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離合器的液壓控制機構及具有該機構的自動變速箱,該離合器的液壓控制機構包括閥體及與閥體的內腔相配合的閥芯,閥體的內腔經油道連通有至少一個換擋執行機構;閥芯包括至少一個閥芯密封段,用以與閥體形成密封配合;內腔設有與閥芯密封段對應的回油口及泄油口,回油口連通油道,閥芯密封段設有與回油口配合的過流凹槽,閥芯密封段還設有阻尼孔。通過在閥芯密封段上設置過流凹槽和阻尼孔,使得閥體上的回油口不直接與泄油口連通,而是依次經過流凹槽、阻尼孔后泄油至油箱,該過程中,阻尼孔起到了控制液壓油泄油速度的作用,從而實現了離合器脫離時泄油速度的可靠控制,有效地解決了換擋過程中的回擋沖擊。(*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離合器的液壓控制機構及具有該機構的自動變速箱,該離合器的液壓控制機構包括閥體及與閥體的內腔相配合的閥芯,閥體的內腔經油道連通有至少一個換擋執行機構;閥芯包括至少一個閥芯密封段,用以與閥體形成密封配合;內腔設有與閥芯密封段對應的回油口及泄油口,回油口連通油道,閥芯密封段設有與回油口配合的過流凹槽,閥芯密封段還設有阻尼孔。通過在閥芯密封段上設置過流凹槽和阻尼孔,使得閥體上的回油口不直接與泄油口連通,而是依次經過流凹槽、阻尼孔后泄油至油箱,該過程中,阻尼孔起到了控制液壓油泄油速度的作用,從而實現了離合器脫離時泄油速度的可靠控制,有效地解決了換擋過程中的回擋沖擊。【專利說明】離合器的液壓控制機構及具有該機構的自動變速箱
本技術涉及汽車傳動控制領域,特別地,涉及一種離合器的液壓控制機構。此外,本技術還涉及一種包括上述液壓控制機構的自動變速箱。
技術介紹
隨著汽車行業的逐步發展,自動變速箱的應用也隨之推廣,而液壓系統在自動變速箱的自動控制程序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傳統的自動變速箱液壓系統用的換擋閥閥芯僅僅作為一種手動換向閥使用,不具備其他附加功能,即傳統的換擋閥不具備控制離合器泄油速度的功能,這就造成了離合器泄油速度不可控,離合器泄油過快,引起離合器突然脫開,發動機作用于變速箱的扭矩突然消失,變速箱立即回位,引起整車抖動,即回擋沖擊。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離合器的液壓控制機構及具有該機構的自動變速箱,以解決現有的換擋閥在換擋操作時泄油速度不可控導致的回擋沖擊的技術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根據本技術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離合器的液壓控制機構,包括閥體及與閥體的內腔相配合的閥芯,內腔經油道連通有至少一個換擋執行機構;閥芯包括與至少一個換擋執行機構對應的至少一個閥芯密封段,用以與閥體形成密封配合; 內腔設有與閥芯密封段對應的回油口及泄油口,回油口連通油道,閥芯密封段在靠近泄油口的端部設有與回油口配合的過流凹槽,閥芯密封段還設有用于將過流凹槽連通至泄油口的阻尼孔。 進一步地,過流凹槽的過流面積大于阻尼孔的過流面積。 進一步地,阻尼孔位于閥芯密封段的外壁面并延伸至閥芯密封段的端部以連通過流凹槽和泄油口。 進一步地,阻尼孔為短阻尼孔,短阻尼孔定義為通流長度與孔徑之比< I的小孔,當通流面積不為圓形時,孔徑取同面積的圓孔直徑。 進一步地,阻尼孔貫通閥芯密封段的內部以連通過流凹槽和泄油口。 進一步地,內腔經油道連通有兩個換擋執行機構:前進擋離合器和倒擋離合器; 閥芯包括閥芯桿,閥芯桿上設有與前進擋離合器對應的第一閥芯密封段和與倒擋離合器對應的第二閥芯密封段; 內腔設置的回油口及泄油口的數量為兩組,分別對應第一閥芯密封段、第二閥芯密封段。 進一步地,閥芯桿的末端設有用于與手動換擋機構連接的輔助連接段。 進一步地,泄油口連通至油箱。 根據本技術的另一方面,還提供一種自動變速箱,采用上述的離合器的液壓控制機構。 本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技術離合器的液壓控制機構及具有該機構的自動變速箱,通過在閥芯密封段上設置過流凹槽和阻尼孔,使得閥體上的回油口不直接與泄油口連通,而是依次經過流凹槽、阻尼孔后泄油至油箱,該過程中,阻尼孔起到了控制液壓油泄油速度的作用,且形成紊流,使得液壓油粘度及液壓油溫度對泄油速度的影響降到最低,從而實現了離合器脫離時泄油速度的可靠控制,有效地解決了換擋過程中的回擋沖擊。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優點之外,本技術還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優點。下面將參照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專利附圖】【附圖說明】 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技術的進一步理解,本技術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技術,并不構成對本技術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是本技術優選實施例離合器的液壓控制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閥芯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技術實施例閥芯密封段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2中第一閥芯密封段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2中第二閥芯密封段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技術實施例的泄油示意圖;以及 圖7是圖6的A-A向剖面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閥體;11、內腔;20、閥芯;30、油道;40、換擋執行機構;21、閥芯密封段;13、回油口 ;15、泄油口 ;211、過流凹槽;213、阻尼孔;21A、第一閥芯密封段;21B、第二閥芯密封段;40A、前進擋離合器;40B、倒擋離合器;23、閥芯桿;25、輔助連接段;50、油箱。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但是本技術可以由權利要求限定和覆蓋的多種不同方式實施。 參照圖1,本技術的優選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離合器的液壓控制機構,該離合器的液壓控制機構包括閥體10及與閥體10的內腔11相配合的閥芯20,閥體10的內腔11經油道30連通有至少一個換擋執行機構40 ;閥芯20包括:與至少一個換擋執行機構40對應的至少一個閥芯密封段21,用以與閥體10形成密封配合;內腔11設有與閥芯密封段21對應的回油口 13及泄油口 15,回油口 13連通油道30,閥芯密封段21在靠近泄油口 15的端部設有與回油口 13配合的過流凹槽211,閥芯密封段21還設有用于將過流凹槽211連通至泄油口 15的阻尼孔213。本實施例,通過在閥芯密封段21上設置過流凹槽211和阻尼孔213,其中,過流凹槽211不與泄油口 15直接相通,而是經阻尼孔213連通至泄油口 15,使得換擋執行機構40內液壓油依次經回油口 13、過流凹槽211、阻尼孔213、泄油口 15泄油,該過程中,阻尼孔213起到了控制液壓油泄油速度的作用,且形成紊流,使得液壓油粘度及液壓油溫度對泄油速度的影響降到最低,從而實現了離合器脫離時泄油速度的可靠控制,而傳統的閥芯密封段在液壓控制下與閥體完全脫開,從而導致的泄油口與回油口直接連通,無法控制泄油時的液壓油的泄油速度,從而造成離合器迅速脫開,形成回擋沖擊,而本實施例通過采用在閥芯密封段上設置過流凹槽和阻尼孔以對泄油速度的有效控制,可靠地解決了換擋過程中的回擋沖擊。 參照圖1,本實施例中,可選地,閥體10分別經油道30連通前進擋離合器40A、倒擋離合器40B,即前進擋離合器40A和倒擋離合器40B作為本實施例中的換擋執行機構40,相應地,參照圖1和圖2,本實施例中,閥芯20包括閥芯桿23,閥芯桿23上設有與前進擋離合器40A對應的第一閥芯密封段21A和與倒擋離合器40B對應的第二閥芯密封段21B ;內腔11設置的回油口 13及泄油口 15的數量為兩組,分別對應第一閥芯密封段21A、第二閥芯密封段21B。 本實施例離合器的液壓控制機構的工作過程如下:自動變速箱回擋時,前進擋退回到空擋,前進擋離合器40A油缸內的液壓油通過油道30返回至閥體10的回油口 13,此時,閥芯20的移動方向如圖6所示,閥芯密封段21未與閥體10完全脫開,此時,閥芯密封段21上的過流凹槽211與閥體10上的回油口 13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離合器的液壓控制機構,包括閥體(10)及與所述閥體(10)的內腔(11)相配合的閥芯(20),所述內腔(11)經油道(30)連通有至少一個換擋執行機構(40);所述閥芯(20)包括與所述至少一個換擋執行機構(40)對應的至少一個閥芯密封段(21),用以與所述閥體(10)形成密封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內腔(11)設有與所述閥芯密封段(21)對應的回油口(13)及泄油口(15),所述回油口(13)連通所述油道(30),所述閥芯密封段(21)在靠近所述泄油口(15)的端部設有與所述回油口(13)配合的過流凹槽(211),所述閥芯密封段(21)還設有用于將所述過流凹槽(211)連通至所述泄油口(15)的阻尼孔(213)。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龍亞彬,康明,羅威,吳付右,鄧玉林,高帥,劉濤,
申請(專利權)人:湖南江麓容大車輛傳動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湖南;4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