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的課題在于提供一種冷凍裝置用熱交換器,可在不使冷卻能力降低的前提下,延長所需的除霜動作的實行間隔。為了解決上述課題,冷凍裝置用熱交換器具備:第1熱交換器,其具有第1冷媒配管線路;第2熱交換器,其具有串聯連接于第1冷媒配管線路上的第2冷媒配管線路,且與第1熱交換器并列設置;多個散熱片,其橫跨連結于第1冷媒配管線路的配管與第2冷媒配管線路的配管上;及,送風機,其對第1熱交換器和第2熱交換器送風。多個散熱片相互平行地相對向并列設置,第1冷媒配管線路的配管和第2冷媒配管線路的配管,以正交貫穿于多個散熱片的方式連結,第1熱交換器與第2熱交換器,以使第1熱交換器成為送風的上游側的方式并列設置。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冷凍裝置用熱交換器及冷凍裝置,尤其涉及一種可選擇性地實行冷卻運轉與升溫運轉的冷凍裝置與用于此冷凍裝置的冷凍裝置用熱交換器。
技術介紹
作為用于向便利商店等配送商品的冷凍車,載置有以下冷凍裝置的冷凍車得以實際應用,所述冷凍裝置由于能夠使裝載于庫內的貨物維持在最佳溫度而不受室外溫度影響,因此,不僅可以將庫內冷卻,還可以升溫。根據該冷凍裝置,庫內,當室外溫度高于維持溫度時也就是主要在夏季被冷卻,當室外溫度低于維持溫度時也就是主要在冬季被升溫。在專利文獻I中,作為陸路運輸用冷凍裝置,記載有此冷凍裝置的一例。專利文獻I所述的陸路運輸用冷凍裝置為熱泵式。通常,如果冷凍車在降雪時行車,庫外熱交換器由于吹入的雪的附著,會有不能作為升溫運轉的熱交換器而發揮功能的情況。此時,進行除霜(defrost)動作而使附著的雪融解。但是,如果頻繁地實行除霜動作,S卩,如果除霜動作的實行間隔變短,升溫動作的效率將會降低。因此,專利文獻I所述的陸路運輸用冷凍裝置具備以下構造,所述構造在冷凍車的降雪時行車中的升溫模式運轉下,防止除霜動作的實行間隔變短。具體來說,具備:風道,其將冷凍車的發動機的排風引導至庫外熱交換器的吸入側;風道內的風路的開關手段;及,面板(Panel),其以覆蓋庫外熱交換器的方式,配置于庫外熱交換器的吸入側的前方。例如,根據面板,雪將不會直接吹入庫外熱交換器。這樣一來,由于積雪得以被抑制而維持作為熱交換器的功能,因此,不再需要縮短除霜動作間隔。先行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0-255909號公報
技術實現思路
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課題但是,專利文獻I所述的冷凍裝置,由于面板以覆蓋庫外熱交換器的方式,被配置于庫外熱交換器的吸入側的前方,因此,冷凍車行車時的行車風(車輛行進所產生的風,基于車輛與空氣的相對速度)被面板遮擋,而不能直接吹到庫外熱交換器上。因此,在庫外熱交換器作為冷凝器而發揮作用的冷卻運轉中,可能會產生無法確保充分風量的情況。如果無法確保充分的風量,將會產生以下問題:冷媒不能充分地冷凝,冷卻能力降低。因此,對于冷凍裝置用熱交換器及冷凍裝置,較理想的是,可以在不使冷卻能力降低的前提下,延長所需的除霜動作的實行間隔。因此,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課題在于提供一種冷凍裝置用熱交換器及使用所述冷凍裝置用熱交換器的冷凍裝置,所述冷凍裝置用熱交換器可以在不使冷卻能力降低的前提下,延長所需的除霜動作的實行間隔。解決課題的技術手段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專利技術具有以下的結構。(I) 一種冷凍裝置用熱交換器,具備:第I熱交換器,其具有第I冷媒配管線路;第2熱交換器,其具有串聯連接于前述第I冷媒配管線路上的第2冷媒配管線路,且與前述第I熱交換器并列設置;多個散熱片,其橫跨連結于前述第I冷媒配管線路的配管與前述第2冷媒配管線路的配管兩方上;及,送風機,其對前述第I熱交換器和前述第2熱交換器送風;并且,前述多個散熱片相互平行地相對向并列設置,前述第I冷媒配管線路的配管和前述第2冷媒配管線路的配管,以正交貫穿于前述多個散熱片的方式連結,前述第I熱交換器與前述第2熱交換器,以使前述第I熱交換器成為由前述送風機所產生的送風的上游側的方式并列設置。(2)如(I)所述的冷凍裝置用熱交換器,其中,前述第I冷媒配管線路具有二個以上的路徑,路徑數為Na(Na:2以上的整數)。(3)如(2)所述的冷凍裝置用熱交換器,其中,前述第2冷媒配管線路具有二個以上的路徑,路徑數為Nb (Nb:2以上的整數),前述路徑數Na與前述路徑數Nb,滿足2 < Na < Nb。(4)如(1)-(3)中任一項所述的冷凍裝置用熱交換器,其中,使前述第I熱交換器和前述第2熱交換器中的至少一方為翅管式熱交換器。(5)如(1)-(3)中任一項所述的冷凍裝置用熱交換器,其中,當作為冷凍裝置的前述庫外熱交換器使用時,所述冷凍裝置具備包括庫內熱交換器和庫外熱交換器的冷媒回路,且選擇性地進行使庫內冷卻的冷卻運轉與使庫內升溫的升溫運轉,在前述冷卻運轉中,前述第I熱交換器與前述第2熱交換器作為冷凝器而一體地發揮功能,在前述升溫運轉中,前述第I熱交換器作為過冷器而發揮功能,且前述第2熱交換器作為蒸發器而發揮功能。(6)如(4)所述的冷凍裝置用熱交換器,其中,當作為冷凍裝置的前述庫外熱交換器使用時,所述冷凍裝置具備包括庫內熱交換器和庫外熱交換器的冷媒回路,且選擇性地進行使庫內冷卻的冷卻運轉與使庫內升溫的升溫運轉,在前述冷卻運轉中,前述第I熱交換器與前述第2熱交換器作為冷凝器而一體地發揮功能,在前述升溫運轉中,前述第I熱交換器作為過冷器而發揮功能,且前述第2熱交換器作為蒸發器而發揮功能。(7) 一種冷凍裝置,具備冷媒回路,所述冷媒回路包括庫內熱交換器、庫外熱交換器及可以滯留冷媒的受液器,且所述冷凍裝置選擇性地進行使庫內冷卻的冷卻運轉與使庫內升溫的升溫運轉,所述冷凍裝置的特征在于:前述庫外熱交換器是(I)所述的冷凍裝置用熱交換器,在前述冷卻運轉中,前述第I熱交換器與前述第2熱交換器作為冷凝器而一體地發揮功能,在前述升溫運轉中,前述第I熱交換器作為過冷器發揮功能,且前述第2熱交換器作為蒸發器而發揮功能,前述第I熱交換器具有配管列群,所述配管列群是將特定容量的一列配管線路在前述送風的方向上串聯地并列設置M(M:1以上的整數)個而成,并且前述M是使前述第I熱交換器的容量為不超過前述受液器的容量的范圍時的最大值。(8)如(7)所述的冷凍裝置,其中,前述第I冷媒配管線路具有二個以上的路徑,路徑數為Na (Na:2以上的整數),前述配管列群分別與前述二個以上的路徑相對應地設置。專利技術的效果根據本專利技術,獲得以下效果:可以在不使冷卻能力降低的前提下,延長所需的除霜動作的實行間隔。【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的冷凍裝置用熱交換器及冷凍裝置的實施例即庫外熱交換器3與使用此庫外熱交換器3的冷凍裝置51的冷媒回路圖。圖2是用以說明冷凍裝置51的控制系統的圖。圖3是用以說明冷凍裝置51中的四通閥2、電磁閥11及電磁閥13的控制模式的圖。圖4是用以說明冷凍裝置51中的庫外熱交換器3的示意性剖面圖。圖5是用以說明庫外熱交換器3的第I立體圖。圖6是用以說明庫外熱交換器3的第2立體圖。圖7是用以說明庫外熱交換器3內的路徑的圖。圖8是用以說明冷凍裝置51的載置例即冷凍車C的側視圖。圖9是用以說明冷凍裝置51的冷卻運轉的冷媒回路圖。圖10是用以說明冷凍裝置51的升溫運轉的冷媒回路圖。圖11是用以說明冷凍裝置51中的控制部31所進行的控制的表格。圖12是用以說明變化例I即冷凍裝置51A中的冷媒回路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冷媒回路圖。圖13是用以說明變化例2即冷凍裝置51B中的冷媒回路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冷媒回路圖。圖14是變化例3即冷凍裝置57中的冷媒回路圖。圖15是用以說明冷凍裝置57的控制系統的圖。圖16是用以說明冷凍裝置57的冷卻運轉的冷媒回路圖。圖17是用以說明冷凍裝置57的升溫運轉的冷媒回路圖。圖18是用以說明冷凍裝置57中的控制部31所進行的控制的表格。圖19是用以說明變化例4的并聯回路LPla的圖。附圖標記說明I壓縮機2四通閥2a-2d 端口3庫外熱交換器3A第I庫外熱交換器3Aa、3Ab 端口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冷凍裝置用熱交換器,具備:第1熱交換器,其具有第1冷媒配管線路;第2熱交換器,其具有串聯連接于前述第1冷媒配管線路上的第2冷媒配管線路,且與前述第1熱交換器并列設置;多個散熱片,其橫跨連結于前述第1冷媒配管線路的配管與前述第2冷媒配管線路的配管兩方上;及,送風機,其對前述第1熱交換器和前述第2熱交換器送風;并且,前述多個散熱片相互平行地相對向并列設置,前述第1冷媒配管線路的配管和前述第2冷媒配管線路的配管,以正交貫穿于前述多個散熱片的方式連結,前述第1熱交換器與前述第2熱交換器,以使前述第1熱交換器成為由前述送風機所產生的送風的上游側的方式并列設置。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藤野博之,増野謙,
申請(專利權)人:東普雷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日本;JP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