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可自動插拔CPU的ICT治具,包括上針板、上載板以及用于放置待測板的下載板,待測板上設有一CPU插槽,且CPU插槽上設有一鎖緊螺絲,待測板在鄰近CPU插槽的位置設有定位孔,上針板底部固定設有一與CPU插槽相對的CPU,上載板上設有一通孔,該通孔容許CPU與CPU插槽相接觸,上針板上還穿設一螺絲刀和多根彈性導柱,螺絲刀和彈性導柱的下端穿透到上載板下方,螺絲刀與一驅動裝置相連接,當上針板下降時,彈性導柱的下端與定位孔相配合,CPU與CPU插槽相插接,螺絲刀的下端與鎖緊螺絲相接觸。在使用該可自動插拔CPU的ICT治具測試主機板的過程中,實現了CPU的自動插拔,從而有效縮短產品的測試周期,提高測試精度和測試效率。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可自動插拔CPU的ICT治具,包括上針板、上載板以及用于放置待測板的下載板,待測板上設有一CPU插槽,且CPU插槽上設有一鎖緊螺絲,待測板在鄰近CPU插槽的位置設有定位孔,上針板底部固定設有一與CPU插槽相對的CPU,上載板上設有一通孔,該通孔容許CPU與CPU插槽相接觸,上針板上還穿設一螺絲刀和多根彈性導柱,螺絲刀和彈性導柱的下端穿透到上載板下方,螺絲刀與一驅動裝置相連接,當上針板下降時,彈性導柱的下端與定位孔相配合,CPU與CPU插槽相插接,螺絲刀的下端與鎖緊螺絲相接觸。在使用該可自動插拔CPU的ICT治具測試主機板的過程中,實現了CPU的自動插拔,從而有效縮短產品的測試周期,提高測試精度和測試效率。【專利說明】可自動插拔CPU的ICT治具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測試治具,特別是涉及一種可自動插拔CPU的ICT治具。
技術介紹
ICT (In Circui Test)治具是一種在線檢測、測試治具,它主要用于檢查在線的單個元器件以及各電路網絡的開、短路情況,它能夠定量地對電阻、電容、電感、晶振等器件進行測量,對二極管、三極管、光耦、變壓器、繼電器、運算放大器、電源模塊等進行功能測試,對中小規模的集成電路進行功能測試。 ICT治具通過直接對在線元器件電性能的測試來發現制造工藝的缺陷和元器件的不良。對組件類可檢查出組件值的超差、失效或損壞,Memory類的程序錯誤等;對工藝類可發現如焊錫短路,元件插錯、插反、漏裝,管腳翹起、虛焊,PCB短路、斷線等故障。測試的故障直接定位在具體的元件、器件管腳、網絡點上,故障定位準確,且對故障的維修不需要較多專業知識。采用程序控制的自動化測試,操作簡單,測試快捷迅速,單板的測試時間一般在幾秒至幾十秒。 使用ICT治具對主機板進行在線測試時,為了增加測試項目需要在主機板上加裝一塊公用的CPU ;所述主機板的CPU插槽上套設有一鎖緊螺絲,用于鎖緊CPU。目前主機板的測試流程為:人工將CPU裝載到待測主機板上的CPU插槽內,將主機板放置并鎖緊在ICT治具上后進行在線測試,ICT測試完成后再由人工拆卸該主機板以及該主機板上的CPU ;再進行下一個主機板的測試,并循環上述CPU的裝載與拆卸步驟。人工裝載和拆卸CPU需各占15S,延長主機板的在線測試時間,進而延長主機板的整個生產測試周期,且還需要大量的人力成本,易發生人為失誤,進而降低測試精度。
技術實現思路
鑒于以上所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自動插拔CPU的ICT治具,以克服現有技術中因人工安裝、拆卸CPU而造成測試效率低、產品測試周期長的缺陷。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可自動插拔CPU的ICT治具,包括上針板、上載板以及用于放置待測板的下載板,所述待測板上設有一 CPU插槽,且CPU插槽上設有一鎖緊螺絲,所述待測板在鄰近CPU插槽的位置設有定位孔,所述上針板底部固定設有一與所述CPU插槽相對的CPU,所述上載板上設有一通孔,該通孔容許所述CPU與CPU插槽相接觸,所述上針板上還穿設一螺絲刀和多根彈性導柱,所述螺絲刀和彈性導柱的下端穿透到上針板的下方,所述螺絲刀與一驅動裝置相連接,當上針板下降時,所述彈性導柱的下端與所述定位孔相配合,所述CPU與CPU插槽相插接,所述螺絲刀的下端與鎖緊螺絲相接觸。 優選地,所述CPU下端與一轉接針板相連接,所述CPU通過所述轉接針板與CPU插槽相插接。 優選地,還包括一位于上針板中的墊塊,所述墊塊與上針板可拆卸連接,所述CPU固定在墊塊的底部,所述螺絲刀、彈性導柱均穿設在墊塊中。 進一步地,所述驅動裝置包括一氣缸,所述氣缸內設有一活塞,所述螺絲刀上端與活塞相連接,所述活塞外周還固定設有一柱銷,所述氣缸上開設有一斜槽,所述柱銷位于斜槽中。 進一步地,所述驅動裝置包括一馬達,所述馬達的輸出軸上固定設有一主動齒輪,所述螺絲刀上固定設有一從動齒輪,所述主動齒輪與從動齒輪相嚙合。 優選地,還包括一位于墊塊上方的馬達固定板,所述墊塊與馬達固定板之間固定設有多根支撐柱,所述馬達固定在馬達固定板上,所述主動齒輪位于墊塊與馬達固定板之間,從動齒輪位于墊塊的上方。 進一步地,所述馬達的輸出軸上還固定設有一感應片,所述感應片位于馬達固定板與主動齒輪之間,所述馬達固定板底部固定設有一與所述感應片相配合的光電開關,所述光電開關與馬達相連接。 如上所述,本專利技術涉及的可自動插拔CPU的ICT治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在使用該可自動插拔CPU的ICT治具測試主機板的過程中,實現了 CPU的自動插拔,從而取代原有的人工裝卸CPU,進而實現主機板測試流程和生產線的自動化,縮短產品的測試周期,并節省人體成本,避免人為失誤,從而有效提高測試精度和測試效率。 【專利附圖】【附圖說明】 圖1為本專利技術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下載板的俯視圖。 圖3、圖4分別為本專利技術中驅動裝置的不同實施例。 圖5為圖1的剖視圖。 圖6為圖1中上針板與墊板的連接示意圖。 圖7為圖4中氣缸與螺絲刀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專利技術中彈性導柱的結構示意圖。 元件標號說明 I 上針板 101容槽 102 上通孔 2上載板 21 通孔 3待測板 31 CPU插槽 32鎖緊螺絲 33 定位孔 4下載板 5 CPU 6螺絲刀 7 彈性導柱 8驅動裝置 81 氣缸 811斜槽 82 活塞 821柱銷 83 馬達 84主動齒輪 85 從動齒輪 86馬達固定板 87 支撐柱 88感應片 89 光電開關 9墊塊 91墊塊本體92凸塊 10轉接針板11CPU固定框 111凹槽12固定塊 13扣環14導桿 15軸承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術的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專利技術的其他優點及功效。 須知,本說明書所附圖式所繪示的結構、比例、大小等,均僅用以配合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以供熟悉此技術的人士了解與閱讀,并非用以限定本專利技術可實施的限定條件,故不具技術上的實質意義,任何結構的修飾、比例關系的改變或大小的調整,在不影響本專利技術所能產生的功效及所能達成的目的下,均應仍落在本專利技術所揭示的
技術實現思路
得能涵蓋的范圍內。同時,本說明書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間”及“一”等的用語,亦僅為便于敘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專利技術可實施的范圍,其相對關系的改變或調整,在無實質變更
技術實現思路
下,當亦視為本專利技術可實施的范疇。 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可自動插拔CPU的ICT治具,用于在線測試主機板。見圖1,該ICT治具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包括上針板1、上載板2,所述下模包括一用于放置待測板3的下載板4,見圖2,所述待測板3上設有一 CPU插槽31,且CPU插槽31上設有一鎖緊螺絲32,所述待測板3在鄰近CPU插槽31的位置設有定位孔33 (即定位孔33開設在待測板3上、且分布在CPU插槽31的外周),所述上針板I底部固定設有一與所述CPU插槽31相對的CPU5,見圖3和圖5,所述上載板2上設有一通孔21,該通孔21容許所述CPU5與CPU插槽31相接觸,所述上針板I上還穿設一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可自動插拔CPU的ICT治具,包括上針板(1)、上載板(2)以及用于放置待測板(3)的下載板(4),所述待測板(3)上設有一CPU插槽(31),且CPU插槽(31)上設有一鎖緊螺絲(32),所述待測板(3)在鄰近CPU插槽(31)的位置設有定位孔(33),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針板(1)底部固定設有一與所述CPU插槽(31)相對的CPU(5),所述上載板(2)上設有一通孔(21),該通孔(21)容許所述CPU(5)與CPU插槽(31)相接觸,所述上針板(1)上還穿設一螺絲刀(6)和多根彈性導柱(7),所述螺絲刀(6)和彈性導柱(7)的下端穿透到上針板(1)的下方,所述螺絲刀(6)與一驅動裝置(8)相連接,當上針板(1)下降時,所述彈性導柱(7)的下端與所述定位孔(33)相配合,所述CPU(5)與CPU插槽(31)相插接,所述螺絲刀(6)的下端與鎖緊螺絲(32)相接觸。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圣中,黃登煜,
申請(專利權)人:達豐上海電腦有限公司,達功上海電腦有限公司,達人上海電腦有限公司,達利上海電腦有限公司,達群上海電腦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上海;3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