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一種換熱器,包括:第一和第二集流管;多個扁管,扁管的兩端分別與第一和第二集流管相連,多個扁管沿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的軸向彼此間隔布置;設在相鄰的扁管之間的翅片,換熱器具有折彎段和與折彎段鄰接的直線段,直線段內的翅片為第一翅片,折彎段內的翅片分為第二和第三翅片,第二翅片沿扁管的厚度方向延伸的中心線與第三翅片沿扁管的厚度方向延伸的中心線在與扁管的長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內彼此錯開。根據本發明專利技術實施例,換熱器折彎后,翅片在折彎外側不會被撕裂,在折彎內側的壓縮變形小,減少了換熱性能損失,有效避免了熱交換器在折彎時的翅片與扁管之間的撕裂和擠壓變形。提高了換熱效果,且沒有風量損失和風阻增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換熱器本申請是申請號為2013103815315,申請日為2013年08月28日,名稱為換熱器的分案申請。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換熱器,具體地,涉及一種平行流換熱器。
技術介紹
在相關
內,沿集流管彎曲成型的換熱器,例如微通道換熱器,在折彎區域采取多種措施,以避免折彎對換熱性能帶來的不利影響,如折彎區域內不設置扁管和翅片,而用擋板遮擋,或在折彎區域設置扁管,扁管之間采用型材進行支撐和連接,或在折彎區域,翅片單側與扁管焊接。但是,上述措施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在折彎區域采用擋板的換熱器,折彎時折彎區域內無支撐結構,也無換熱翅片,換熱器的結構穩定性差,且換熱性能降低;在扁管之間采用型材進行支撐和連接,增大了風阻,用于換熱的翅片減少,影響了產品的整體換熱性能;翅片單側與扁管焊接,會造成折彎區域內的一部分扁管無法有效的利用翅片進行換熱,而且由于這一部分扁管不與翅片連接,在強度上得不到翅片的支撐,在腐蝕上得不到翅片的保護,會降低換熱器的壽命;此外,減小折彎區域內的翅片寬度,會導致翅片的折彎外側撕裂,折彎內側擠壓變形過大。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相關技術中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專利技術的一個目的在于提出一種換熱器,該換熱器在折彎時可以減少翅片的撕裂和擠壓變形,降低了折彎對換熱器性能的影響根據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換熱器,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多個扁管,所述扁管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相連,多個所述扁管沿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的軸向彼此間隔布置;翅片,所述翅片設在相鄰的扁管之間,其中所述換熱器具有折彎段和與折彎段鄰接的直線段,所述直線段內的翅片為第一翅片,所述折彎段內的翅片分為第二翅片和第三翅片,所述第二翅片的寬度大于所述第三翅片的寬度,且所述第二翅片和所述第三翅片沿所述軸向方向交替設置。根據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換熱器,通過將第二翅片與第三翅片沿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的軸向交替設置,兼顧了折彎段的翅片在折彎內側的壓縮量和折彎外側的伸長量,從而在換熱器折彎后,翅片在折彎外側不會被撕裂,在折彎內側的壓縮變形小,減少了換熱性能損失,有效避免了熱交換器在折彎時的翅片與扁管之間的撕裂和擠壓變形。而且,整個換熱器的扁管直接均連接有翅片,提高了換熱效果,且沒有風量損失和風阻增大,提高了性能。扁管之間均連接有翅片,大大降低了扁管腐蝕的幾率。在本專利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二翅片和所述第三翅片以一個第二翅片接一個第三翅片的方式、兩個第二翅片接一個第三翅片的方式、一個第二翅片接兩個第三翅片的方式、兩個第二翅片接兩個第三翅片的方式中的至少一個方式交替設置。在本專利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二翅片的數量與所述第三翅片的數量之比在1/3到3的范圍內。在本專利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二翅片的寬度等于所述第一翅片的寬度。在本專利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至第三翅片的沿所述扁管的厚度方向延伸的中心線在與所述扁管的長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內彼此重合。在本專利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扁管的寬度與所述翅片的寬度之比小于等于2。在本專利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二翅片的寬度與所述扁管的寬度之比大于0.75且小于等于1,且所述第三翅片的寬度與所述扁管的寬度之比小于等于0.75。在本專利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三翅片的寬度與所述第二翅片的寬度之比大于等于0.4且小于1。在本專利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二翅片沿所述扁管的厚度方向延伸的中心線與所述第三翅片沿所述扁管的厚度方向延伸的中心線在與所述扁管的長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內彼此錯開。根據本專利技術另一實施例的換熱器,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多個扁管,所述扁管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相連,多個所述扁管沿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的軸向彼此間隔布置;翅片,所述翅片設在相鄰的扁管之間,其中所述換熱器具有折彎段和與折彎段鄰接的直線段,所述直線段內的翅片為第一翅片,所述折彎段內的翅片分為第二翅片和第三翅片,所述第二翅片沿所述扁管的厚度方向延伸的中心線與所述第三翅片沿所述扁管的厚度方向延伸的中心線在與所述扁管的長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內彼此錯開。在本專利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二翅片和所述第三翅片以一個第二翅片接一個第三翅片的方式、兩個第二翅片接一個第三翅片的方式、一個第二翅片接兩個第三翅片的方式、兩個第二翅片接兩個第三翅片的方式中的至少一個方式交替設置。在本專利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二翅片和所述第三翅片的寬度彼此不同。在本專利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二翅片的數量與所述第三翅片的數量之比在1/3到3的范圍內。在本專利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扁管的寬度與所述翅片的寬度之比大于2。根據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換熱器,通過將折彎段內的具有不同寬度的第二翅片與第三翅片沿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的軸向交替設置,或將第二翅片在所述扁管的厚度方向上的中心線與所述第三翅片在所述扁管的厚度方向上的中心線在所述扁管的厚度方向上彼此錯開,兼顧了折彎段的翅片在折彎內側的壓縮量和折彎外側的伸長量,從而在換熱器折彎后,翅片在折彎外側不會被撕裂,在折彎內側的壓縮變形小,減少了換熱性能損失,有效避免了熱交換器在折彎時的翅片與扁管之間的撕裂和擠壓變形。而且,整個換熱器的扁管直接均連接有翅片,提高了換熱效果,且沒有風量損失和風阻增大,提高了性能。扁管之間均連接有翅片,大大降低了扁管腐蝕的幾率。附圖說明圖1是根據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換熱器的示意圖。圖2是根據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換熱器折彎之前的示意圖。圖3是根據本專利技術一個實施例的換熱器的去除上部的集流管的局部俯視示意圖,其中示出了一個折彎段。圖4是圖3所示的折彎段展開之后的示意圖。圖5是根據本專利技術另一實施例的換熱器的折彎段展開之后的示意圖。圖6是根據本專利技術再一實施例的換熱器的折彎段展開之后的的示意圖。圖7是根據本專利技術另一個實施例的換熱器的去除上部的集流管的局部俯視示意圖,其中示出了一個折彎段。圖8是圖7所示的折彎段展開之后的示意圖。附圖標記: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2;扁管3;翅片4;第一翅片41;第二翅片42;第三翅片43;折彎段S;直線段T;換熱器長度方向(扁管厚度方向)X;換熱器高度方向Y;換熱器厚度方向(扁管和翅片的寬度方向)Z;第二翅片寬度H1;第三翅片寬度H2;具體實施方式下面詳細描述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釋本專利技術,而不能理解為對本專利技術的限制。下面參考附圖描述根據本專利技術一個實施例的換熱器。如圖1-4所示,根據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換熱器包括: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2,扁管3,翅片4。扁管3的一端(圖1和2中的上端)與第一集流管1相連,扁管3的另一端(圖1和2中的下端)與第二集流管2相連,從而連通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翅片4設在相鄰的扁管3之間。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沿換熱器長度方向(即扁管的厚度方向,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的軸向方向)X大體平行地延伸且彼此間隔開,多個扁管3沿X方向彼此間隔布置。每個扁管3沿換熱器高度方向(即扁管的長度方向)Y延伸,換言之,扁管3的長度方向與換熱器高度方向Y一致,扁管3的厚度方向與換熱器長度方向以及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的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換熱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多個扁管,所述扁管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相連,多個所述扁管沿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的軸向彼此間隔布置;翅片,所述翅片設在相鄰的扁管之間,其中所述換熱器具有折彎段和與折彎段鄰接的直線段,所述直線段內的翅片為第一翅片,所述折彎段內的翅片分為第二翅片和第三翅片,所述第二翅片沿所述扁管的厚度方向延伸的中心線與所述第三翅片沿所述扁管的厚度方向延伸的中心線在與所述扁管的長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內彼此錯開。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換熱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多個扁管,所述扁管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相連,多個所述扁管沿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的軸向彼此間隔布置;翅片,所述翅片設在相鄰的扁管之間,其中所述換熱器具有折彎段和與折彎段鄰接的直線段,所述直線段內的翅片為第一翅片,所述折彎段內的翅片分為第二翅片和第三翅片,所述第二翅片沿所述扁管的厚度方向延伸的中心線與所述第三翅片沿所述扁管的厚度方向延伸的中心線在與所述扁管的長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內彼此錯開。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換熱器,其特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何延,劉華釗,高強,
申請(專利權)人:杭州三花微通道換熱器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