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內粘膜機,包括依次設置的放卷裝置、熱烘箱、冷卻機構、收卷裝置,以及設置在放卷裝置與收卷裝置之間的牽引機構,在此基礎上,通過將熱烘箱分設為烘箱上部和烘箱下部兩部分,并設置了烘箱滑軌、烘箱移動座、烘箱平移機構和烘箱升降機構。換卷時先將熱烘箱移開,換卷后再將熱烘箱移到工作位置,并通過熱烘箱的開合控制,將編織布套筒放入到熱烘箱中,無需等待降溫、升溫的時間,因此確保了生產的連續性,大幅度提高了生產效率,生產效率約提高了30%;熱烘箱無需反復進行降溫、升溫過程,每次換卷至少節約15度電,因此,大幅度減少能源損耗,更加節能。(*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薄膜復合設備,尤其涉及一種將薄膜復合到編織布套筒內壁的內粘膜機。
技術介紹
內粘膜機是一種將薄膜復合到編織布套筒內壁的設備,將織好并穿好薄膜的編織布套筒通過內粘膜機,利用熱烘箱中的熱風將薄膜與編織布套筒進行熱合,使薄膜復合到編織布套筒的內壁上。目前,國內外的內粘膜機,主要包括立式和臥式兩種結構,其中立式內粘膜機因占地面積較大、操作不方便,已逐漸被淘汰。目前,較常用的是臥式內粘膜機,臥式內粘膜機一般包括依次設置的放卷裝置、熱烘箱、冷卻機構、收卷裝置,以及設置在放卷裝置與收卷裝置之間的牽引機構。在生產時,按工藝程序,將編織布套筒自放卷裝置繞到收卷裝置,然后自收卷裝置一端向編織布套筒中鼓氣,使編織布套筒鼓起呈圓柱狀,當編織布套筒通過熱烘箱時,薄膜復合到編織布套筒的內壁上。由于上述熱烘箱為固定式結構,并且為一整體,這樣在生產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如下問題:(I)假如 換卷時熱烘箱不采取降溫、升溫方式,直接重新放卷、編織布套筒穿過熱烘箱,則因編織布套筒穿過熱烘箱的時間過長,而導致編織布套筒的內壁粘合在一起,根本無法進一步鼓氣,甚至整條編織布套筒被熔斷;(2)假如每次換卷均對熱烘箱采用降溫、升溫方式,這也是目前一般采用的方式,由于熱烘箱每次降溫約需要20分鐘,每次升溫到設定溫度需要加熱時間約40分鐘,在熱烘箱降溫后換卷,再開始升溫并繼續進行生產,開始時由于熱烘箱的溫度未達到設定溫度,需要加熱較長時間,只能按每分鐘10米的速度進行生產,隨著溫度的提高,再人工逐漸提高速度,而一卷編織布套筒的長度約為3000米,當熱烘箱的溫度達到設定溫度(需約40分鐘),整卷編織布套筒已經走了約三分之一長度,而當一卷編織布套筒走完之后,熱烘箱又需要再進行降溫、升溫過程,這樣耗費大量時間,嚴重影響生產效率,并且對于功率高達36千瓦的熱烘箱來說,每次降溫、升溫過程至少損耗了 15度電,能源損耗嚴重。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內粘膜機,這種內粘膜機能夠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率,并且更加節能。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內粘膜機,包括依次設置的放卷裝置、熱烘箱、冷卻機構、收卷裝置,以及設置在放卷裝置與收卷裝置之間的牽引機構,其特征是:還包括烘箱移動座、烘箱平移機構、烘箱滑軌和至少一個烘箱升降機構;烘箱滑軌沿水平設置并與編織布的輸送方向相垂直;烘箱移動座安裝在烘箱滑軌上并能夠沿烘箱滑軌滑動;烘箱平移機構安裝在烘箱滑軌的一端,烘箱平移機構的動力輸出端與烘箱移動座連接;烘箱移動座上設有沿上下方向的導柱;所述熱烘箱包括烘箱上部和烘箱下部,烘箱上部和烘箱下部其中的至少一個通過烘箱升降機構安裝在烘箱移動座上并能夠沿導柱上下滑動。本技術通過將熱烘箱分設為烘箱上部和烘箱下部兩部分,并設置了烘箱滑軌、烘箱移動座、烘箱平移機構和烘箱升降機構,其生產過程如下:在開機時,先通過烘箱平移機構將烘箱移動座連同其上的熱烘箱移動到一側按溫度要求進行升溫,在此過程中,將編織布按工藝要求自放卷裝置連接到收卷裝置上,并進行鼓氣,使編織布套筒鼓起成圓柱狀,當熱烘箱的溫度達到設定的溫度時,通過烘箱平移機構將熱烘箱移動到工作位置上,再通過烘箱升降機構使烘箱上部和烘箱下部張開,編織布套筒放入熱烘箱中,再通過烘箱升降機構將烘箱上部和烘箱下部合上,進行全速生產;當需要換卷時,通過烘箱平移機構將烘箱移動座連同其上的熱烘箱移動到一側,熱烘箱保持溫度不變,在換卷、鼓氣后,通過烘箱平移機構將熱烘箱移動到工作位置上,再通過烘箱升降機構使烘箱上部和烘箱下部張開,編織布套筒放入熱烘箱中,再通過烘箱升降機構將烘箱上部和烘箱下部合上,進行全速生產。由于生產過程中每次換卷,無需等待降溫、升溫的時間,僅需換卷、鼓氣所必須的時間,用時很少,僅約5分鐘,如果以每分鐘45米的速度進行生產,完成長度為3000米的編織布套筒的生產共需用時3000 + 45+5 72分鐘,而原有采用降溫、升溫方式完成一卷的生產共需要用時20+40+ (3000-1000) +45 ^ 105分鐘(升溫的40分鐘,開始按每分鐘10米的速度,逐漸提速,平均速度約每分鐘25米,40分鐘約生產了 1000米),可見,每卷生產比現有技術少用了約33分鐘,也即是說,大幅度提高了生產效率,生產效率約提高了 30%;熱烘箱無需反復進行降溫、升溫過程,對于功率約36千瓦的熱烘箱來說,每次換卷節約了 40分鐘的加熱時間,每次換卷至少節約15度電,按每分鐘45米的速度進行生產(每卷3000米),每天可以生產22卷,每天節能至少330度電,因此,大幅度減少能源損耗,更加節能。作為本技術的優選方案,所述烘箱升降機構的數量為兩個,所述烘箱上部和烘箱下部均通過烘箱升降機構安裝在烘箱移動座上。烘箱上部和烘箱下部均通過烘箱升降機構安裝在烘箱移動座上,采用烘箱上部和烘箱下部同時升降的方式控制熱烘箱的開合,一方面減少熱烘箱開合的時間,另一方面更容易使得熱烘箱具有較大的張開幅度,更方便鼓氣后呈圓柱狀的編織布套筒放入到熱烘箱中。作為本技術進一步的優選方案,所述烘箱平移機構、烘箱升降機構均包括氣缸。烘箱平移機構、烘箱升降機構均采用氣缸,結構更加簡單、控制更加容易,成本更少。烘箱平移機構、烘箱升降機構也可以采用電機、鏈條、鏈輪相配合的結構,或者是電機、同步帶、同步輪相配合的結構;烘 箱平移機構、烘箱升降機構還可以采用電機、絲桿、螺母相配合的結構,螺母作為動力輸出端。作為本技術進一步的優選方案,所述牽引機構包括前牽引機構和后牽引機構,前牽引機構設置在所述放卷裝置與熱烘箱之間,后牽引機構設置在冷卻機構與收卷裝置之間。通過將牽引機構設置為前牽引機構和后牽引機構,采用二級牽引的方式,更好維持生產過程中編織布套筒的平直度,防止編織布套筒折皺,提高產品質量,同時也避免造成卡機。作為本技術更進一步的優選方案,所述前牽引機構和后牽引機構均包括一對牽引輥和兩塊呈“人”字形設置的夾板,夾板包括框體和多條平行設置在框體上的輥筒;前牽引機構的兩塊夾板設置在牽引輥的后方,兩塊夾板自牽引輥向后方逐漸張開;后牽引機構的兩塊夾板設置在牽弓I輥的前方,兩塊夾板自牽弓I輥向前方逐漸張開。在前牽引機構和后牽引機構處設置夾板,夾板呈“人”字形設置,采用漸開的方式進行放卷、漸合的方式進行收卷,確保編織布的中間正在進行加工的部分一直維持圓柱狀,使得薄膜能夠更好地、更均勻地復合到編織布套筒的內壁,提高產品質量,也確保生產順利進行;而夾板由多條輥筒構成,編織布套筒與夾板之間的摩擦為滾動摩擦,減少了編織布套筒與夾板之間的摩擦力。作為本技術更進一步的優選方案,還包括至少三個限位圈,所述前牽引機構與熱烘箱之間、所述熱烘箱與冷卻機構之間、所述冷卻機構與后牽引機構之間均設有限位圈。限位圈對編織布套筒進行限位、管正,防止編織布套筒折皺,提高產品質量。作為本技術進一步的優選方案,所述冷卻機構包括冷卻箱和至少一個冷卻風扇,冷卻風扇設置在冷卻箱的后方,冷卻箱上設有進氣口和出氣口,進氣口用于連接充氣裝置。采用二級冷卻的結構,在編織布較熱的情況下先通過冷卻箱進行均勻、較弱降溫,在編織布初步降溫后再采用冷卻風扇進行較大強度降溫,既減少降溫所用時間,保持生產的順利進行,由防止折皺,提高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內粘膜機,包括依次設置的放卷裝置、熱烘箱、冷卻機構、收卷裝置,以及設置在放卷裝置與收卷裝置之間的牽引機構,其特征是:還包括烘箱移動座、烘箱平移機構、烘箱滑軌和至少一個烘箱升降機構;烘箱滑軌沿水平設置并與編織布的輸送方向相垂直;烘箱移動座安裝在烘箱滑軌上并能夠沿烘箱滑軌滑動;烘箱平移機構安裝在烘箱滑軌的一端,烘箱平移機構的動力輸出端與烘箱移動座連接;烘箱移動座上設有沿上下方向的導柱;所述熱烘箱包括烘箱上部和烘箱下部,烘箱上部和烘箱下部其中的至少一個通過烘箱升降機構安裝在烘箱移動座上并能夠沿導柱上下滑動。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洪培冬,
申請(專利權)人:洪培冬,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