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用于為輥頸準備軸承組件的方法,其中,軸承組件包括帶有軸承襯套的軸承裝入件和有軸承間隙地支承在軸承襯套中的且可推到輥頸上的軸頸襯套。為了延長軸承組件的使用壽命且因此為了節省成本,根據本發明專利技術的方法設置用于為了消除劃痕將軸頸襯套的外徑Da也減小到閾值Dak之下并且同時提供新的軸承襯套,其在其內徑Di新方面這樣匹配于軸承襯套的減小的外徑,使得軸承間隙保持在所規定的允許的值域中。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軸承組件(Lageranordnung)和一種用于為用于軋制金屬軋件(例如板還或金屬帶)的軋棍的棍頸(Walzenzapfen)準備軸承組件的方法。軸承組件包括帶有軸承襯套(Lagerbuchse)的軸承裝入件(Lagereinbaustueck)和有軸承間隙地支承在軸承襯套中的、可推到棍頸上的軸頸襯套(Zapfenbuchse)。本專利技術尤其涉及用于在冶金工業的軋機中的工作輥或支撐輥的軸承組件。
技術介紹
這樣的軸承組件以及用于準備其的方法在現有技術中原則上已知,例如參見R.S.Schrama 在“ Iron & Steel Technologies”中、2005 年十二月 “Types of Failures ofBackup Roll Assemblies,,。接下來參考圖1至4來詳細闡述一種已知的軸承組件以及一種已知的用于準備其的方法: 圖1顯示了用于支承軋輥200的已知的軸承組件100。軋輥包括輥體220以及兩個輥頸210。輥頸210中的每個相應支承在分離的軸承組件100中。軸承組件中的每個包括軸承殼體、也稱軸承裝入件110。圖2顯示了軸承組件的詳細的結構。相應地,軸承裝入件110包括布置在裝入件中的用于容納輥頸210的環形的軸承襯套112。軸承組件100除了軸承裝入件之外包括可推到輥頸210上的環形的軸頸襯套120。為了防止輥頸210在軸頸襯套120內旋轉,在軸頸襯套120與棍頸之間設 置有滑鍵142、144。通過預旋緊的壓力鎖環(Drcukschulterring) 130來防止在軋制運行期間軸頸襯套從輥頸中軸向滑脫。軸頸襯套120在它的遠離輥體的端部處具有以凸緣(Bund) 122的形式的徑向突起。該環形的凸緣具有一定的同軸延伸,以便吸收如其例如在從輥頸取下軸頸襯套120時出現的力。對此,裝入件連同軸承襯套112 —起在軸向上被從輥體220取下,其中,裝入件或軸承襯套那么作用在凸緣122處并且以該方式在軸向上從輥頸210在軸向上、也就是說在軋輥200的縱軸線的方向上一起取下軸頸襯套。另外在圖2中借助于箭頭示出力分布,如其在軋制運行期間作用到軸承組件上那樣。圖3顯示了軸承組件亦即在初始狀態或新狀態中的進一步詳細的視圖。在圖3中可辨識出在軸頸襯套的外徑Da與軸承襯套的內徑Di之間的軸承間隙。在新狀態中,該軸承間隙根據軸承組件的結構類型處于軸頸襯套的初始外徑的0.5至1.5%。的允許的值域中。在粗軋運行期間,軸承組件經受極強的機械和熱負載并且因此磨損。磨損現象在軸承襯套的內側上和在軸頸襯套的外側和內側上具體地以表面的劃痕或損傷的形式表現。這樣的軸承組件的修理是常見的實踐。傳統地,不僅實現軸頸襯套的修理而且實現軸承襯套的修理。在此,軸頸襯套120的修理傳統地包括以下步驟:通過車削,銑削或磨削來修整軸頸襯套120的外側,其中,軸頸襯套120的外徑被減小到使得存在的劃痕或損傷不再存在。以類似的方式,還可來修整軸頸襯套的內側,其中,內徑那么增大。軸頸襯套的內徑的增大然而具有該缺點,即在軸頸襯套以后再使用時它可比初始更遠地推到輥頸上。這具有該缺點,即在輥體與裝入件之間存在的、在圖4中未示出的密封件將以不允許的方式被夾住。因此必需使軸頸襯套在它的面向輥體220的端面處縮短量C,使得軸頸襯套120不能比在新狀態中更遠地被推到輥頸上。在軸頸襯套120的背對輥體220的側面上,軸頸襯套的內徑的減小具有該缺點,即軸頸襯套120的凸緣122太靠近地伸到軸承襯套112處。在凸緣122與軸承襯套112之間應維持一定的最小間距A。為了維持該間距A,在軸頸襯套的內徑實現增大時應相應地來修整凸緣122,也就是說在其同軸的延伸上減小到使得又建立最小間距A。然而在此,凸緣122的軸向延伸在其方面不允許低于一定的最小量,以便一如既往地確保凸緣的對于上述將軸頸襯套從輥頸取下所必需的穩定性。在進一步的結論中,軸頸襯套的內徑的增大具有該缺點,即軸頸襯套的背對輥體220的端面在軸頸襯套推到輥頸上時遠離壓力鎖環130 —段,使得壓力鎖環必須被相應地再移動。從現有技術中例如從文件EPl 151 145 BI已知制造帶有由軸承金屬、優選地白色金屬構成的覆層的軸承襯套。軸承襯套的修理典型地包括以下步驟: 鏟除面向軸頸襯套的軸承金屬層、例如白色金屬層,以去除包含在其中的劃痕和損傷。該白色金屬層在軸承襯套的新狀態中典型地比較薄,使得其僅可被完全鏟除。通常,在鏟除白色金屬層時不利地還一起鏟除背對軸頸襯套的載體材料(典型地鋼(軸承襯套主要由其構成))的薄的層,由此 軸承襯套在每次修理時被一點點更多地削弱。在鏟除白色金屬層之后,在軸承襯套112的內側上實現新的白色金屬層又重新建立到舊的/以前的規定的公稱內徑Di i日上;這次然而帶有比在舊的所鏟除的材料層中更大的軸承金屬-層厚。新的白色金屬層的更大的層厚基于所鏟除的載體材料。因為(如所述)軸承襯套的內徑Dil日在軸承金屬層重新建立之后為了可更換性也保持不變,尤其不論如何不變小,但是同時通過鏟除使軸頸襯套的外徑Da減小,軸承間隙隨著在軸頸襯套的外側處的每次鏟除而增大。在軸頸襯套的外側與白色金屬層之間的軸承間隙然而不允許由于該至少一個修整而大于軸頸襯套的初始外徑的1.7%0。一旦達到對軸承間隙的該1.7%。的最大允許值或軸頸襯套的內徑超過規定的限值,軸頸襯套傳統上不允許被再次修理,而是必須被更換。傳統上,因此在兩至三次修理之后更換軸頸襯套,這通常與對于操作者的高成本和資源的高消耗相聯系,因為那么典型地必須使軸頸襯套報廢。對于在軸承襯套中的軸承金屬層、尤其白色金屬層的厚度存在厚度閾值SD,其不允許被超過。因為白色金屬例如比軸承襯套的載體材料(白色金屬層涂覆在其上)明顯更軟,所以這起作用。白色金屬層僅可被提高到使得仍可滿足軸承組件的規定的負載要求并且同時保持規定的公稱內徑。出于該原因對于軸承襯套適用的是,這樣的修理不能任意經常地實施、而是通常最多實施兩至三次
技術實現思路
從現有技術出發,本專利技術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準備軸承組件的方法,其使至少高品質的、即昂貴的軸頸襯套的更久的利用成為可能。該目的通過在權利要求1中所要求保護的方法來實現。該方法特征在于以下兩個步驟: -通過將其外徑Da初次減小到閾值Dak之下來修整軸頸襯套,在低于閾值Dak時軸承間隙將不再處于允許 的值域中,軸承間隙那么將保持在以前的軸承襯套的內徑Di i日與軸頸襯套的減小到閾值之下的外徑之間;以及 -提供新的軸承襯套,其以其內徑Di #這樣匹配于經修整的軸頸襯套的減小的外徑,使得在新的軸承襯套的內徑Di #與經修整的軸頸襯套的減小到所述閾值Dak之下的外徑之間的軸承間隙具有在所規定的允許的值域中的值。該要求保護的方法提供該優點,即高品質的軸頸襯套(其比軸承襯套明顯更昂貴)還可至少一次地、典型地然而還可多次地被修理并且可再使用。由此對于操作者產生明顯的成本節省而對于環境相對于軸頸襯套的傳統常見的報廢實現資源的明顯保護。通過提供新的軸承襯套(其在其內徑Di #方面構造成使得軸承間隙處于允許的值域中)來實現軸頸襯套的再使用。這意味著,新的軸承襯套的公稱內徑Di #通常略微小于以前的軸承襯套的公稱內SDi舊,以便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K凱勒,K勒因格,
申請(專利權)人:SMS西馬格股份公司,
類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