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藥膏,具體而言是一種以中草藥為原料治療急性痛風的外敷膏及其配制方法。
技術介紹
據資料介紹,目前我國高尿酸血癥患者達1.2億人,其中有5 - 12%會發展為痛風,成為我國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謝類疾病,是一種嘌吟代謝異常所致的病。按中醫的觀點,則將此病歸于痹癥厲節風一類,認為患者平素過食膏梁厚味,以致濕熱內蘊,兼因外感風邪,侵襲經絡,氣血不能暢通而成,反復發作遂使瘀血凝滯,絡道阻塞以致關節畸形。西醫大多用秋水仙堿,非留體類抗炎藥如吲哚美辛萘普生、舒林酸、羅非考西,以及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白介素一 I受體抗拮劑等西藥來治療痛風,因秋水仙素治療劑量與中毒劑量十分接近易引起惡心嘔吐腹瀉,肝組織壞死等不良反應而漸被取代,非留類抗炎藥其消炎止痛效果顯著,但易引發腸道出血、穿孔、腎損傷、充血性心力衰竭,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易引起腎病、胃腸潰瘍、出血性皮炎等付作用,白介素一 I受體抗拮劑適用于一些不能耐受上述傳統痛風藥的人群、療效好,但價格昂貴不易推行。中醫傳統上對急性痛風的治療以內治與外治相配合,內治以祛風清熱利濕的方劑煎湯內服,外治則以涼血清熱退腫的玉露膏再摻以活血止痛、消堅的紅靈丹后外敷患部。但在實際臨床中上述療法對急性痛風的治療效果并不太理想,治療時間長,煎服湯劑麻煩,而且一旦停藥很容易復發。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上述不足,本專利技術在中醫理論導引下結合祖傳秘方,以獨特的配制方法,制成外敷急性痛風膏,對急性痛風有顯著療效。本專利技術的目的首先是提供一種用于治療急性痛風的外敷藥膏;再一目的是提供所述外敷藥膏的制備方法。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用于治療急性痛風 ...
【技術保護點】
一種治療急性痛風的外敷藥膏,其特征在于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藥物原料,并按下述方法制成的膏劑:主藥配伍:山豆根1??當歸3??白芍(醋炒)2??羌活1.5??獨活2??桂枝2??葛根5??姜黃2??威靈仙2??白芷2??蒼術2??細辛1??蚤體1??赤小豆6??淮山12??石膏3輔料:蜂密50??黑米醋60??麥面粉40將白芍醋炒后制粉,分別將山豆根、姜黃、細辛、白芷、蒼術、葛根、蚤休、赤小豆、淮山、石膏分別制粉備用;以輔料蜂蜜、黑米醋、面粉混合調制成“收膏漿”備用;以當歸、桂枝、威靈仙、羌活、獨活按配比加水,即10.5份藥加200份水用武火煎煮50分鐘濾取藥液150份,余藥渣液再加100份開水武火再煎20分鐘,又濾取藥液50份,余藥渣、液再添加100份開水武火再煎,同樣操作反復3次,然后將5次濾取藥液兌和調勻得到350份“原藥液”接著把姜黃、白芍粉各2份加入“原藥液”中拌勻,以文火煎20分鐘,又把白芷、蒼術?、赤小豆、細辛粉按配比量共11份加入,攪拌勻并以文火煎30分鐘,再把葛根、山豆根、石膏、蚤休、淮山粉按配比量22份加入攪勻繼續使用文火煎50分鐘,待其成稀粥狀時再把備用的“收膏漿”加 ...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治療急性痛風的外敷藥膏,其特征在于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藥物原料,并按下述方法制成的膏劑: 主藥配伍: 山豆根I當歸3白芍(醋炒)2羌活1.5獨活2桂枝2葛根5姜黃2威靈仙2白芷2蒼術2細辛I蚤體I赤小豆6淮山12石膏3 輔料:蜂密50黑米醋60麥面粉40 將白芍醋炒后制粉,分別將山豆根、姜黃、細辛、白芷、蒼術、葛根、蚤休、赤小豆、淮山、石膏分別制粉備用;以輔料蜂蜜、黑米醋、面粉混合調制成“收膏漿”備用;以當歸、桂枝、威靈仙、羌活、獨活按配比加水,即10.5份藥加200份水用武火煎煮50分鐘濾取藥液150份,余藥渣液再加100份開水武火再煎20分鐘,又濾取藥液50份,余藥渣、液再添加100份開水武火再煎,同樣操作反復3次,然后將5次濾取藥液兌和調勻得到350份“原藥液”接著把姜黃、白芍粉各2份加入“原藥液”中拌勻,以文火煎20分鐘,又把白芷、蒼術、赤小豆、細辛粉按配比量共11份加入,攪拌勻并以文火煎30分鐘,再把葛根、山豆根、石膏、蚤休、淮山粉按配比量22份加入攪勻繼續使用文火煎50分鐘,待其成稀粥狀時再把備用的“收膏漿”加入,一邊攪拌并用文 火再煎20分鐘,至能粘住攪棍,提起不再下滴為準,便可熄火收膏,待膏涼后裝入避光密封容器內,置于蔭涼處,為防止霉變,以2 — 5g冰片溶于30毫升75%醫用酒精中...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