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注模成型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成型機漿體輸送結構,包括有模具、料桶,于模具與料桶之間至少設有送料單元和注射單元,送料單元的進料端連接料桶,而送料單元的出料端連接注射單元,注射單元的射出端連接模具;所述送料單元和注射單元為氣缸或液壓缸結構。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實現多級加壓,從而確保漿體輸送壓力及流暢性,漿體進入模腔流暢且充分填充,所得產品飽滿、緊密,品質上佳,降低不良率,節約成本,提升效率;結構簡單,科學合理,制作容易,投資成本低,操作實施及維護方便,大大提升了成型機的可操作性和運性率,符合產業升級利用。(*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注模成型設備
,尤其是涉及配套于注模成型機上的漿體輸送結構。
技術介紹
注模成型機是實現漿體送入模腔成型出既定形狀產品的設備,而漿體輸送的壓力及流暢性,對成型質量影響極大,如影響產品是否飽滿、緊密及開裂等。因而設計出理想的漿體輸送結構,有助于提升成型機的成型質量及效率,本申請人為此提出本案申請。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優化,實現多級加壓,確保漿體輸送壓力及流暢性的成型機漿體輸送結構。為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成型機漿體輸送結構,包括有模具、料桶,于模具與料桶之間至少設有送料單元和注射單元,送料單元的進料端連接料桶,而送料單元的出料端連接注射單元,注射單元的射出端連接模具;所述送料單元和注射單元為氣缸或液壓缸結構。上述方案進一步是:所述注射單兀包括有外殼及套設于外殼內的注射芯管,夕卜殼上設有給予注射芯管冷卻的第一冷卻循環系統;所述注射芯管的射出頭插入模具中,模具的接駁部設有給予射出頭冷卻的第二冷卻循環系統。上述方案進一步是:所述送料單元的進料端上配有第一電磁閥,而注射單元的入料口處設有第二電磁閥。本技術是在模具與料桶之間至少設有送料單元和注射單元,且送料單元和注射單元為氣缸或液壓缸結構,實現多級加壓,從而確保漿體輸送壓力及流暢性,漿體進入模腔流暢且充分填充,所得產品飽滿、緊密,品質上佳,降低不良率,節約成本,提升效率。本技術再一優點是結構簡單,科學合理,制作容易,投資成本低,操作實施及維護方便,大大提升了成型機的可操作性和運性率,符合產業升級利用。附圖說明:附圖1為本技術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附圖2為本技術其一實施例的注射單元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進一步說明:參閱圖1、2所示,本技術有關成型機漿體輸送結構,包括有模具1、料桶2,于模具I與料桶2之間至少設有串聯的送料單元3和注射單元4,送料單元3的進料端連接料桶2,而送料單元3的出料端連接注射單元4的入料口 43,注射單元4的射出端連接模具I;所述送料單元3和注射單元4為氣缸或液壓缸結構。利用送料單元3和注射單元4的兩級式氣缸或液壓缸推壓,增加漿體流動性,防止輸送路線上出現壓降而造成的漿體流動不暢順及壓力不足的問題,使漿體進入模具I的模腔內充分填充,注射速度快,不斷層,所得產品也就更加飽滿、緊密,品質上佳。圖1、2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注射單元4包括有外殼41及套設于外殼41內的注射芯管42,外殼41上設有給予注射芯管42冷卻的第一冷卻循環系統。所述注射芯管42的射出頭421插入模具I中,模具I的接駁部設有給予射出頭冷卻的第二冷卻循環系統7。第一冷卻循環系統及第二冷卻循環系統為水冷形式,在外殼41上開設有連通第一冷卻循環系統的冷卻水進出口 411、412,結構簡單,易加工。第二冷卻循環系統7為附加式結構,通過組合方式組設在模具I與注射芯管42的射出頭421之接駁部上。在所述送料單元3的進料端上配有第一電磁閥5,而注射單兀4的入料口 43處設有第二電磁閥6,第一電磁閥5和第二電磁閥6依照送料要求通斷。工作時,料桶2預先儲備有混合好的漿體,第一電磁閥5打開,料桶2的漿體進入送料單元3后,由送料單元3通過氣缸或液壓缸結構推送漿體,實現第一加壓輸送;第二電磁閥6打開,送料單元3輸料至注射單元4,從入料口 43進入到注射芯管42中,通過氣缸或液壓缸結構推送漿體,使漿體從射出頭421射入模具I的模腔內,第二次加壓直接連接到模腔,減少了不必要的注料壓降,壓力充足,漿體流動性好,從而可漿體進入模具I的模腔內充分填充,注射速度快,不斷層,所得產品也就更加飽滿、緊密,品質上佳。注料完成后,第一電磁閥5及第二電磁閥6關閉,送料單元3和注射單元4復位,第一冷卻循環系統及第二冷卻循環系統啟動,從而給予相應冷卻,加快模腔內產品固化,利于模具成型,提升效率。本技術的送料單元3和注射單元4設計為氣缸或液壓缸結構,從而實現多級加壓,防止輸送路線上出現壓降而造成的漿體流動不暢順及壓力不足的問題,從而確保漿體輸送壓力及流暢性,漿體進入模腔流暢且充分填充,所得產品飽滿、緊密,品質上佳,降低不良率,節約成本,提升效率;該結構簡單,科學合理,制作容易,投資成本低,操作實施及維護方便,大大提升了成型機的可操作性和運性率,符合產業升級利用,具有極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當然,以上結合實施方式`對本技術做了詳細說明,只為說明本技術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了解本技術的內容并加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定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技術精神實質所做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內。權利要求1.成型機漿體輸送結構,包括有模具(I)、料桶(2),其特征在于:于模具(I)與料桶(2)之間至少設有送料單元(3)和注射單元(4),送料單元(3)的進料端連接料桶(2),而送料單元(3)的出料端連接注射單元(4),注射單元(4)的射出端連接模具(I);所述送料單元(3)和注射單元(4)為氣缸或液壓缸結構。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機漿體輸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射單元(4)包括有外殼(41)及套設于外殼(41)內的注射芯管(42),外殼(41)上設有給予注射芯管(42)冷卻的第一冷卻循環系統。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成型機漿體輸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射芯管(42)的射出頭插入模具(I)中,模具(I)的接駁部設有給予射出頭冷卻的第二冷卻循環系統(7)。4.根據權利 要求1所述的成型機漿體輸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料單元(3)的進料端上配有第一電磁閥(5 ),而注射單元(4)的入料口處設有第二電磁閥(6 )。專利摘要本技術涉及注模成型設備
,尤其是涉及成型機漿體輸送結構,包括有模具、料桶,于模具與料桶之間至少設有送料單元和注射單元,送料單元的進料端連接料桶,而送料單元的出料端連接注射單元,注射單元的射出端連接模具;所述送料單元和注射單元為氣缸或液壓缸結構。本技術實現多級加壓,從而確保漿體輸送壓力及流暢性,漿體進入模腔流暢且充分填充,所得產品飽滿、緊密,品質上佳,降低不良率,節約成本,提升效率;結構簡單,科學合理,制作容易,投資成本低,操作實施及維護方便,大大提升了成型機的可操作性和運性率,符合產業升級利用。文檔編號B29C45/74GK203092921SQ201320091228公開日2013年7月31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28日 優先權日2013年2月28日專利技術者溫健雄 申請人:溫健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成型機漿體輸送結構,包括有模具(1)、料桶(2),其特征在于:于模具(1)與料桶(2)之間至少設有送料單元(3)和注射單元(4),送料單元(3)的進料端連接料桶(2),而送料單元(3)的出料端連接注射單元(4),注射單元(4)的射出端連接模具(1);所述送料單元(3)和注射單元(4)為氣缸或液壓缸結構。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溫健雄,
申請(專利權)人:溫健雄,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