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一種前后端設置的壓路機壓輪裝置及其操作方法,包括輪體一、輪體二和車體,所述輪體二位于車體前方,所述輪體一位于車體后方,所述輪體一和輪體二皆配有一對壓輪框架,所述輪體一對應的壓輪框架底部設有升降輪,所述輪體一和輪體二皆由25%的礫石、15%的石灰石、20%的水泥、5%的無機膠凝材料、0.5%的羥丙基甲基纖維素、1.5%重質碳酸鈣、2%聚乙烯纖維、1%膠粉、7%高嶺土粉、3%的水、10%的骨料和10%的瀝青組成,所述礫石的粒徑大于1.7mm,所述水泥為火山灰質硅酸鹽水泥;該壓路機壓輪結構新穎,能夠使操作室內的工作人員實時了解到路面的平整狀況,且不會產生結塊污垢,平整度高。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工程機械,具體涉及。
技術介紹
壓路機在工程機械中屬于道路設備的范疇,廣泛用于高等級公路、鐵路、機場跑道、大壩、體育場等大型工程項目的填方壓實作業,可以碾壓沙性、半粘性及粘性土壤、路基穩定土及瀝青混凝土路面層。提到壓路機,不得不對壓實技術的發展做一個簡單的介紹,早在遠古時期人們就曾利用畜群的蹄足對土壤進行踩踏、搓揉和搗實來處理房屋的地基,壓實大壩和河堤,在19世紀中葉以前,西方的道路工程以碎石子鋪路為主,壓實主要靠車輛自然碾壓,直到1858年專利技術了乳石機后,促進了碎石路面的發展,才逐漸出現了用馬拉的滾筒進行壓實工作,這是最早的壓路機雛形,I860年在法國出現了蒸汽壓路機,進一步促進并改善了碎石路面的施工技術和質量,加快了進度。在20世紀初,世界上公認碎石路面是當時最優良的路面而推廣于全球,壓實的概念逐漸被人們所知,壓路機也隨之出現在各個道路施工工地上,19世紀中葉,內燃機的專利技術給壓實設備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生機。第一臺內燃機驅動的壓路機誕生在20世紀初。隨后出現的是輪胎壓路機,羊足碾壓路機與光輪壓路機幾乎是同時產生的,人們對靜碾壓路機的壓實效果進行了研究,認為增加壓路機的重量可使壓路機的線壓力增加,從而提高壓實效果。于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們致力于開發大噸位壓路機,最大的輪胎壓路機曾重達200多噸,不過這段時期內,壓路機的變化還是主要體現在動力及外形的改進上。70年代,隨著靜液傳動技術、液壓控制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壓實技術和壓實設備的研究有了長足的進展。首先,靜液傳動應用到壓實機械上,通過液壓系統流量的控制,可以容易地改變馬達的轉速,實現壓路機振動頻率的連續調節,因而使得復雜的傳動系大為簡化。這一時期,振動壓路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振動壓路機參數優化方面,并逐步實現了振動頻率與振動幅度的無級連續調節,改善了壓實效果。中國壓路機行業經過40多年來的不斷發展,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進入90年代以后,壓路機產銷量增長迅速,加入壓路機生產的企業不斷增加,使壓路機制造企業多達80余家,能夠生產5-30t振動壓路機,4-24t靜碾壓路機和16_30t輪胎壓路機等規格品種較為完備齊全的系列產品,基本形成能夠自主開發與生產的完整壓路機制造體系,其技術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之間的差距正逐步縮小。這種高速增長的局面,勢必將壓路機配套件行業推向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內壓路機需求不斷增長,國外著名壓路機生產企業也加大了對國內市場的投資力度,這對我國企業的市場占有率造成了一定的威脅,因此,提供一種高新科技的壓路機迫不及待。現有的壓路機應用廣泛,特別是針對于公路、鐵路、水壩、飛機場、樓房、工廠、住宅的地基壓實這一塊,而現有的壓路機在壓路時平整度不高,如被壓路面有凸起或凹坑時,操作室內的工作人員無法了解,不掌握路面平整狀況,可能會在地面上留下不平整路段,特別是在壓路過程中產生了結塊污垢后,壓輪輪面上結塊的污垢不能完全被清除,容易再次引起結塊,進一步的造成路段的凹凸不平,而這種路段的凹凸不平對于公路、鐵路、水壩、飛機場、樓房、工廠、住宅等來說,是十分致命和危險的,現有技術雖能進行一定程度的處理,但耗時耗力,成本較大。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新穎,能夠使操作室內的工作人員實時了解到路面的平整狀況,且不會產生結塊污垢,平整度高的前后端設置的壓路機壓輪裝置。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專利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前后端設置的壓路機壓輪裝置,包括輪體一、輪體二和車體,所述輪體二位于車體前方,所述輪體一位于車體后方,所述輪體一和輪體二皆配有一對壓輪框架,所述輪體一對應的壓輪框架底部設有升降輪,所述壓輪框架內設有首齒輪、中轉齒輪和尾齒輪,所述首齒輪與輪體一或輪體二聯動,升降輪內的升降裝置即為氣栗等,所述尾齒輪聯動有刷輪,所述刷輪上設有刷毛,所述刷輪下方對應有回收箱,所述壓輪框架一側設有兩個與回收箱相配合的通孔,所述輪體二由若干小輪體組成,所述小輪體由一個以上的輥瓣組成,所述各個輥瓣的側邊上依次設有若干轉軸,所述兩個相鄰的轉軸之間套接有轉桿,所述輪體二的軸心處設有與輥瓣相對應的壓力傳感器,所述輥瓣與壓力傳感器之間隔有橡膠圈,所述輥瓣的外周邊套有固定套,所述輪體一和輪體二皆由25%的礫石、15%的石灰石、20%的水泥、5%的無機膠凝材料、0.5%的羥丙基甲基纖維素、1.5%重質碳酸鈣、2%聚乙烯纖維、1%膠粉、7%高嶺土粉、3%的水、10%的骨料和10%的瀝青組成,所述礫石的粒徑大于1.7mm,所述水泥為火山灰質硅酸鹽水泥。進一步的,所述刷毛為硬質刷毛、且與輪體一或輪體二相貼,轉動時即可進行刷除作業。進一步的,所述壓輪框架內側設有與回收箱相配合的凹陷,在回收箱貫穿通孔后可抵在凹陷內進行加強固定。進一步的,所述轉桿與轉軸轉動連接,便于各個輥瓣的活動。本專利技術要解決的另一技術問題為提供一種前后端設置的壓路機壓輪裝置的操作方法。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專利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包括以下步驟: 1)將兩個回收箱分別插入通孔中,并將終端抵靠在凹陷內進行固定; 2)選用一段干凈的水平面進行行駛,測試刷輪是否與輪體一和輪體二聯動; 3)如無聯動情況,則拆卸壓輪框架的外殼,對內部齒輪進行檢修,檢修完成后重復步驟I ),如可正常運行,則繼續進行后續步驟; 4)對每個小輪體的輥瓣進行壓力測試,分別用手部進行按壓; 5)如無壓力數據反饋或出現異常壓力數據反饋,則拆下固定套對出現問題的輥瓣進行維護更換,如可正常運行,則繼續進行后續步驟; 6)在壓路作業時,先控制升降輪將輪體一提起,并要求壓路機以lkm/h的速度進行壓路作業,記錄相應的小輪體及輥瓣的壓力數據; 7)根據記錄的每一個小輪體上的輥瓣壓力數據,以各個小輪體延直線行駛至一圈的距離為一周期進行分段處理; 8)選用步驟7)中得到的壓力數據繪制出每段周期中各個小輪體對應的曲線圖一; 9)選用一段壓路機總長度三倍的水平面,啟動壓路機行駛,并進行輥瓣壓力數據測量; 10)選用步驟9)中得到的壓力數據,繪制出在壓路機總長度三倍的水平面上時各個小輪體對應的曲線圖二,作為參考標準; 11)將步驟8)中的曲線圖一與步驟10)中的曲線圖二進行比對,記錄下曲線圖一的小輪體在轉動一圈后的各個輥瓣的偏差值,并根據偏差值計算出相對標準偏差; 12)將相對標準偏差大于1%的路段進行標記,在壓路機后端的輪體一接近標記的路段時,控制升降輪將輪體一壓下,直至將標記的路段壓完后,再控制升降輪將輪體一提起,并重復上述步驟即可。該專利技術利用輥瓣、橡膠圈以及壓力傳感器進行壓力的判定,用轉軸、轉桿和固定套進行輥瓣的固定,采用多個小輪體提高判定的精確度,采用首齒輪、中轉齒輪和尾齒輪進行刷輪的聯動,并通過刷輪的刷毛除去結塊污垢,進一步提高判定的精確度,同時考慮到結塊污垢即使除去也會產生殘留,故而設置了回收箱進行回收,并搭配了相應的通孔結構進行固定。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了由25%的礫石、15%的石灰石、20%的水泥、5%的無機膠凝材料、0.5%的羥丙基甲基纖維素、1.5%重質碳酸鈣、2%聚乙烯纖維、1%膠粉、7%高嶺土粉、3%的水、10%的骨料和10%的瀝青組成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前后端設置的壓路機壓輪裝置及其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輪體一、輪體二和車體,所述輪體二位于車體前方,所述輪體一位于車體后方,所述輪體一和輪體二皆配有一對壓輪框架,所述輪體一對應的壓輪框架底部設有升降輪,所述壓輪框架內設有首齒輪、中轉齒輪和尾齒輪,所述首齒輪與輪體一或輪體二聯動,升降輪內的升降裝置即為氣泵等,所述尾齒輪聯動有刷輪,所述刷輪上設有刷毛,所述刷輪下方對應有回收箱,所述壓輪框架一側設有兩個與回收箱相配合的通孔,所述輪體二由若干小輪體組成,所述小輪體由一個以上的輥瓣組成,所述各個輥瓣的側邊上依次設有若干轉軸,所述兩個相鄰的轉軸之間套接有轉桿,所述輪體二的軸心處設有與輥瓣相對應的壓力傳感器,所述輥瓣與壓力傳感器之間隔有橡膠圈,所述輥瓣的外周邊套有固定套,所述輪體一和輪體二皆由25%的礫石、15%的石灰石、20%的水泥、5%的無機膠凝材料、0.5%的羥丙基甲基纖維素、1.5%重質碳酸鈣、2%聚乙烯纖維、1%膠粉、7%高嶺土粉、3%的水、10%的骨料和10%的瀝青組成,所述礫石的粒徑大于1.7mm,所述水泥為火山灰質硅酸鹽水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梁國鋒,
申請(專利權)人:梁國鋒,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