,特別涉及點滴用附件。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點滴監視器,主要由夾持于點滴筒的夾持裝置,設于點滴筒下方藥水導管上的關閉裝置及一個置于病床周邊的控制器組成,本發明專利技術對已有的夾持裝置和關閉裝置作了改進,使其結構簡單、體積小、成本低及操作方便,又可正確地檢測到點滴滴下的狀態,并適時關閉藥水導管并發出警報聲。(*該技術在2016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醫用靜脈注射器械的附件,特別涉及點滴用附件。一般點滴器具如圖9所示,包括有一藥水瓶1、點滴筒2、藥水導管3、流量控制閥4、空氣過濾器5及藥水導管末端的針頭(圖中未繪出)。其中點滴筒2是用于讓醫護人員清楚地看到點滴滴下的速度以便于調整。若滴完時沒有注意到,使點滴筒2內的藥水水面下降到藥水導管3內時(如圖10所示),醫護人員在換裝下一瓶藥水時處理較為麻煩,故患者及家屬在點滴時最關心的是注意點滴何時滴完,造成患者和家屬沉重的思想負擔。正因為其是一個重要而普通的問題,有許多點滴監視器被不斷研究開發出來,并已有多項專利被授權,但這些技術和其結構設計并不理想,尤其在關閉藥水導管的裝置及夾持裝置都十分復雜和笨重,不僅成本高,而且使用者極不方便,所以醫院里只是用于特殊的病患者,無法推廣到一般病患者去使用。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及重量輕的點滴監視器,盡可能降低成本,使能推廣應用到普通患者。本專利技術是這樣實現的,本專利技術主要由一夾持在點滴筒上的夾持裝置及設于點滴筒下方藥水導管上的關閉裝置及一個置于病床邊的控制器組成,其特征在于關閉裝置由殼體、擠壓部件、減速齒輪組及電動機組成,殼體的一側向外側延伸設有供藥水導管穿置其中的凹槽溝,凹槽溝內側壁上有一缺口,擠壓部件設于缺口內,其端部有一可伸出缺口擠壓藥水導管而關閉藥水導管的藥水流動之圓形擠壓塊,在殼體內部延伸成一扇齒,扇齒與受電動機驅動的減速齒輪組嚙合。支持裝置由二塊呈“ㄣ”形的滑座、二蓋片、二滑桿、一彈簧及分別設于二滑座外側的遮光器組成,二滑座結構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相互疊加組合成一整體,滑座兩外側各裝有遮光器的發射器或接收器,滑座由前端的縱向座,中間的橫向座及后端的按壓板組成,縱向座的前端內側有一供夾持點滴筒并在其夾持中部各有一供遮光器的光線通過的水平通孔,縱向座的外側各設有一供置入遮光器并籍蓋片蓋合而成一體的凹槽,橫向座由縱向座后端的高度約減半并折彎90°而成,在縱向座的后端上下分別有一水平通孔,其中一孔貫穿橫向座,橫向座的末端再反向折彎90°而形成一按壓板,按壓板內側各設有一不對穿的圓孔,由二滑桿穿置于滑座的水平通孔并由彈簧置于二按壓板的圓孔間而形成一滑座間可相互滑動、可夾持不同筒徑的點滴筒并可檢測到點滴筒內滴水狀態的夾持裝置。其關閉裝置的凹槽溝的外側壁的內緣有一圓孤狀肩部及一凹入部配合擠壓部件的擠壓塊形成一擠壓藥水導管的閥門。關閉裝置的凹槽溝兩端出口處分別設有防止藥水導管脫離凹槽溝的上卡凸塊。本專利技術與已有技術相比其優點在于1、結構簡單,制造方便,尤其是夾持裝置二個夾座完全相同,可使用同一模具制造,故成本較低、易于推廣;2、關閉裝置結構小巧簡單,容易控制;3、使用方便,自動化程度高,給患者和家屬減少麻煩。 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夾持裝置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夾持裝置實施例的組合并夾持于點滴筒的立體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夾持裝置夾持在較大筒徑的點滴筒上立體圖。圖5為本專利技術關閉裝置實施例的平面示意圖。圖6為本專利技術關閉裝置實施例關閉藥水導管的示意圖。圖7為本專利技術關閉裝置另一實施例的平面示意圖。圖8為本專利技術關閉裝置的部分立體示意圖。圖9為常用點滴立體圖。圖10為常用點滴藥水水面低于藥水導管的立體圖。結合實施例進一步說明附圖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如圖1所示,本專利技術主要由夾持于點滴筒2上的夾持裝置10、設置于點滴筒2下方藥水導管3上的關閉裝置20及一個置于病床邊的控制器30組成,其主要特征在于夾持裝置10和關閉裝置20的形狀和結構。本專利技術的夾持裝置(如圖2)由二個呈“ㄣ”形的滑座11及12,二個蓋片13及14,二個滑桿15及16,一彈簧17及分別設于滑座與蓋片間的遮光器18及19等主要部件組成,其中滑座11及12及蓋片13及14是完全相同,只是滑座12是滑座11旋轉180°(上下顛倒)并相互對置在一起?;?1及12包括有前端的縱向座111及121、中間的橫向座112及122及后端的按壓板113及123。縱向座111及121的前端內側設有圓孤狀夾持部位114及124供夾持于點滴筒2上,在夾持部位114及124中央有一水平通孔115及125供遮光器18及19(光發射器和光接收器)的光線通過,縱向座111及121的外側有一凹入空間116及126(126在圖2上被遮住而看不到,與116完全相同)可籍蓋片13及14插入滑座11及12的凹槽溝133及143而將遮光器18及19分別蓋合并置于凹入空間116及126中。中央橫向座112及122由縱向座111及121后端的高度約減半并折彎90°而構成,在縱向座111及121的后端上下分別有一水平通孔117及118,127及128,其中117及127分別貫穿橫向座112及122,在橫向座112及122的末端再反向折彎90°而形成一較大板面的按壓板113及123,在其內側設有一不對穿的圓孔119及129(其中129與119完全相同,但在圖中被遮而未繪出)。在縱向座111及121與橫向座112及122間設有一圓孤狀的加強筋120及130以增加兩者間的強度。籍滑桿15穿過蓋片13的孔131、縱向座111的水平通孔118、縱向座121的水平通孔127及蓋片14的孔142;并籍滑桿16穿過蓋片14的孔141、縱向座121的水平孔128、縱向座111的水平孔117及蓋片13的孔132,將兩滑座11及12組合成一體,籍橫向座112及122與滑桿15及16可使滑座11及12水平橫向相互滑動。再籍彈簧17置于按壓板113及123的圓孔119及129間使滑座11及12具有一夾持力,如圖3所示,是本專利技術的夾持裝置10組合并夾持于點滴筒2的立體圖,彈簧17施力于二按壓板113及123內側而使其具有向外側分離的力量,相對地使滑座11及12的前端具有一朝向點滴筒2的夾持力量。當欲夾持較大直徑的點滴筒2時,只需按壓二按壓板113及123即可使二滑座11及12前端張開而夾持欲夾持的點滴筒2上(見圖4)。圖5到圖8為本專利技術的關閉裝置,大本包括有一矩形殼體21、擠壓件22、一組減速齒輪23到25及一電動機29。殼體21的一側向外側延伸設有一凹槽溝211,該溝內側壁212上設有一缺口213。擠壓件22由軸221設于缺口213處,其端部有一可伸出缺口213擠壓藥水導管3的圓形擠壓塊222,其在殼體21內部延伸成一扇齒223,扇齒223與減速齒輪組23到25的齒輪23嚙合再籍蝸桿、齒輪26或圖6、7所示的齒輪或皮帶輪28而受電動機29驅動,使擠壓件22端頭的擠壓塊222適時地擠壓藥水導管3(如圖6)。凹槽溝211外側壁214的內緣設有一圓孤狀肩部215及一凹入部216,與擠壓塊212形成一擠壓藥水導管3的閥門,可適時地關閉藥水導管3的藥水流動。為使藥水導管3能套牢在凹槽溝211上,在凹槽溝211上下出口端的殼體21的壁上各設一卡止凸塊217及218,以防止藥水導管3脫離凹槽溝211。殼體21的上端設有一吊掛鉤219,利用鏈條或繩索7固定在點滴架上(如圖1所示),殼體的上下側各設有一孔洞200及201供導線8及9連接夾持裝置10及控制器30。關于控制器30內有電路板、單片微機、按鈕、指示燈和蜂鳴器等信號檢測、放大、計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點滴監視器,主要由一夾持在點滴筒(2)上的夾持裝置及設于點滴筒(2)下方藥水導管上的關閉裝置及一個置于病床邊的控制器組成,其特征在于:關閉裝置(20)由殼體(21)、擠壓部件(22)、減速齒輪組(23、24、25)及電動機(29)組成,殼體(21)的一側向側外延伸設有供藥水導管(3)穿置其中的凹槽溝(211),凹槽溝(211)內側壁上有一缺口(213),擠壓部件(22)設于缺口(213)內,其端部有一可伸出缺口(213)擠壓藥水導管(3)而關閉藥水導管(3)的藥水流動之圓形擠壓塊(222),在殼體(21)內部延伸成一扇齒(223),扇齒(223)與受電動機(29)驅動的減速齒輪組(23、24、25)嚙合。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林文智,林吳淑圭,
申請(專利權)人:林文智,林吳淑圭,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71[中國|臺灣]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