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超起鋼絲繩接頭的連接結構,包括滑輪軸和超起鋼絲繩接頭,其中所述滑輪軸用于承載導向滑輪,所述超起鋼絲繩接頭與所述滑輪軸固定連接于起重臂末節臂頭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將導向滑輪軸和超起鋼絲繩接頭設置成一體式的連接結構,能夠同時起到固定導向滑輪和連接超起鋼絲繩的作用,省略了專門為超起鋼絲繩接頭設計的固定部件、旋轉部件和連接部件等,簡化結構,拆裝方便。(*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工程機械
,尤其涉及一種超起鋼絲繩接頭的連接結構。
技術介紹
目前,移動式起重機的起升機構中最主要的執行構件是鋼絲繩滑輪組,鋼絲繩通過裝在主起重臂末節臂頭部上方的導向滑輪和下方的滑輪組與吊鉤聯系,同時超起裝置通過鋼絲繩的繩頭裝置連接在末節臂頭部。其中,超起裝置是指一種安裝在起重臂基本臂前端用于減小起重臂變形從而提高起重量的裝置,由前平衡裝置、桅桿、后平衡裝置等主要部件組成。隨著起升重量的不斷增加,末節臂頭部的結構不斷增大,其上布置的結構件也越來越多,比如導向滑輪軸和超起鋼絲繩接頭裝置,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間布置更多的結構,以及如何使末節臂頭部的受力情況均勻合理,是困擾末節臂頭部結構優化的主要難題。現有的導向滑輪軸結構,其滑輪軸al、導向滑輪a2、滑輪架a3和超起鋼絲繩接頭裝置a4的布置如圖1所示,這種結構使得兩側的超起鋼絲繩接頭裝置a4無法同步旋轉,可能造成超起兩側的鋼絲繩角度不同,末節臂頭部受力不對稱,吊臂旁彎,如圖2所示。現有超起鋼絲繩接頭為嵌入式旋轉結構,吊重工作時,接頭受力導致嵌入部分兩端受力F1、F2的方向相反,接頭容易卡死,并且結構復雜,拆裝不便。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出一種超起鋼絲繩接頭的連接結構,解決現有的滑輪軸和超起鋼絲繩接頭裝置的結構復雜和拆裝不便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了一種超起鋼絲繩接頭的連接結構,包括滑輪軸和超起鋼絲繩接頭,其中所述滑輪軸用于承載導向滑輪,所述超起鋼絲繩接頭與所述滑輪軸固定連接于起重臂末節臂頭部。進一步地,所述超起鋼絲繩接頭還包括掛接板,所述超起鋼絲繩接頭遠離所述滑輪軸的一端設置有掛耳,所述掛耳與所述掛接板連接,所述掛接板上設置有能夠連接超起鋼絲繩的孔。進一步地,所述掛耳與所述掛接板通過銷軸或者螺栓連接。進一步地,所述滑輪軸通過軸承或者軸套安裝在所述起重臂末節臂頭部。進一步地,所述滑輪軸具有空心結構,所述超起鋼絲繩接頭能夠插入所述滑輪軸的空心結構。進一步地,所述滑輪軸的兩端設有軸孔,所述超起鋼絲繩接頭也設有孔,所述超起鋼絲繩接頭與所述滑輪軸通過銷軸或者螺栓穿過所述軸孔和所述超起鋼絲繩接頭上的孔進行連接。進一步地,所述超起鋼絲繩接頭為圓柱形。進一步地,所述超起鋼絲繩接頭的連接結構還包括軸擋板,所述軸擋板能夠限制所述滑輪軸在其軸線方向的運動。進一步地,所述軸擋板包括至少一個擋塊,所述滑輪軸的兩端設置有凹槽,所述擋塊通過螺栓固定連接在所述凹槽內。進一步地,所述軸擋板為環形板,所述環形板通過螺釘固定安裝在所述滑輪軸的兩端,所述環形板的外徑大于所述軸套的內徑或者所述軸承的內圈直徑。基于上述技術方案,本技術通過將滑輪軸和超起鋼絲繩接頭設置成一體式的連接結構,能夠同時起到固定導向滑輪和連接超起鋼絲繩的作用,省略了專門為超起鋼絲繩接頭設計的固定部件、旋轉部件和連接部件等,簡化結構,拆裝方便。【附圖說明】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技術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本技術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技術,并不構成對本技術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圖1為現有技術中滑輪軸與超起鋼絲繩接頭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現有技術中超起鋼絲繩接頭的受力情況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中滑輪軸與超起鋼絲繩接頭的功用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一個實施例中超起鋼絲繩接頭的連接結構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4實施例中超起鋼絲繩接頭的連接結構的分解結構示意圖。圖6為圖4實施例中超起鋼絲繩接頭的連接結構的各組成部件的結構示意圖。圖7為圖4實施例中軸擋板的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8為圖4實施例中軸擋板的另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9為圖4實施例中超起鋼絲繩接頭的連接結構的受力情況示意圖。圖中:al_滑輪軸,a2-導向滑輪,a3_滑輪架,a4_超起鋼絲繩接頭裝置,Fl-超起拉力,F2-反力,1-起重臂,2-超起,3-超起鋼絲繩,4-起升鋼絲繩,5-吊鉤,6-末節臂頭部,7-滑輪軸,8-超起鋼絲繩接頭,9-銷軸,10-導向滑輪,11-軸承,12-擋塊,13-軸孔,14-孔,15-掛耳,16-掛接板,17-凹槽,18-環形板。【具體實施方式】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如圖3所示,為本技術中滑輪軸與超起鋼絲繩接頭的功用示意圖。在起重機的起升機構中,應用省力滑輪組來減少鋼絲繩的拉力,其中上方為定滑輪作為導向滑輪10,下方滑輪組與吊鉤5上的動滑輪組成省力機構,滑輪組通過起升鋼絲繩4與吊鉤5連接。同時,超起裝置通過超起鋼絲繩3安裝在起重臂基本臂前端,用于減小起重臂I的變形從而提高起重量。現有技術中導向滑輪軸僅僅能夠實現固定導向滑輪的作用,超起2的鋼絲繩繩頭需要另外設計能夠自由旋轉的結構(包括固定部分、旋轉部分、連接部分以及放置架)進行連接。為解決現有技術中由于單獨設置滑輪軸和超起鋼絲繩接頭裝置帶來的結構復雜和拆裝不便的問題,本技術提供一種超起鋼絲繩接頭的連接結構。如圖4所示,為本技術一個實施例的超起鋼絲繩接頭的連接結構的結構示意圖,該超起鋼絲繩接頭的連接結構包括滑輪軸7和超起鋼絲繩接頭8,其中所述滑輪軸7用于承載導向滑輪10,所述超起鋼絲繩接頭8與所述滑輪軸7固定連接于起重臂末節臂頭部6。在上述實施例中,對所述超起鋼絲繩接頭8與所述滑輪軸7的連接形式不進行限定,兩者的具體結構形式也是可變的,只要兩者能夠連接在一起即可。這種結構能夠同時起到固定導向滑輪和連接超起鋼絲繩的作用,省略了專門為超起鋼絲繩接頭設計的固定部件、旋轉部件和連接部件等,簡化結構,拆裝方便。同時,本技術提供的技術當前第1頁1 2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超起鋼絲繩接頭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滑輪軸和超起鋼絲繩接頭,其中所述滑輪軸用于承載導向滑輪,所述超起鋼絲繩接頭與所述滑輪軸固定連接于起重臂末節臂頭部。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宋昕迪,王小強,張慶彬,李利娟,
申請(專利權)人:徐州重型機械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