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揭示了一種車載無線充電器,具有傾斜設置的工作面,工作面下方布置有主線圈,該主線圈為具有副線圈的充電設備充電,主線圈、副線圈符合一無線充電標準,且工作面的尺寸和主線圈的位置使得該充電設備置于工作面上時,副線圈和主線圈的重合面積滿足無線充電標準的要求。本發明專利技術通過設置傾斜的工作面、限制工作面的尺寸以及定位主線圈在工作面中的位置來達到手機只要能夠被放置到工作面上,就始終處于有效充電區域的效果。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設及車載輔助設備,更具體地說,設及一種車載無線充電器。
技術介紹
電子設備越來越普及,電子設備的充電問題也越來越突出。隨著無線充電技術的 發展,也希望汽車具備有無線充電能力。 車載無線充電設備的出現符合目前技術發展潮流。車載無線充電設備也需要符合 某一種無線充電標準,W與同樣符合該無線充電標準的充電設備配合使用。目前最常用的 充電設備是手機,手機中較為普遍的無線充電標準是Qi無線充電標準。 根據Qi無線充電標準,主線圈被布置成=線圈形式,=個線圈疊加形成一個近似 于長方形的主線圈區域。手機中的副線圈與主線圈滿足一定重疊面積要求,就能進行充電。 通常手機中的副線圈是位于手機的中間區域,即副線圈的幾何中屯、與手機的幾何中屯、重 疊。在傳統技術中,=線圈結構在無線充電設備的工作面(A面)上也是居中布置,即=線 圈結構的幾何中屯、與A面的幾何中屯、重疊。然后,在工作面上設置有售價的限位機構,該限 位機構用于限制手機在A面上的位置,使得手機始終能夠處于有效充電區域內。 陽0化]對于車載設備來說,需要考慮到行駛安全的問題,不希望駕駛員需要分屯、去操作 運些輔助設備。因此,運些限位機構的存在并不合適。運些限位機構需要駕駛員分屯、操作, 容易產生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旨在提出一種車載無線充電器,通過工作面的尺寸設計和主線圈的布置 位置來使得手機放置到工作面上時,始終處于有效充電范圍內。 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提出一種車載無線充電器,具有傾斜設置的工作面,工作 面下方布置有主線圈,該主線圈為具有副線圈的充電設備充電,主線圈、副線圈符合一無線 充電標準,且工作面的尺寸和主線圈的位置使得該充電設備置于工作面上時,副線圈和主 線圈的重合面積滿足無線充電標準的要求。 在一個實施例中,充電設備是手機,無線充電標準是Qi無線充電標準,工作面下 方布置的主線圈為符合Qi標準的=線圈結構,主線圈平面與工作面平行,手機置于工作面 上方。 在一個實施例中,工作面的傾斜角度a滿足a>arctgy,其中y為工作面表面 與手機外殼之間的摩擦系數。 在一個實施例中,傾斜角度a滿足20。<a<45°。 在一個實施例中,工作面的尺寸滿足下述條件: 寬度W滿足Wl《W<L2,其中Wl為具備Qi無線充電功能的手機的最大寬度,L2為 具備Qi無線充電功能的手機的最小長度; 陽01引長度L滿足Ll《L《2(1' ,其中Ll為具備Qi無線充電功能的手機的 最大長度,L2為具備Qi無線充電功能的手機的最小長度,I'm=D-A',其中D是固定值,為 形成S線圈結構的主線圈總長度的一半,A'是固定值,為副線圈長度的一半。 在一個實施例中,工作面呈矩形,工作面沿矩形的寬度方向傾斜。 在一個實施例中,主線圈的布置位置滿足下述條件: 形成=線圈結構的主線圈在長度方向上的中軸線距離工作面在長度方向上任何 一個側邊的距離J滿足下述條件: 陽017] 1/2L1《1'm+1/化2,其中Ll為具備Qi無線充電功能的手機的最大長度,L2 為具備Qi無線充電功能的手機的最小長度,1'm=D-A',其中D是固定值,為形成S線圈 結構的主線圈總長度的一半,A'是固定值,為副線圈長度的一半; 形成S線圈結構的主線圈在寬度方向上的中軸線距離工作面在寬度方向上的底 邊的距離H滿足下述條件: 1/2 .Wl-Im《H《1/2 .WS+lm,其中Wl為具備Qi無線充電功能的手機的最大寬 度,L2為具備Qi無線充電功能的手機的最小寬度,Im=A+B-C;其中A是固定值,為主線圈 長度的一半;B是可變值,為朝向A面底邊的方向上,副線圈的邊緣超出主線圈邊緣的距離, B的取值范圍小于副線圈寬度的1/3 ;C是固定值,為副線圈寬度的一半。 在一個實施例中,在工作面的表面具有輔助標記,輔助標記顯示下述的至少其中 之一: S線圈結構在長度方向上的中軸線、S線圈結構在寬度方向上的中軸線或者其S 線圈結構的幾何中屯、所處的位置。 在一個實施例中,車載無線充電器沿工作面的底邊設置有邊框。 在一個實施例中,車載無線充電器沿工作面的外輪廓設置有邊框。 本專利技術通過設置傾斜的工作面、限制工作面的尺寸W及定位主線圈在工作面中的 位置來達到手機只要能夠被放置到工作面上,就始終處于有效充電區域的效果。【附圖說明】 本專利技術上述的W及其他的特征、性質和優勢將通過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的描述 而變的更加明顯,在附圖中相同的附圖標記始終表示相同的特征,其中: 圖Ia掲示了Qi無線充電標準中主線圈的尺寸參數。 圖化掲示了Qi無線充電標準中S線圈標準的布置方案。 圖Ic掲示了Qi無線充電標準中副線圈的尺寸參數。 圖2掲示了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的車載無線充電器的側面結構示意圖。 圖3-圖6掲示了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的車載無線充電器的工作面尺寸W及主 線圈位置的計算依據。【具體實施方式】 本專利技術的車載無線充電器滿足Qi無線充電標準。該車載無線充電器在其充電的 工作面,即A面的正下方布置有=個線圈,該=個線圈的尺寸及布置方案依據Qi無線充電 標準的=線圈標準布置。 參考圖Ia和圖化所示,Qi無線充電標準中的=線圈標準如下。參考圖Ia和下 述的表1,=個線圈尺寸、纏繞應數均一致,該=個線圈位于充電器中,稱為主線圈。 表 1 圖化掲示,根據Qi無線充電標準,=線圈的布置方式為:W圖化中所示的參考坐 標系X/Y坐標系為準,第一線圈Cl與第二線圈C2的長度方向沿X軸,第S線圈C3的長度 方向沿Y軸,X軸與Y軸互相垂直。第一線圈Cl與第二線圈C2的在Y軸方向上互相對齊, 在X軸方向上,第一線圈Cl寬度方向的中軸與第二線圈C2寬度方向的中軸之間的間距屯。 為49. 2±4mm。第S線圈C3寬度方向的中軸線與第一線圈CU第二線圈C2長度方向的中 軸線對準。在X軸方向上,第=線圈C3長度方向的中軸線位于第一線圈Cl寬度方向的中 軸與第二線圈C2寬度方向的中軸的中間位置。第=線圈C3長度方向的中軸線與第一線圈 Cl寬度方向的中軸之間的距離屯。為49. 2±4mm,第S線圈C3長度方向的中軸線與第二線 圈C2寬度方向的中軸之間的距離也為49. 2±4mm。 副線圈安裝在待充電的設備中,用于與主線圈配合,接受主線圈輸出的電磁能量 為待充電的設備充電。參考圖Ic所示,Qi無線充電標準中的副線圈標準如下。參考圖Ic 和下述的表2, 表 2陽039] 依據Qi無線充電標準,主線圈與副線圈需要滿足一定的重合面積,才能達到所需 要的充電效率,如果主線圈與副線圈的重合面積沒有達到Qi無線充電標準中所規定的要 求,則充電效率會降低。當主線圈與副線圈的重合面積小于2/3時,充電效率就下降為0。 因此,A面的外輪廓尺寸需要滿足下述的條件,當待充電的手機放置到A面上時,手機中的 副線圈與主線圈的重合面積不小于2/3。此處2/3是W副線圈的面積為準,即副線圈至少有 2/3的面積與=線圈結構的主線圈重合,W滿足充電條件。 W40] 本專利技術的車載無線充電器的目的之一是實現手機的"自由放置",即無論手機W何 種方式放置在充電器的工作面上,手機都能夠進行充電而不會出現由于放置的位置問題, 主線圈與副線圈的重合面積過小導致充電無法進行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車載無線充電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傾斜設置的工作面,工作面下方布置有主線圈,該主線圈為具有副線圈的充電設備充電,所述主線圈、副線圈符合一無線充電標準,且所述工作面的尺寸和主線圈的位置使得該充電設備置于工作面上時,副線圈和主線圈的重合面積滿足所述無線充電標準的要求。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束驍驊,余召鋒,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上海;3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