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柔性化的汽車軟工裝平臺,包括側底板和中央底板,所述側底板設置在所述中央底板的側邊,所述側底板上設有立柱滑臺和驅動氣缸,所述立柱滑臺與所述側底板之間通過導軌滑塊機構連接,所述驅動氣缸與所述立柱滑臺連接,所述立柱滑臺上設有柔性立柱,所述柔性立柱上設有至少二個Z軸垂直調節安裝孔。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可通過驅動氣缸、導軌滑塊機構驅動側底板進行Y軸縱向位置的調節,可通過側底板和中央底板來調節X軸橫向位置,可通過柔性立柱的Z軸垂直調節安裝孔來調節Z軸垂直位置,實現X、Y、Z三軸的調節,以適應不同車型,提高了汽車軟工裝平臺的通用性。(*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柔性化的汽車軟工裝平臺,包括側底板和中央底板,所述側底板設置在所述中央底板的側邊,所述側底板上設有立柱滑臺和驅動氣缸,所述立柱滑臺與所述側底板之間通過導軌滑塊機構連接,所述驅動氣缸與所述立柱滑臺連接,所述立柱滑臺上設有柔性立柱,所述柔性立柱上設有至少二個Z軸垂直調節安裝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可通過驅動氣缸、導軌滑塊機構驅動側底板進行Y軸縱向位置的調節,可通過側底板和中央底板來調節X軸橫向位置,可通過柔性立柱的Z軸垂直調節安裝孔來調節Z軸垂直位置,實現X、Y、Z三軸的調節,以適應不同車型,提高了汽車軟工裝平臺的通用性。【專利說明】一種柔性化的汽車軟工裝平臺
本技術涉及工裝夾具,尤其涉及工裝夾具中的一種柔性化的汽車軟工裝平臺O
技術介紹
目前,設計、制造軟工裝的一般方式是根據單一車型的數據單獨設計軟工裝底板、夾具單元、總拼側框等,但這種制造模式存在很大的資源浪費(如設計人員需求、設計及加工周期、加工成本等),因為各個車型尺寸、結構、定位需求都不相同,導致每一種車型都需要獨立設計加工夾具。而軟工裝在項目造車驗證過程中一般只使用很短的時間,到正式工裝加工完成后就會報廢。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問題,本技術提供了一種通用性較高的柔性化的汽車軟工裝平臺。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柔性化的汽車軟工裝平臺,包括側底板和中央底板,所述側底板設置在所述中央底板的側邊,所述側底板上設有立柱滑臺和驅動氣缸,所述立柱滑臺與所述側底板之間通過導軌滑塊機構連接,所述驅動氣缸與所述立柱滑臺連接,所述立柱滑臺上設有柔性立柱,所述柔性立柱上設有至少二個Z軸垂直調節安裝孔,所述柔性立柱通過所述Z軸垂直調節安裝孔連接有夾具,所述夾具連接有過渡底板。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側底板至少有二個,相鄰的所述側底板之間通過鎖緊機構連接。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側底板上設有到位檢測傳感器和限位裝置。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側底板上設有限位插銷。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限位插銷垂直于所述側底板。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導軌滑塊機構的軸線垂直于所述中央底板的軸線。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柔性立柱為直四棱柱,所述柔性立柱設有減重腔體,所述柔性立柱與所述立柱滑臺連接的一端設有安裝凸緣,所述安裝凸緣與所述立柱滑臺通過緊固件連接。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側底板、中央底板通過連接平板固定連接,所述側底板、中央底板相拼接,所述側底板、中央底板上均設有X軸橫向調節安裝孔。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導軌滑塊機構包括相配合形成移動副的導軌和工字形滑塊,所述導軌設置在所述側底板上,所述工字形滑塊的底面與所述導軌為移動副,所述工字形滑塊的頂面與所述立柱滑臺的底面通過緊固件連接。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通過上述方案,可通過驅動氣缸、導軌滑塊機構驅動側底板進行Y軸縱向位置的調節,可通過側底板和中央底板來調節X軸橫向位置,可通過柔性立柱的Z軸垂直調節安裝孔來調節Z軸垂直位置,實現X、Y、Z三軸的調節,以適應不同車型,提高了汽車軟工裝平臺的通用性。【專利附圖】【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柔性化的汽車軟工裝平臺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柔性化的汽車軟工裝平臺的另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專利附圖】【附圖說明】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進一步說明。圖1至圖2中的附圖標號為:中央底板I ;側底板2 ;導軌滑塊機構3 ;立柱滑臺4 ;柔性立柱5 ;到位檢測傳感器6 ;限位插銷7 ;驅動氣缸8 ;鎖緊機構9 ;夾具10 ;過渡底板11 ;限位裝置12。如圖1至圖2所示,一種柔性化的汽車軟工裝平臺,包括側底板2和中央底板1,所述側底板2設置在所述中央底板I的側邊,所述側底板2上設有立柱滑臺4和驅動氣缸8,所述立柱滑臺4與所述側底板2之間通過導軌滑塊機構3連接,所述驅動氣缸8與所述立柱滑臺4連接,在所述驅動氣缸8的作用下,所述立柱滑臺4沿所述導軌滑塊機構3進行Y軸縱向位置的調節,所述立柱滑臺4上設有柔性立柱5,所述柔性立柱5上設有至少二個Z軸垂直調節安裝孔,所述柔性立柱5通過所述Z軸垂直調節安裝孔連接有夾具10,所述夾具10連接有過渡底板11,可通過更換夾具10、過渡底板11來適應不同的車型,以提高本汽車軟工裝平臺的通用性。如圖1至圖2所示,所述側底板2至少有二個并沿X軸橫向相拼接,相鄰的所述側底板2之間通過鎖緊機構9連接,可通過鎖緊機構9來鎖緊相鄰的所述側底板2。如圖1至圖2所示,所述側底板2上設有到位檢測傳感器6和限位裝置12,所述到位檢測傳感器6用于位置檢測,所述限位裝置12則用于所述立柱滑臺4的Y軸縱向位置的限制。如圖1至圖2所示,所述側底板2上設有限位插銷7,用于機械鎖死。如圖1至圖2所示,所述限位插銷7垂直于所述側底板2。如圖1至圖2所示,所述導軌滑塊機構3的軸線垂直于所述中央底板I的軸線。如圖1至圖2所示,所述柔性立柱5優選為直四棱柱,即長方體柱,所述柔性立柱5設有減重腔體,即所述柔性立柱5為殼體狀,所述柔性立柱5與所述立柱滑臺4連接的一端設有安裝凸緣,所述安裝凸緣與所述立柱滑臺4通過緊固件連接。如圖1至圖2所示,所述側底板2、中央底板I通過連接平板固定連接,所述側底板2、中央底板I相拼接,所述側底板2、中央底板I上均設有X軸橫向調節安裝孔。如圖1至圖2所示,所述導軌滑塊機構3包括相配合形成移動副的導軌和工字形滑塊,所述導軌設置在所述側底板2上,所述工字形滑塊的底面與所述導軌為移動副,所述工字形滑塊的頂面與所述立柱滑臺4的底面通過緊固件連接,采用工字形滑塊有利于提高平移的穩定性。本技術提供的一種柔性化的汽車軟工裝平臺,采用柔性化平臺,針對已往項目軟工裝需要占用較多資源的現狀(如設計人員需求、設計及加工周期、加工成本等),進行優化設計,使得整個軟工裝平臺具有更大的柔性兼容能力,以達到資源重復利用、節約制造成本、縮短項目開發周期的目的。此柔性化軟工裝平臺如附圖1所示,由于此平臺的核心部件,也是加工周期、加工成本最集中的幾個部件(如中央底板K側底板2、柔性立柱5等)都設計成模塊化的柔性孔系結構,使得這些安裝基礎部件可以很方便的重復使用(只需在新的定位單元和安裝基礎部件之間增加新的過渡底板11即可實現連接)。此柔性安裝平臺能實現定位單元的3向位置調整(X\Y\Z軸向)。通過中央底板1、側底板2、柔性立柱5上的柔性孔系,只需更改相應的過渡底板11即可對夾具10的安裝位置進行X向,Z向調節;通過驅動氣缸8進行行程控制,到位檢測傳感器6和鎖緊機構9進行Y向調節。從而實現了不同車型在此平臺上的基礎公用,使得該平臺能夠在不同項目中重復使用。此柔性安裝平臺的結構如圖1所示,初始設計的底板長度為4米,其柔性長度可滿足車長2米-5米的車型,包括了五菱車系中現有的所有車型及后續開發的車型。目前在多個項目中應用并得到驗證,滿足設計要求。如圖2中所示為柔性化平臺在某一車型中的運用。本技術提供的一種柔性化的汽車軟工裝平臺的工作原理為:裝載分總成零件后,驅動氣缸8推動立柱滑臺4在滑軌上沿Y軸縱向平移,頂住限位裝置12,由到位檢測傳感器6檢測立柱滑臺4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柔性化的汽車軟工裝平臺,其特征在于:包括側底板和中央底板,所述側底板設置在所述中央底板的側邊,所述側底板上設有立柱滑臺和驅動氣缸,所述立柱滑臺與所述側底板之間通過導軌滑塊機構連接,所述驅動氣缸與所述立柱滑臺連接,所述立柱滑臺上設有柔性立柱,所述柔性立柱上設有至少二個Z軸垂直調節安裝孔,所述柔性立柱通過所述Z軸垂直調節安裝孔連接有夾具,所述夾具連接有過渡底板。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何軍蔚,彭羿,姚祥林,
申請(專利權)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