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布料分離裝置,包括與機械手固定連接的連接桿,連接桿上裝設有至少兩個吸附支架,吸附支架與連接桿連接的一端為連接端,吸附支架的另一端為吸附端,吸附端具有與布料所在平面相對且平行的吸附面,吸附面上布設有吸附單元,吸附單元由仿生壁虎腳材料制成。吸附支架套設在連接桿上,各吸附支架之間的相對距離可調。吸附支架具有兩個支架臂,兩個支架臂自連接端彼此張開并分別位于連接桿的兩側,支架臂的底端沿與布料平行的方向延伸構成吸附端。吸附單元為圓形或矩形,橫豎間隔依次排列在吸附面上。該布料分離裝置結構簡單,布料吸附過程無需外力驅動,有助于節約能源;能夠將高透氣性布料進行逐層精確分離,提高了生產效率。(*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技術提供一種布料分離裝置,包括與機械手固定連接的連接桿,連接桿上裝設有至少兩個吸附支架,吸附支架與連接桿連接的一端為連接端,吸附支架的另一端為吸附端,吸附端具有與布料所在平面相對且平行的吸附面,吸附面上布設有吸附單元,吸附單元由仿生壁虎腳材料制成。吸附支架套設在連接桿上,各吸附支架之間的相對距離可調。吸附支架具有兩個支架臂,兩個支架臂自連接端彼此張開并分別位于連接桿的兩側,支架臂的底端沿與布料平行的方向延伸構成吸附端。吸附單元為圓形或矩形,橫豎間隔依次排列在吸附面上。該布料分離裝置結構簡單,布料吸附過程無需外力驅動,有助于節約能源;能夠將高透氣性布料進行逐層精確分離,提高了生產效率。【專利說明】布料分離裝置
本技術涉及縫制設備
,特別是涉及一種布料分離裝置。
技術介紹
服裝企業在制衣過程中,為保證裁剪質量和裁剪效率,都是將多層布料整齊的堆疊在裁剪區,利用裁床統一進行裁剪。而裁剪結束后再通過機械手將裁剪好的布料一層一層分離,然后分別放置在縫紉區進行下一步的縫制。 現有技術中分離布料的方式常采用吸布的方式,常見的吸布方式為氣吸法,氣吸法主要分為真空吸和抽氣兩種方式。由于常用布料紋理之間的間隙較大,透氣性好,單純采用氣吸法難以用實現常用布料的吸附。特別是對于一些比較薄的布料,使用氣吸法時很容易將布料吸進氣吸設備的氣孔里。因而,氣吸法更適合用于吸附透氣性差的布料。此外,氣吸法的還需要在機械手上裝設配套的氣吸設備,氣吸設備需要能源驅動,不但令整個布料分離裝置構造復雜,不利于安裝維修,而且增加了生產成本,消耗了更多的能源。除氣吸法之外,還有通過機械手的手指搓動或夾取布料的分離方法,但是這種布料的分離方法往往會一次帶起多層布料,影響生產效率。 因此,需要一種結構簡單,可吸附高透氣性布料,并可實現對多層布料進行逐層精確分離的布料分離裝置。
技術實現思路
鑒于以上所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構造簡單,可實現對多層高透氣性布料逐層進行精確分離的布料分離裝置。 為實現上述目的及其他相關目的,本技術提供一種布料分離裝置,包括與機械手固定連接的連接桿,所述連接桿上裝設有至少兩個吸附支架,所述吸附支架與所述連接桿連接的一端為連接端,所述吸附支架的另一端為吸附端,所述吸附端具有與布料所在平面相對且平行的吸附面,所述吸附面上布設有吸附單元,所述吸附單元由仿生壁虎腳材料制成。 優選地,所述吸附支架套設在所述連接桿上,各所述吸附支架之間的相對距離可調。 優選地,所述吸附支架具有兩個支架臂,兩個所述支架臂自所述連接端彼此張開,所述支架臂的底端沿與所述布料平行的方向延伸構成所述吸附端;兩個所述支架臂張開后分別位于所述連接桿的兩側。 優選地,所述吸附支架的吸附端的延伸方向與所述連接桿的延伸方向垂直。 優選地,所述吸附單元為圓形,橫豎間隔依次排列在所述吸附面上。 優選地,所述吸附單元為矩形,橫豎間隔依次排列在所述吸附面上。 如上所述,本技術提供的布料分離裝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該布料分離裝置僅包括連接桿、吸附支架和吸附單元,結構簡單,便于裝配維修;吸附單元由仿生壁虎腳材料制成,布料吸附過程不需要外力驅動,有助于節約能源;通過材料與布料間近距離產生的范德華力,能夠將布料進行逐層精確分離,即使是透氣性高的布料也一樣吸附,應用范圍廣泛,大幅提聞了生廣效率。 【專利附圖】【附圖說明】 圖1顯示為本技術的布料分離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顯示為本技術的布料分離裝置的吸附支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3顯示為本技術的布料分離裝置的吸附單元的材料結構顯微放大圖。 元件標號說明 I 連接桿 2 吸附支架 21 連接端 22 支架臂 23 吸附端 231 吸附面 3 吸附單元 4 布料 41 單層布料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通過特定的具體實例說明本技術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技術的其他優點與功效。本技術還可以通過另外不同的【具體實施方式】加以實施或應用,本說明書中的各項細節也可以基于不同觀點與應用,在沒有背離本技術的精神下進行各種修飾或改變。 請參閱圖1至圖3。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中所提供的圖示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技術的基本構想,遂圖式中僅顯示與本技術中有關的組件而非按照實際實施時的組件數目、形狀及尺寸繪制,其實際實施時各組件的型態、數量及比例可為一種隨意的改變,且其組件布局型態也可能更為復雜。 請參閱圖1和圖2,圖1顯示為本技術提供的布料分離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該布料分離裝置包括連接桿1、吸附支架2和吸附單元3,連接桿I與機械手固定連接。圖2顯示為吸附支架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和圖2所示,機械手帶動布料分離裝置將分離好的單層布料41從裁剪區移送至縫紉區。連接桿I上裝設有吸附支架2,吸附支架2連接于連接桿I的一端為連接端21,靠近布料4的另一端為吸附端23。如圖2所示,吸附端23具有與布料4所在平面相對且平行的吸附面231,吸附面231上布設有吸附單元3,吸附單元3由仿生壁虎腳材料制成。 生物界中的壁虎腳具有超常的吸附能力,其腳掌上有數百萬根剛毛,當剛毛與物體表面貼得非常近時,可以產生分子間作用力,即范德華力,使得壁虎能夠在不同的接觸條件下任意地吸附、離開物體表面。圖3顯示為吸附單元3的仿生壁虎腳材料的結構顯微放大圖,如圖3所示,這種材料表面具有眾多類似剛毛的微細突起,使仿生壁虎腳材料具有類似壁虎腳的吸附功能。當仿生壁虎腳材料與布料非常接近時,通過材料與布料間的范德華力吸附布料。 通過范德華力吸附布料4,對布料4的透氣性、厚度等都沒有限制,適用范圍廣泛。仿生壁虎腳材料需與布料4非常接近時才能產生范德華力,因此能夠保證每次僅吸附單層布料41,不會出現同時吸附多層的情況,實現了對布料4的逐層精確分離。采用這樣的吸附材料不需要任何驅動設備,既可以簡化整個布料分離裝置,還可以避免用于驅動氣吸設備的能源損耗。 為使布料4在被吸附時能夠均衡受力,連接桿I上至少裝設有兩個吸附支架2。靠近連接桿I兩端的吸附支架2之間的距離由布料4的寬度決定。對于寬度尺寸較大的布料4,可根據需要在兩端的吸附支架2之間加設更多的吸附支架2。各吸附支架2之間的距離可調。為方便距離調節,吸附支架2的連接端21套設在連接桿I上,在調節好各吸附支架2間的距離之后,將連接端21和連接桿I通過緊固螺釘固定。這樣的結構使該布料分離裝置可用于吸附各種尺寸的布料4,并且保證布料4能夠受到足夠的吸附力,同時受力均衡。 于實施例中,吸附支架2可以有多種結構,支架臂22可以是一根直桿,吸附端23為與支架臂22相互垂直的直桿,仿生壁虎腳材料構成的吸附單元3貼附在吸附端23的吸附面231上。吸附支架2的結構也可如圖1和圖2所示,每個吸附支架2上設有兩個支架臂22,這兩個支架臂22自連接端21彼此張開,兩個支架臂22張開后分別位于連接桿I的兩側,形成人字形。這樣的結構使吸附支架2更為穩固。兩個支架臂22的底端沿與布料平行的方向延伸構成吸附端23,吸附端23的延伸方向與連接桿I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布料分離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料分離裝置包括與機械手固定連接的連接桿,所述連接桿上裝設有至少兩個吸附支架,所述吸附支架與所述連接桿連接的一端為連接端,所述吸附支架的另一端為吸附端,所述吸附端具有與布料所在平面相對且平行的吸附面,所述吸附面上布設有吸附單元,所述吸附單元由仿生壁虎腳材料制成。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展曉珺,錢坤,陳志強,韓安太,
申請(專利權)人:杰克縫紉機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