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系提供一種雙向伸縮附彈性操控的螺絲刀,主要系在以二片式對應合成的握柄內形成一縱向滑槽以容置二端各可插接不同螺絲刀頭形成的扭桿,并滑槽二端具供置放彈簧件的空間,以之使縱向滑槽內的扭桿在一中央卡掣控制件操控下,得進行雙向伸縮動作以分別使用二端不同的螺絲刀頭,并其伸縮動作的進行可為手動壓縮與彈簧件彈伸交互運用,或雙向均為彈伸控制。(*該技術在2006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螺絲刀,屬于手工工具。螺絲刀乃極為傳統的手工具,其對于人們周遭環境的應用上,早已形成密切的關系,也因為其用途的廣泛,使得此一工具的沿革與變化乃甚為豐富,由早期的單一平頭造型與十字頭造型而衍生成整組包括接桿、各種不同形式與規格的螺絲刀頭套件的套裝式工具;然而在實際使用上,大體仍以單柄式螺絲刀在動作上最為簡單便利,此可由特定專業人員如水電配線技師、裝璜業者等大多在其工具袋中插置二支分別為平頭與十字頭螺絲刀可見,然而在傳統的單一式螺絲刀使用上,也因為螺絲刀頭形式上的固定,乃使得在備用上需同時準備二支不同形式螺絲刀頭供替換使用而形成不便。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以單一螺絲刀柄而具有雙向不同螺絲刀頭可供使用的螺絲刀。本技術的又一目的,是使得所提供的螺絲刀在保持其使用的便利性同時具有使用上的安全性。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雙向伸縮附彈性操控的螺絲刀,其結構特征在于它包括一扭桿,呈六角柱狀,其二端分別設有插孔可供十字頭與平頭等形式的螺絲刀頭插接,而中央則形成一翼片,其二側對應位置上并各形成一雙向卡槽;一握柄,由二片式握柄合成,其內部中央處預設一呈六角狀的縱向滑槽以容置該扭桿,并其中之一握柄內側中央位置乃形成上下對應的彈片座供二彈片伸縮動作,另一握柄則預設一長槽孔并結合一組撥片與滑塊件,握柄二端再形成供置放彈性件的空間,并各套設一頭套,其中,二彈片分置于握柄內側二彈片座上呈上下對應的彈伸狀態;該撥片位于握柄長槽孔外側,底部延伸一卡柱及一具翼片的套柱;并且,該滑塊上具柱孔與套孔而與撥片上下結合成連動狀,其前方二側形成斜面狀。另外,據本技術的實施例,該二彈片于彈片座內系設有彈簧而呈彈伸狀態;該撥片與滑塊系藉一復位彈簧而獲得自動復位;該握柄二端空間內系可于任一空間內設置彈性件以單向彈伸該扭桿;該握柄二端空間內系可同時設置彈性件以雙向彈伸該扭桿;該扭桿兩端的螺絲刀頭形式可為一體成型。本技術利用具彈性伸縮性的卡掣控制件,使得兩端可分別插接不同形式螺絲刀頭的扭桿得以在握柄間作雙向伸縮,所以使用者可根據需要方便地選用相應的螺絲刀頭;由于置于握柄內的扭桿可藉由手動壓縮與彈簧彈伸交互運用的方式,使得其在保證使用方便的同時又具有較好的安全性。為使對本技術的構造特征獲得進一步了解,茲配合圖式詳述如后附圖說明圖1系本技術組合狀態的立體分解圖。圖2系本技術彈簧件呈壓縮狀態的扭桿一端伸出的剖視圖。圖3系本技術彈簧件呈彈伸狀態的扭桿另端彈伸后的剖視圖。首先請參閱圖1所示的本技術組合狀態圖,其系以一呈六角柱狀的扭桿10于其二端分別設有六角形插孔14、15,其插孔14、15可供十字頭16與平頭17等螺絲刀頭插接(當然其螺絲刀頭形式亦可為與扭桿一體成型),并在扭桿10中央處形成一翼片11,翼片11二側對應位置上則各形成一雙向卡槽12、13,以該扭桿10得置入利用鎖孔21、22、31、32鎖合的二片對合式握柄20、30其預制的縱向滑槽23內,以該縱向滑槽23亦呈六角槽狀使扭桿10得以滑動;于握柄20中央位置乃形成上下對應的彈片座24、25,以之分別容納一組設有彈簧43、44的彈片41、42,握柄20、30的二端乃分別再以一頭套46、47封套結合;另,于握柄30上乃形成一長槽孔50,以之于長槽孔50外側設一撥片51,內側設一滑塊55,使撥片51具有倒鉤的卡柱52及具有翼片53的套柱54得分別卡合于滑塊55其柱孔56與套孔57上,藉由撥片51的推動將可帶動滑塊55移動,其復位則利用裝設于彈簧套柱59、60間的復位彈簧61獲得。由以上圖1所示構件的組成,請進一步參閱圖2所示,此圖中顯示的扭桿10與握柄20、30的結合狀態系為當扭桿10其平頭17端縮入握柄20、30內而另十字頭16端為伸出時,扭桿10上的卡槽13系位于握柄中央位置的彈片座24、25處受到上下二彈片41、42卡合呈定位狀,且此時握柄空間26內的彈簧件45受到扭桿10上翼片11的壓迫呈壓縮狀態;如此藉由二彈片41、42對卡槽13的穩定卡制,使十字頭16端得以行使拆卸螺絲的作用。當欲使本技術由圖2所示狀態轉換成圖3狀態時,可將撥片51向圖2所示的左側撥動,此時撥片51即帶動滑塊55移動,使滑塊55前側的二斜面58同步推開二彈片41、42向后縮回而脫離對扭桿卡槽13的卡制,握柄空間26內呈壓縮狀的彈性件45立即推動扭桿翼片11朝左側彈伸,藉著彈伸力量使扭桿10向左側滑動直到另一卡槽12行至二彈片41、42位置再度受到二彈片41、42卡制并翼片11抵于另端頭套47內側時,即形成如圖3所示為另一平頭17端伸出供使用的狀態。當本技術形成如圖3所示狀態而欲轉換成圖2所示狀態時,同樣的撥動撥片51使滑塊55側移而推開二彈片41、42釋放對扭桿卡槽12的卡制,此時只需將伸出的平頭17端于地面或適當硬物上向內壓迫直到另一卡槽13再度受到二彈片41、42卡制時,即形成圖2所示狀態;以之交替操控撥片51,即可使扭桿10在握柄20、30內做雙向滑移而行使二端不同螺絲刀頭的變換使用。于本技術中,因適當的考慮其使用的安全性,是而在彈伸設計上系采用一端以彈簧件45控制呈彈伸動作,而另一端則以手動壓縮方式為其操作,然依此一設計,本技術乃可在彈簧件45的彈力平衡取得上,于握柄二端空間46、47同時裝設彈簧件而可做扭桿10雙向皆呈彈伸操控形態。藉此,本技術乃利用兩端呈不同螺絲刀頭形式的扭桿配合在設有巧妙的彈性卡掣的握柄裝置下,創造出一種在同一握柄與同一扭桿結合下得任意做雙向選擇不同螺絲刀頭使用的螺絲刀,具有極佳的實用便利性。權利要求1.一種雙向伸縮附彈性操控的螺絲刀,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扭桿(10),呈六角柱狀,其二端分別設有插孔(14、15)可供十字頭與平頭等形式的螺絲刀頭(16、17)插接,而中央則形成一翼片(11),其二側對應位置上并各形成一雙向卡槽(12、13);一握柄,由二片式握柄(20、30)合成,其內部中央處預設一呈六角狀的縱向滑槽(23)以容置該扭桿(10),并其中之一握柄(20)內側中央位置乃形成上下對應的彈片座(24、25)供二彈片(41、42)伸縮動作,另一握柄(30)則預設一長槽孔(50)并結合一組撥片(51)與滑塊件(55),握柄二端再形成供置放彈性件的空間(26、27),并各套設一頭套(46、47),其中,二彈片(41、42)分置于握柄內側二彈片座(24、25)上呈上下對應的彈伸狀態;該撥片(5 1)位于握柄長槽孔(50)外側,底部延伸一卡柱(52)及一具翼片(53)的套柱(54);并且,該滑塊(55)上具柱孔(56)與套孔(57)而與撥片(51)上下結合成連動狀,其前方二側形成斜面狀(58)。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向伸縮附彈性操控的螺絲刀,其特征是,該二彈片(41、42)于彈片座(24、25)內系設有彈簧(43、44)而呈彈伸狀態。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向伸縮附彈性操控的螺絲刀,其特征是,該撥片(51)與滑塊(55)系藉一復位彈簧(61)而獲得自動復位。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向伸縮附彈性操控的螺絲刀,其特征是,該握柄二端空間(26、27)內系可于任一空間內設置彈性件(45)以單向彈伸該扭桿(10)。5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雙向伸縮附彈性操控的螺絲刀,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扭桿(10),呈六角柱狀,其二端分別設有插孔(14、15)可供十字頭與平頭等形式的螺絲刀頭(16、17)插接,而中央則形成一翼片(11),其二側對應位置上并各形成一雙向卡槽(12、13) ;一握柄,由二片式握柄(20、30)合成,其內部中央處預設一呈六角狀的縱向滑槽(23)以容置該扭桿(10),并其中之一握柄(20)內側中央位置乃形成上下對應的彈片座(24、25)供二彈片(41、42)伸縮動作,另一握柄(30)則預設一長 槽孔(50)并結合一組撥片(51)與滑塊件(55),握柄二端再形成供置放彈性件的空間(26、27),并各套設一頭套(46、47),其中,二彈片(41、42)分置于握柄內側二彈片座(24、25)上呈上下對應的彈伸狀態;該撥片(51)位于握柄長槽孔(50)外側,底部延伸一卡柱(52)及一具翼片(53)的套柱(54);并且,該滑塊(55)上具柱孔(56)與套孔(57)而與撥片(51)上下結合成連動狀,其前方二側形成斜面狀(58)。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國珍,
申請(專利權)人:劉國珍,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71[中國|臺灣]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