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棘輪扳手換向裝置,在其頭部設有容置部,放置一棘輪轉頭和換向頭,容置部內側壁面的凹槽中裝設有彈性元件及鋼珠,該換向頭的中央卡合一旋鈕,在該旋鈕和偏心部之間設置有間隙。該棘輪扳手換向裝置結構簡單,在需換向時,能輕而易舉地扳動該旋鈕的扳動柄,換向力量能均勻分布,制造成本降低,組裝速度提高。(*該技術在2008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棘輪扳手換向裝置,尤其是一種這樣的棘輪扳手換向裝置,在使用者欲結合套筒或驅動元件時,可利用本技術的棘輪扳手換向裝置中旋鈕的偏心設置及其距離,配合偏心孔與換向頭組裝在扳手的換向裝置輕易扳動該旋鈕,且構件少、易于組裝。在一般手工工具驅動結構中,棘輪扳手為大多數人使用頻率極高的手工工具之一,因其在擰緊或旋松套筒時相當方便,所以棘輪扳手在工廠中,甚至在一般家庭工具箱中是隨處可見的。而各式公知的棘輪扳手雖可達到預期的功能,但由于構件的設計、零件的多少、機構的原理等因素的差異,各式棘輪扳手的結構有其功效、可靠度上的性能差異,仍需改進其缺陷。如附件一所示,該附件為臺灣專利,專利號84209717,名稱為兼具測扭力及棘輪之扳手,其中的換向結構主要是由螺絲固定扳動桿及換向頭,再通過該換向頭的棘齒去嚙合棘輪轉頭,以達到預期的棘輪驅動功能。上述公知的棘輪扳手結構,理論上確可達到擰緊及旋松的控制,卻由于該換向結構采用以螺絲鎖固,若將螺絲鎖得太緊而使扳動桿的扳動困難,反之,若該螺絲鎖得過松,則扳動桿及其它構件會容易產生松脫,甚至影響整個結構的驅動;此外,上述換向結構頗為復雜,構件較多,制造及組裝成本高,且由于故障率高,而影響其使用的可靠度。本技術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棘輪扳手換向裝置,尤其是一種克服了上述公知技術的缺點,換向結構采用卡合固定、偏心及間隙裝配,換向力量分布均勻,該換向裝置在扳動時具有彈性,易于扳動、構件少的棘輪扳手換向裝置。本技術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棘輪扳手換向裝置,由一柄部延伸形成一頭部,該頭部設有容置部,該容置部放置一棘輪轉頭且其周緣設置的棘齒與一置放在該容置部的換向頭相嚙合傳動,而容置部內側壁面的凹槽中設置有彈性元件及鋼珠通過其彈力抵靠換向頭,該換向頭的中央卡合一旋鈕,在該旋鈕和偏心部之間設置有使其換向時能具有彈性而易于扳動的間隙。本技術的優點是1.本技術提出的棘輪扳手換向裝置,其換向裝置結構簡單,其在于,操作該扳手時,需換向的話,能輕而易舉地扳動該旋鈕的扳動柄,利用旋鈕的偏心部及其中間隙的設置配合偏心孔,使其換向力量能均勻分布,而令整個結構可產生具有彈性的動作,所以在操作時,操作者能輕巧的扳動換向,為使用者帶來極大的方便。2.本技術提出的棘輪扳手換向裝置,所使用的構件與公知的扳手相比較,減少了一倍的元件,卻能達到公知扳手所無法突破或實現的功能,因此其制造成本大大降低,其組裝速度也大大提高。本技術的具體結構由以下的實施例及其附圖給出。附圖說明圖1是根據本技術提出的棘輪扳手換向裝置的立體分解圖;圖2是根據本技術提出的棘輪扳手換向裝置的立體示意圖;圖3是根據本技術提出的棘輪扳手換向裝置的仰視示意圖;圖4是根據本技術提出的棘輪扳手換向裝置的剖視圖;圖5是根據本技術提出的棘輪扳手換向裝置的實施例狀態示意圖;圖6是根據本技術提出的棘輪扳手換向裝置的另一實施例狀態示意圖。以下結合附圖及其最佳實施例對本技術提出的具體結構做進一步的描述。如圖1、2、3所示,本技術包括一柄部10,從該柄部10繼而延續一渾圓的頭部20,其中頭部20設有一呈數字“8”形的容置部21,該容置部21是由一大圓容置部211及一小圓容置部212所組合而成,其底部設有一大圓孔22及一偏心孔23,其中靠近小圓容置部212的內側壁面則設一凹槽24,另外大圓容置部211裝設一圓柱狀的棘輪轉頭30,而在其周緣設有棘齒31,該棘輪轉頭30繼而凸設有一延伸桿32,可以用來結合套筒等要被驅動的元件,而小圓容置部212是用以裝置一換向頭40,該換向頭40呈扇形狀,其前端周緣設有部分棘齒41,以供與棘輪轉頭30的棘齒31嚙合,后端則設有兩個內凹處42,中央部位穿設有卡合槽43及一偏心槽44,可供容置一旋鈕50的卡合部51和偏心部52,配合該換向頭40的卡合槽43及偏心槽44用以卡固,最后再以一固鎖片60及一C型扣環70與頭部20結合固定。一旋鈕50的卡合部51和偏心部52分別與換向頭40的卡合槽43及偏心槽44能輕易拆裝,另外一偏心部52的設置使該旋鈕50與換向頭40在頭部20中的偏心孔23卡合后,能通過其偏心運動,在須換向時,該旋鈕50的扳動柄53可輕易被扳動,且在其偏心部52與扳動柄53之間設有一特定距離的間隙54,該間隙54的作用為使其與換向頭40結合卡固在偏心孔23的旋鈕50具有某種彈性,以利其扳動柄53在左、右向的操作,這非常符合單手擔任的人體工學。如圖4所示,由其可看出本技術的結構,其一為上述的整個旋鈕50和其偏心部52與換向頭40組裝時的結構,其二是由圖中得知容置部21內側壁面的凹槽24裝置一彈性元件241及一鋼珠242,該鋼珠242通過由彈性元件241的彈力抵靠該換向頭40,而使該換向頭40與棘輪轉頭30的嚙合僅沿一旋轉方向進行動作。如圖5、6所示,圖5是當朝逆時針方向扳動旋鈕50的扳動柄53,而帶動換向頭40,使該換向頭40的內凹處42與容置部21形成一凹空空間80,在凹槽24中的鋼珠242則抵靠住換向頭40,所以該扳手是以順時針方向空轉,逆時針方向扳動元件;反之,圖6中的扳動柄53是沿順時針方向扳動,而該扳手亦朝逆時針方向空轉,順時針方向扳動元件。權利要求1.一種棘輪扳手換向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棘輪扳手換向裝置由一柄部延伸形成一頭部,該頭部設有容置部,該容置部放置一棘輪轉頭且其周緣設置的棘齒與一置放在該容置部的換向頭相嚙合傳動,而容置部內側壁面的凹槽中設置有彈性元件及鋼珠,通過其彈力抵靠換向頭,該換向頭的中央卡合一旋鈕,在該旋鈕和偏心部之間設置有使其換向時能具有彈性而易于扳動的間隙。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棘輪扳手換向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棘輪轉頭在其周緣設有棘齒,該棘輪轉頭繼而凸設有以用來結合套筒等欲被驅動元件的一延伸桿。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棘輪扳手換向裝置,其特征在于換向頭在前端周緣設有以供與棘輪轉頭嚙合的部分棘齒,后端則設有兩個內凹處中央則設一卡合槽與一旋鈕結合固定。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棘輪扳手換向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一旋鈕的偏心部使該旋鈕與換向頭卡合在偏心孔,且在其偏心部與扳動柄之間設有使旋鈕具有彈性以利其扳動柄扳動的距離間隙,5.根據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棘輪扳手換向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換向頭內凹處與容置部形成一凹空空間,在凹槽中的鋼珠通過彈性元件的彈力抵靠住換向頭并使其換向。6.根據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棘輪扳手換向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換向頭設有卡合槽及偏心槽,分別容置卡固旋鈕的卡合部及偏心部。專利摘要本技術涉及一種棘輪扳手換向裝置,在其頭部設有容置部,放置一棘輪轉頭和換向頭,容置部內側壁面的凹槽中裝設有彈性元件及鋼珠,該換向頭的中央卡合一旋鈕,在該旋鈕和偏心部之間設置有間隙。該棘輪扳手換向裝置結構簡單,在需換向時,能輕而易舉地扳動該旋鈕的扳動柄,換向力量能均勻分布,制造成本降低,組裝速度提高。文檔編號B25B13/46GK2339358SQ9824140公開日1999年9月22日 申請日期1998年10月13日 優先權日1998年10月13日專利技術者陳珍娜 申請人:利益得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棘輪扳手換向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棘輪扳手換向裝置由一柄部延伸形成一頭部,該頭部設有容置部,該容置部放置一棘輪轉頭且其周緣設置的棘齒與一置放在該容置部的換向頭相嚙合傳動,而容置部內側壁面的凹槽中設置有彈性元件及鋼珠,通過其彈力抵靠換向頭,該換向頭的中央卡合一旋鈕,在該旋鈕和偏心部之間設置有使其換向時能具有彈性而易于扳動的間隙。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珍娜,
申請(專利權)人:利益得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71[中國|臺灣]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