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溶氧可控的三角帆蚌養殖裝置,包括養殖系統、溶氧自動控制系統、溫控系統和養殖水內循環系統,養殖系統通過隔板劃分為三個相互連通的區域,中間區域設有養殖卡槽,溶氧自動控制系統包括氣泵、氮氣罐、自動控制氣閥、溶氧控制儀、分別放置于養殖系統兩邊的區域內的氣體混合罐和溶氧探頭,溫控系統包括溫控加熱棒和溫度計,養殖水內循環系統包括水泵和水管。該養殖裝置能夠根據實驗要求控制三角帆蚌養殖水體的溶氧溶度,保持系統內水體的流動,同時能模擬三角帆蚌野外條件下倒立棲息的習性,養殖卡槽的設計能消除三角帆蚌在較大密度的實驗室養殖條件下的擠壓應力;該養殖裝置操作簡單,便于管理,維護方便。(*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水產養殖裝置
,具體地說,是一種溶氧可控的三角帆蛘養殖裝置。
技術介紹
三角帆蛘(Hyriopsis cumingii)隸屬軟體動物門,瓣鰓綱,真瓣鰓目,蛘科,帆蛘屬,為我國特有的淡水經濟貝類。現行的三角帆蛘養殖模式主要是通過大量施有機肥培肥水質,為三角帆蛘提供充足餌料生物。該模式由于在養殖過程中需要大量施肥,往往導致水體有機負荷高和水質富營養化嚴重等,一些地方甚至常年被“水華”問題困擾。不但影響蛘的生長,而且還會對水環境造成污染,從而影響到其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對水生動物而言,富營養化嚴重的水體中不僅受有害水華藻類的脅迫還受到缺氧這一理化因子的影響。但是一般的實驗室水產養殖系統很難將水體溶氧控制在一個較低水平甚至無氧狀態。因而不能模擬三角帆蛘在水華爆發過程中可能面臨的缺氧或者無氧環境。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針對現有實驗室水產養殖裝置的不足,提供一種溶氧可控的三角帆蛘養殖裝置,以解決不能室內模擬低氧環境養殖三角帆蛘的難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溶氧可控的三角帆蛘養殖裝置,包括養殖系統、溶氧自動控制系統、溫控系統和養殖水內循環系統,所述的養殖系統通過隔板劃分為三個相互連通的區域,中間區域設有養殖卡槽;所述的溶氧自動控制系統包括氣泵、氮氣罐、自動控制氣閥、溶氧控制儀、氣體混合罐和溶氧探頭,所述的氣體混合罐和溶氧探頭分別放置于養殖系統兩邊的區域內;所述的溫控系統包括溫控加熱棒和溫度計,所述的溫控加熱棒與所述溶氧探頭放置于同一區域內,所述的溫度計與所述氣體混合罐放置于同一區域內;所述的養殖水內循環系統包括水泵和水管,所述的水泵與所述氣體混合罐放置于同一區域內,并且水泵緊挨著氣體混合罐,所述的水管穿越養殖系統上方,其一端與水泵連接,另一端自由放置于溶氧探頭所在的區域內。所述的溶氧自動控制系統的溶氧控制儀同時控制四套養殖系統。所述的養殖系統內的養殖卡槽包括支架、底板、側板和卡槽隔板,卡槽的高度和寬度可調節,所述的底板和卡槽隔板是鏤空結構。所述的養殖系統的蓋子在溫控加熱棒所在區域的上方開有小孔。所述的養殖系統內的隔板懸空放置,不與養殖系統的底部、蓋子接觸,并且隔板上設有連通孔。所述的溶氧自動控制系統的氣體混合罐為圓筒狀,圓筒頂端設有供氣石和氣管穿過的小孔,底端封閉,相對的側壁上設有兩個大小不同的開口,小開口位于側壁底端,大開口位于側壁上端,兩個開口用紗布封住。所述的養殖水內循環系統的水泵緊挨著氣體混合罐的大開口。所述的養殖系統的主體和隔板由透明的有機玻璃制成。本技術優點在于:本技術溶氧可控的三角帆蛘養殖裝置能夠根據實驗要求控制三角帆蛘養殖水體的溶氧溶度,保持系統內水體的流動,同時能模擬三角帆蛘野外條件下倒立(進出水孔朝上)棲息的習性,養殖卡槽的設計能消除三角帆蛘在較大密度的實驗室養殖條件下的擠壓應力;該養殖裝置操作簡單,便于管理,維護方便,對于三角帆蛘室內缺氧條件下的養殖非常實用。附圖說明附圖1是本技術溶氧可控的三角帆蛘養殖裝置的結構示意圖。附圖2是本技術養殖裝置的養殖系統的結構示意圖。附圖3是本技術養殖裝置的養殖系統的養殖卡槽結構示意圖。附圖4是本技術養殖裝置的養殖系統的蓋子結構示意圖。附圖5是本技術養殖裝置的溶氧自動控制系統的結構示意圖。附圖6是本技術養殖裝置的溫控系統的結構示意圖。附圖7是本技術養殖裝置的養殖水內循環系統的結構示意圖。附圖8是本技術溶氧自動控制系統控制一套養殖系統的結構示意圖。附圖中涉及的附圖標記和組成部分如下所示: 1.養殖系統11.隔板111.連通孔12.養殖卡槽121.支架122.底板123.側板124.卡槽隔板13.蓋子131.小孔2.溶氧自動控制系統21.氣泵22.氮氣罐23.自動控制氣閥24.溶氧控制儀25.氣體混合罐251.小開口252.大開口26.氣管27.氣石28.溶氧探頭3.溫控系統31.溫控加熱棒311.電線32.溫度計4.養殖水內循環系統41.水泵42.水管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并參照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描述。本技術一種溶氧可控的三角帆蛘養殖裝置,包括養殖系統1、溶氧自動控制系統2、溫控系統3和養殖水內循環系統4,所述的養殖系統I可以設置多個,具體的數量根據實驗需要而定,請參照圖1,圖1是本技術溶氧可控的三角帆蛘養殖裝置的結構示意圖,本實施例中,所述的溶氧自動控制系統2同時控制四套養殖系統I,每套養殖系統I均配備有溫控系統3和養殖水內循環系統4。請參照圖2,圖2是本技術養殖裝置的養殖系統I的結構示意圖。養殖系統I通過兩塊隔板11劃分為三個區域,中間區域設有養殖卡槽12,養殖系統I的主體和隔板11由透明的有機玻璃制成,從外面就可看到內部三角帆蛘的生長情況。所述的隔板11懸空放置,不與養殖系統I的底部、蓋子13接觸,并且隔板11上設有連通孔111,使得養殖系統I的三個區域相互連通。所述的連通孔111可以是圓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形狀,本實施例中的連通孔111是圓形。請參照圖3,圖3是養殖系統I的養殖卡槽12的結構示意圖。所述的養殖卡槽12包括支架121、底板122、側板123和卡槽隔板124,卡槽的高度和寬度可調節。所述的底板122和卡槽隔板124是鏤空結構,養殖過程中三角帆蛘脫離養殖系統I的底部,能減小三角帆蛘排泄物沉積對貝類生理的影響且便于清理三角帆蛘排泄物,還能保證養殖系統I內養殖水的循環流動。請參照圖4,圖4是養殖系統I的蓋子13的結構示意圖,所述的蓋子13在其一個角上設有小孔131。請參照圖5,圖5是本技術養殖裝置的溶氧自動控制系統2的結構示意圖。所述的溶氧自動控制系統2包括氣泵21、氮氣罐22、自動控制氣閥23、溶氧控制儀24、氣體混合罐25、氣管26、氣石27和溶氧探頭28,溶氧控制儀24通過自動控制氣閥23控制氣泵21和氮氣罐22的通氣量,同時溶氧探頭28將測得的溶氧量反饋給溶氧控制儀24。所述的氣體混合罐25為圓筒狀,圓筒頂端設有供氣石27和氣管26穿過的小孔,底端封閉,相對的側壁上設有兩個大小不同的開口,小開口 251位于側壁底端,對面的大開口 252位于側壁上端,在使用過程中兩個開口用紗布封住,以便于氣體混合罐25內的氣體充分溶解于水中。氣體混合罐25和溶氧探頭28分別放置于養殖系統I兩邊的區域內,分開設置以避免所監控的水體不能很好的反映養殖系統I中的溶氧狀態。請參照圖6,圖6是本實用新 型養殖裝置的溫控系統3的結構示意圖,溫控系統3包括溫控加熱棒31和溫度計32。在使用過程中,所述的溫控加熱棒31與溶氧自動控制系統2的溶氧探頭28放置于同一區域內,所述的溫度計32與溶氧自動控制系統2的氣體混合罐25放置于同一區域內。溫度計32為吸掛式溫度計,能固定在養殖系統I的內壁上。溫控加熱棒31的電線311從養殖系統I的頂端接到外部電源。請參照圖7,圖7是本技術養殖裝置的養殖水內循環系統4的結構示意圖。所述的養殖水內循環系統4包括水泵41和水管42,在使用過程中,所述的水泵41與溶氧自動控制系統2的氣體混合罐25放置于同一區域內,并且水泵41緊挨著氣體混合罐25的大開口 252,所述的水管42穿越養殖系統I上方,其一端與水泵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溶氧可控的三角帆蚌養殖裝置,包括養殖系統、溶氧自動控制系統、溫控系統和養殖水內循環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養殖系統通過隔板劃分為三個相互連通的區域,中間區域設有養殖卡槽;所述的溶氧自動控制系統包括氣泵、氮氣罐、自動控制氣閥、溶氧控制儀、氣體混合罐和溶氧探頭,所述的氣體混合罐和溶氧探頭分別放置于養殖系統兩邊的區域內;所述的溫控系統包括溫控加熱棒和溫度計,所述的溫控加熱棒與所述溶氧探頭放置于同一區域內,所述的溫度計與所述氣體混合罐放置于同一區域內;所述的養殖水內循環系統包括水泵和水管,所述的水泵與所述氣體混合罐放置于同一區域內,并且水泵緊挨著氣體混合罐,所述的水管穿越養殖系統上方,其一端與水泵連接,另一端自由放置于溶氧探頭所在的區域內。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胡夢紅,周作強,劉其根,王有基,吳杰洋,劉軍,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海洋大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