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蓄電池的技術領域,公開了高效蓄電池,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內部設有電解液,還包括插入所述電解液內且依次套設的多層筒狀極板和至少兩固定塊,各相鄰所述筒狀極板之間留有間隙,多層所述筒狀極板交替設置為正極極板和負極極板,各所述筒狀極板上端和所述殼體的上端由所述固定塊固定相對位置。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中的高效蓄電池,采用筒式結構,結構本身具有穩定性,可以充分利用體積,而且極板與電解液直接接觸反應,反應效率較高。(*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技術涉及蓄電池的
,公開了高效蓄電池,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內部設有電解液,還包括插入所述電解液內且依次套設的多層筒狀極板和至少兩固定塊,各相鄰所述筒狀極板之間留有間隙,多層所述筒狀極板交替設置為正極極板和負極極板,各所述筒狀極板上端和所述殼體的上端由所述固定塊固定相對位置。本技術中的高效蓄電池,采用筒式結構,結構本身具有穩定性,可以充分利用體積,而且極板與電解液直接接觸反應,反應效率較高。【專利說明】高效蓄電池
本技術涉及蓄電池的
,尤其涉及高效蓄電池。
技術介紹
蓄電池是一種常見的設備,其利用特殊的化學原理,可以實現儲電和放電。早期的蓄電池其正、負極板直接插設在電解液中進行電解反應,這種蓄電池內流動的電解液較多,由于正、負極板距離過近有可能發生接觸短路,故而對體積有較高的要求。現有技術中的AGM型電池即采用玻璃纖維制成的隔板(AMG)的閥控式密封鉛蓄電池,是使用較廣泛的蓄電池,其本身為封閉結構,在正、負極板中間設有AGM型隔板,隔板即能將正、負極板隔開,同時還能儲存電解液,電池內采用貧液式設計,流動態的電解液大大減少,并且可以壓縮體積,也不會發生正、負極板相互碰觸短路。 隔板式設計雖然能節省電解液以及整體體積,但是需要借助儲存電解液的隔板進行反應,其反應效率低于直接浸泡在電解液中的方式,難以滿足供電需求,一般采用多集群組合的方式,其中各集群均包括正極板、隔板和負極板,采用并聯的方式將多組集群反應的電輸送,若要提高AMG型電池的蓄放電能力,只能采用增加集群數量,或者增加極板面積的方式,這兩種方式均是以增大體積為代價,增大發電能力,實際上,并未改變單位體積的反應效率。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高效蓄電池,旨在解決現有技術中的蓄電池體積大、電解反應效率低的問題。 本技術是這樣實現的,高效蓄電池,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內部設有電解液,還包括插入所述電解液內且依次套設的多層筒狀極板和至少兩固定塊,各相鄰所述筒狀極板之間留有間隙,多層所述筒狀極板交替設置為正極極板和負極極板,各所述筒狀極板上端和所述殼體的上端由所述固定塊固定相對位置。 進一步地,所述筒狀極板數量為兩個,包括位于內圈的筒狀負極板和位于外圈的筒狀正極板 進一步地,所述固定塊數量為兩個,包括電連接于筒狀負極板的負極固定塊以及電連接于筒狀正極板的正極固定塊。 進一步地,所述負極固定塊和所述正極固定塊為條形件且位于同一條直線上。 進一步地,在兩所述筒狀極板的間隙中,設有環形支架,所述環形支架上端為環形且由所述固定塊固定,下端通過多根支桿固定于所述殼體低端。 進一步地,所述環形支架連接于一固定塊,并在延伸至另一固定塊處開設有避免碰觸的缺口。 進一步地,所述電解液為含有硫酸的凝膠。 進一步地,所述筒狀極板由鉛板柵彎曲而成,所述鉛板柵為網狀,其網孔中盛有鉛膏。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中的高效蓄電池,采用筒式結構,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穩定性,無需擔心壓縮體積時,相鄰極板接觸短路的問題,對體積的利用率高,而且極板直接插設在電解液中,反應效率較高。 【專利附圖】【附圖說明】 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高效蓄電池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技術。 以下結合具體附圖對本實施例的實現進行詳細的描述。 如圖1所示,高效蓄電池I包括殼體11,殼體11內部設有電解液和插入電解液內且依次套設的多層筒狀極板12和至少兩固定塊,在相鄰的各筒狀極板12之間留有間隙,多層筒狀極板12為正極極板和負極極板交替設置。各筒狀極板12的上端和殼體11的上端被固定塊固定。 本實施例中的高效蓄電池I,其多個極板呈筒狀,依次套設,而每個筒狀極板12的上端都通過固定塊與殼體11上端固定,整體的筒式套設結構保持穩固不會崩潰,相鄰的極板分別為正極極板和負極極板,二者之間的間隙內有電解液,直接通過電解液進行反應。 這種不借助隔板上的電解液式反應方法,提高了反應效率,同時利用固定塊控制整體結構,筒形結構與板形結構相比,本身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每個筒狀極板12在受到擠壓時,在固定塊的固定下,不易出現相鄰極板接觸短路的情況,可以高效的利用體積,而且在同樣體積的前提下,每個筒狀極板12面積更大,實際接觸電解液并參與反應的極板材料更多,提供了更高的反應效率和蓄放電能力。與電極板直接插在電解液中的早起蓄電池和利用隔板隔開的隔板蓄電池相比,兼具二者的優點,即節省了體積,又具有較高效的單位反應效率。 在逐漸增加整體體積時,越外側的極板面積增大速度越快,其實際的蓄放電能力增長速度大過其體積增長速度,即實際上增加體積時,也增加了整個高功率蓄電池的平均單位體積的蓄放電能力。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中的筒狀極板12數量為兩個,包括位于內圈的筒狀負極板121和位于外圈的筒狀正極板122。 固定塊數量也為兩個,包括電連接于筒狀負極板122的負極固定塊131以及電連接于筒狀正極板121的正極固定塊132。正極固定塊132和負極固定塊131只與對應的筒狀極板12電連接,與另外的筒狀極板12絕緣固定或不接觸。負極固定塊131和正極固定塊132能同時起到固定筒狀極板12和外接電極的作用,使用時只需要將相應的導線電連接至二者即可。 兩固定塊均為條狀件,位于同一條直線上,即位于筒狀極板12上端的一條直徑上,二者共軸線并穿過筒狀極板12上端面圓的圓心。這種設置方式使高效蓄電池I的筒形結構更加穩固,能均勻的分攤來自各個方向的沖擊力。 如圖1所示,在兩筒狀極板12之間的間隙中,設有環形支架14,環形支架14上端為沿間隙延伸的環形,下端通過多根支桿142固定于殼體11低端。環形支架14的上端可以為固定塊提供支撐,下端的支桿142設計在保證支撐的前提下,不會影響相鄰的兩筒狀極板12的電解反應。 環形支架14連接于一固定塊,并在延伸至另一固定塊處開設有避免碰觸的缺口141。即每個環形支架14只,連接于一個固定塊,另外一個固定塊從其缺口 141處經過,不會碰觸。由于環形支架14本身可以有金屬材料制成,或者非金屬材料在電解液中被腐蝕,發生導電,缺口 141式的設計使其即使發生導電,也不會使高效蓄電池I正負極短路。 本實施例中的電解液為含有硫酸的凝膠,凝膠式電解液在溫度變化時,不易發生體積改變,避免了因電解液發生結冰導致體積增大從而對高效蓄電池I的筒形結構造成影響的問題。 筒狀極板12由鉛板柵彎曲而成,鉛板柵上排列設有多個方孔,方孔中盛有鉛膏。鉛板柵由融化成液體的金屬鉛經過特別的模具冷卻形成,具有一定網狀結構,再經過在一定溫下多次壓制,形成多孔致密的結構,其網孔更小,儲存同樣數量的鉛膏,可以采用更薄的設計,其制成的筒狀正極板122的厚度由原來的4毫米降低到I毫米,筒狀負極板121的厚度由原來的3毫米降低到0.5-1毫米。厚度減少后,同樣體積可以設置更多層的筒狀極板12,增加整體的反應效率和蓄放電能力。 本實施例中的高效蓄電池1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高效蓄電池,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內部設有電解液,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插入所述電解液內且依次套設的多層筒狀極板和至少兩固定塊,各相鄰所述筒狀極板之間留有間隙,多層所述筒狀極板交替設置為正極極板和負極極板,各所述筒狀極板上端和所述殼體的上端由所述固定塊固定相對位置。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兆勇,
申請(專利權)人:深圳市瑞達電源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